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找回羞耻感需全民动员

2014年02月22日 心理保健 找回羞耻感需全民动员已关闭评论 阅读 1,511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与您分享,谢谢您收藏、宣传中国全民健心网,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来源:生命时报

  6月30日,十余名男子在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附近外墙小便,引得网友纷纷谴责这种不文明行为。近日,又有网友曝光称一位大妈在北京建外SOHO广场喷泉处搓澡,再次引发热议。

  其实,这些不雅行为只是现代不良社会风气的一个缩影。凤姐的走红、模特干露露的成名、“艳照门”事件等,都反映出在名利面前,礼义廉耻已变得非常渺小。中华民族自古为礼仪之邦,可国人的羞耻感哪儿去了呢?

  羞耻感是一种道德约束

  羞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一个人做错事就会自责,产生负罪感;同时希望自己能尽快弥补过错,便会产生焦虑感。负罪感和焦虑感是构成羞耻感的主要因素。


  急功近利弱化羞耻感  有羞耻感的人能分辨美与丑、善与恶,能调节人的行为,在道德上予以更多的自我约束。羞耻感是一种道德律令,能约束人们的公德心、个体行为等。但羞耻感过强会让人背上巨大的压力,甚至抑郁。

  羞耻感的减弱其实是道德观念的破裂。首先,战争的侵害和社会文化的变迁使传统道德观念逐步淡化;改革开放后,西方的物质主义、世俗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涌入,使原本就脆弱的道德观受到更大冲击。传统道德的“相对绝对性”变成了现在的“绝对相对性”:任何在以前看来不合理的行为,在当今社会经过解读和包装都能以一种华丽的面貌展现给世人。这也是凤姐、干露露之流走红的原因,因为她们都奉行“只要钱到手,哪管美与丑”的信条。

  其次,社会发展过快,人人急功近利,无暇顾及道德修养。在这种心态下,传统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的道德观受到严重冲击。人们不再认同原来的道德观念,也失去了美与丑的判断标准,羞耻感也无从谈起。

  最后,国家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去规范社会道德,总体上缺乏统一性,使国人社会道德观念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

  找回羞耻感需全民动员

  一个国家或民族丧失羞耻感,不仅使社会处在混乱之中,更会让国家尊严扫地。前段时间,某国际旅游网站调查显示,中国游客在“全球最不受欢迎游客榜”中高居第二位,主要原因就是中国游客缺乏基本素质,如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餐饮浪费、插队、闯红灯等。

  一个国家的国民具有高尚的道德和强烈的民族感,才能保证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维持良好的国际形象。每位国人都要加强自身修养,国家也应加强道德修养建设。首先,媒体应尽好义务,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做好伦理道德教育,引导公民在道德层面有更高的追求。其次,动用国家力量来规范道德,向欧盟国家学习,建立国家伦理委员会,在伦理道德规范上做到相对稳定和统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