A-A+

老年心理保健

2014年02月21日 心理保健 老年心理保健已关闭评论 阅读 1,058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与您分享,谢谢您收藏、宣传中国全民健心网,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正如我赞许一个老人的年轻,我也喜欢一个老人有一颗年轻的心,能够这样的人,虽然身体会衰老,但内心却永远不会老。——西塞罗

  第一讲 关注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关爱生活,珍重自己,注意心理健康是所有老年人提高生活、生命质量的关键。随着人类寿命的增长,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群体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

  老年人的心身健康对现代化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心理健康是老年人长寿和安度晚年的基础。要热爱生活、善于生活,保持愉快而平稳的情绪。调查表明,大多数长寿者心胸开阔,乐观豁达。

  保持广泛的业余兴趣爱好,如垂钓、种花、养鸟、听音乐、跳舞、绘画、棋类等,都是有益于老年人心身健康的理想项目。广泛的业余兴趣爱好,将对你的晚年健康大有裨益。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对于保持旺盛的精力、延缓衰老是必不可少的。我国长寿老人中90%以上是体力劳动者。老年人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如慢跑、做操、气功、散步等,或参加适量劳动,不但可以预防疾病,延缓衰老,而且可以维持人体代谢平衡,促进身心健康。

  人到了老年,抗病能力降低了,疾病会明显增加。老年人对疾病要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这是根本之策。有了疾病要及时检查,及早治疗,千万不能麻痹拖延。对待疾病要以“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乐观、科学地战胜它。老年人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并经常活动,就一定能健康长寿、安度晚年。

  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与老年期的心理问题、老年人的生活事件、心理状态和精神障碍,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等具有密切的关系。进入老年期,生理、心理、社会诸方面都会出现一系列变化。人体的各组织和器官结构、功能方面都逐渐地出现了种种退行性的衰老变化现象,感知觉减退、记忆力下降、智力结构改变、情绪出现不稳定、性格发生某种变化。

  离退休后,工作和生活环境发生了一系列转变,如从工作上的参加者转为旁观者,从以工作为重心转为闲暇为中心,从单位为核心转为家庭为核心,从紧张的生活转为清闲的生活,从接触的人多事多到接触的人少事少,也就是说,从动态转为了静态,从而有可能思想上由积极状态变为消极状态,精神上由有依赖感变为无依赖感,在思想、生活、情绪、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不适应。

  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卫生问题,对于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健康观认为,身体无病就是健康,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的健康观念是身心与环境处于安宁和谐的状态,是体格与心态的协调发展,即不仅要有好的躯体,而且要有最佳的心理状态。

  现代医学科学证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若心理不健康,就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最终必然影响甚至损害躯体健康。所以要把学习心理保健知识、掌握心理保健手段、学会身心愉快地生活、树立起心理健康的新观念,作为每个老年人安度晚年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

  我国魏晋时代著名养生学家嵇康在《答向子期难养生论》中指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

 

  “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济,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之所效也。”(《全三国文》卷四八)这里提到的五难,有四难是属于心理方面的,就是说几乎全部与心理有关。

  可见,古代养生学家谈保健养生就是以心理保健为主。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价和健康测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生活如歌,每一天,都是跳动的音符;生活如诗,每一日,都是多彩的诗行。
    
         第二讲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们生命的成功或失败、快乐或悲伤、圆满或坎坷,都是由于我们的“心态”造成的。

  其要旨也就在于,指导我们改变自己的心态,然后转弱为强、转危为安、转贫为富、转凡为圣。因而,无论何时何地保持正确的心态,这是心理健康之秘诀。

  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与老年期的心理问题、老年人的生活事件、心理状态和精神障碍,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等具有密切的关系。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可概括为五条:①有充分的安全感,热爱生活和工作;②充分了解自己,心情舒畅,精神愉快;③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④适度的情绪和控制,性格开朗,通情达理;⑤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交流。

  1.有正常的感觉和知觉,有正常的思维,有良好的记忆。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既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又反映人的身体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了解自身各部分的状态,获得自身的位置、运动、姿势、饥饱、舒适、痛、心跳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就是说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不发生错觉;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不发生大的遗忘;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楚,不出现逻辑混乱;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不答非所问;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奋斗目标。

  2.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办事较少盲目性和冲动性。意志力表现的非常坚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在悲痛时能找到发泄的方法,而不至于被悲痛所压倒。

  在欢乐时能有节制地欢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过分激动。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和经验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

  3.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交流。一方面老年人自己应有自知之明,不要倚老卖老、指手画脚、发号施令,进行所谓权威性的指挥,而要实事求是,承认“弱者”的地位。另一方面作为晚辈,则应该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充分体谅他们各种能力的衰退现象以及当前的处境与心情,更多地给予安慰、体贴和照顾,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欢度晚年。

  老人对某一事的看法同别人不一致时,对原则性的重要问题,心平气和地分析和讨论来求得一致。实在达不到一致时,也应求同存异,而不应因此影响人际关系。对非原则性的小事,则应多尊重别人的意见,自己谦虚些。别人有什么事,主动去帮助别人。

  应以助人为乐为本,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互敬互助,心情舒畅,有益于心理健康。乐于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家中与老伴、子女、儿媳、女婿、孙辈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

  在外面,与过去的朋友和现在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人不求全责备,不过分要求于人,对别人不是敌视态度,而从来都是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出现。无论在正式群体内,还是在非正式群体内,都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4.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如对社会的看法,对改革的态度,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对社会道德伦理的认识等等,都能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态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不接纳社会,与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能同向同步。

  5.能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其一切行为符合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身份和角色。

  老年人在说话办事、认识问题、逻辑思维、人际交往等都在正常状态之中,就说明心理是健康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