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关于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2014年04月14日 心理教育 关于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已关闭评论 阅读 1,106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与您分享,谢谢您宣传中国全民健心网,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应对竞争、干好工作、成就事业、获得幸福的基本前提。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是其素质健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履行职责,取得工作成效的内在品质要求。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各级干部要做好工作,打开局面,取得成功,除了要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心里。因此,无论从事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干部成长成功的角度,心理健康问题,都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下面,从干部工作实践,着重就干部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内涵、问题及原因、思路和对策,谈谈初步的认识和想法,供参考。

一、标准与内涵

    一个人什么状态才叫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所以说,心理健康是整体健康的一个重要而不可分割的部分。

   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如下心理特征:

 (1)能对自我作出适当评价。心理学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区分“自我”和“非我”称之为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的人,能在相互对比和别人的评价中,不断校正对自己的认识,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我能力、品质作出适度的评价,既不过高又不过低地估计自己,也叫“自知之明”。 
    (2)善于学习。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所需要的能力、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有正确的认识,且有高度的热情和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孜孜以求,永不满足。 
   (3)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与人为善,能容纳别人;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关心别人的痛苦、欢乐、兴趣和爱好;真心相待,在社会生活中有自己知心的同志和朋友。 
   (4)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应当主要依据他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来判定,适应是指机体同环境关系的协调平衡。自觉能动地去认识和改造环境,保持人与环境的平衡、协调。很少有不满思想情绪和焦虑不安或对抗心理。不管在什么环境中,都能应付自如,处变不惊;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够自我安慰、自我解脱。

  (5)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其气质、能力、性格等人格构成要素的各个方面均能获得平衡的健全的发展。对前途充满信心,富有朝气,勇于上进;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和事业,积极热情,认真负责,不怕困难,脚踏实地,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 
   (6)自觉控制和调整情绪。情绪有积极情绪(如高兴、愉快、惬意、满意、激奋、有趣、欣慰等)和消极情绪(如悲观、失意、苦闷、悲痛、担忧、恐惧、愤怒、伤心、绝望等)之分,积极情绪能提高活动的水平,是愉快和乐观的,这种乐观、愉快的情绪,是以对生活、工作和事业的正确态度为基础的。虽然也有悲、忧、哀、愁的时候,但能自我调节,同时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使自己成为良好心境的主人。

    党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用“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12个字,概括地提出了中国公民应当具有的心理素质和处世态度,并将“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相对上面说的这6条标准,我认为中央的提法更精炼,内涵更深刻。

    领导干部所处的位置和担负的重要责任与普通群众是不同的,各方面的要求,包括心理素质的要求与普通群众也是不一样的。一方面要求群众做到的,干部要首先做到、带头做到;另一方面,组织上和事业上对干部还有特殊的和更高的要求。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主席就用了“肚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这样10个字,来评价朱老总。这既是对朱德良好心理素质的高度赞誉,同时也是对党员干部的殷切期望。

    心理素质决定心理健康。领导干部保持心理健康,必须提升心理素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领导干部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具备以下五个特征:

    一是信念坚定。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大是大非立场稳,大风大浪不迷航,局面复杂头脑清,名利诱惑不动心。

   二是意志顽强。神经坚韧如钢丝,意志坚定似磐石,困难面前不退缩,挫折面前不气馁,压力面前不萎靡,历经百折而不回。

   三是态度理性。看待现实客观理性,遇到麻烦处变不惊,紧要关头临危不乱,处理问题理智冷静。有自知之明,知己所长也知所短,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有知人之智,不为情所惑,不为势所惧。自处不放纵,时时自我控制;处人不虚浮,言行必有依据。

    四是心胸豁达。有容人的雅量,善于协调各方关系,团结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年龄、不同意见甚至反对自己意见的人合作共事;有容事的胸襟,心中想大事,手上抓大事,运筹帷幄,举重若轻。心如大海纳百川,涵养浑厚有大气。

    五是平民心态。以平常心待人接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谦逊平和,从容淡定。常怀感激之情,饮水思源,感激周围的一切,包括坎坷、困难和逆境。事事知足常乐,时时心平气和,既不盲目攀比,也不怨天尤人。

    领导干部良好的心理素质当然不只包括这五点,但我感觉这五点很重要,各级干部务必深刻认识,切实把握。

二、问题、危害及原因

    总的看,各层面的干部心理是健康的,绝大多数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但也要看到,确有少数干部因为心理素质不过硬,负担过重,出现一些心里疾病。

    去年,重庆首份《公务员心理健康现状研究》报告显示,30%的公务员对自己的越来越不感兴趣;40%的公务员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多大意义;不低于50%的公务员时常倦怠;不低于70%的公务员缺乏应有的工作激情。34.5%的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抑郁倾向。

    经过组织部门调研、分析和归纳,当前干部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八种症状:

    一是焦虑抑郁。着急忧虑,焦躁不安。精神高度紧张,情绪起伏不定。不能心平气和地听取不同意见,常常因为无关紧要的问题对部下发火。碰到棘手问题或重要事项,茶饭不思,长夜难眠。精神恍惚,甚至有走极端的想法。

    我市有一位女干部。平时没有什么心理异常症状,但只要一遇到班子调整,尤其是主要领导调整,就心神不安,害怕调走的领导怀疑她,于是就到组织部反映情况。新领导到任了,她又害怕新来的领导看不上她,给她小鞋穿。所以,一看到领导阴沉着脸便心慌气短,看到同志在小声说话,便认为是在谈论自己,常常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不见人,不愿意与任何人交流。据同志们讲,在每次班子调整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这位女同志经常感到心慌气短。

    二是失落倦怠。总感觉“怀才不遇”,常叹息命运不公。自认付出多,回报少;贡献大,评价低。感到提拔无望,工作便懒懒散散,被动应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毫无进取之心,意志逐渐消沉。

    我市有一个副局长,在农村长大,学习刻苦,工作出色,一步步走上副局级领导岗位。在给两任局长当副手后,开始有想法了,认为自己无论在工作业绩还是能力水平以及群众关系上,都在班子里排前面,该轮到自己当局长了。班子调整,还是未能如愿,他的心理出现了巨大落差,整天情绪低落,愁眉不展,对分管的工作不闻不问。不久,班子里另一个副局长交流提拔,从这以后,他一上班就打怵,处长向他请示汇报工作或开班子会,他看到的就是他们的嘴在一张一合,根本听不见他们在说什么,大脑一片空白。再后来,只要处长拿材料进办公室,他要么以开会为借口离开,要么就能拖就拖。

     三是自轻自贱。一事当前,先想失败;与人共事,自甘落伍。总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样样不如意;为人诚惶诚恐,做事优柔寡断;与人相处没自信,干起工作没信心。

领导表扬怕别人嫉妒,领导要批评更是难以接受。用多种客观理由,推托工作上的过失。工作主动性差,没有自己的想法,无论大小事都由领导决策。

    四是牢骚满腹。总是抱怨环境不好,社会不公;上级领导对他不信任、不理解、不支持;同事对他不合作、不亲密、难共事;下属对他不靠近、不卖力、能力差;群众觉悟低、出难题、瞎起哄。

    我市某县有一个下派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都不错,由于在乡镇下派期间环境不是很好,领导班子之间不团结,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个人的成长比同期下派干部慢了一些,先是自暴自弃,抱怨自己命不好。后来,看到同期包括后来的下派干部绝大多数提拔、重用了,他心里更觉得窝囊,便牢骚满腹。先是找领导谈,从乡镇领导、找到县委组织部领导,见没有什么效果,后来就遇见谁跟谁说,最后发展到经常半夜给同志、同学打电话,讲自己的经历,抱怨社会不公,命运不济。

   五是心浮气躁。领导面前急于表现,工作面前急功近利,进步面前急于提拔。更有甚者,工作稀松带平常,休闲娱乐很在行;一有风吹草动,上下穿梭奔忙;跑官要官脸皮挺厚,干起工作多是表面文章。

    六是嫉贤妒能。心理阴暗,心胸狭窄,表扬别人他生气,提拔别人他难过,见不得别人有好事,巴不得别人出问题。凡事以我为中心,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他人缺乏理解和善意,甚至或明或暗诋毁中伤。

    有位干部资格很老,阅历很厚,但大家都不愿与其共事。为什么呢?他善于整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大小权都揽,对下属威风八面,对上级附首谦和,对同级阴奉阳违。有人要问,这样的干部为什么还用,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主要原因,这样两面性的人很难暴露,别人很难发现,还有对人的认识也不会一致。但他走上岗位,对正派人是个伤害,对事业会造成损失,对良好的风气会造成破坏。

    七是骄傲自大。傲视一切,目中无人;好高骛远,自以为是。凡事自己都高明,事事都要说了算。说起来天花乱坠,做起来乱成一团。

我市有一个通过公选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口头语就是“把全市某某级别的领导全拉出来考一把试,没几个能考上的……”与其他同志唠嗑,离不开两个话题。一是自己的学历和成长经历,二是希望得到别人当面的肯定,你跟他说话不夸他几句,他就跟你没完没了。按这名干部的想法,世上没有他干不了的活儿,多大的官他都能当。

    八是爱慕虚荣。自我炫耀,讲究排场;文过饰非,弄虚作假。遇表扬沾沾自喜,对批评耿耿于怀。工作花拳绣腿摆花架子,应酬挥金如土硬装豪气。

有位领导干部,对外交往,神吹胡侃,大话连篇。每到基层,必带手下随行,前呼后拥,摆谱装大,生怕别人看不见,更怕别人瞧不起,结果把自己前途装没了。

    以上这些现象和问题,有许多既属于思想意识、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也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表现。当然,这只是粗浅的归纳,也不是每个人身上都有这些问题,有些也并非达到这么严重的程度。但干部的这些“心病”,无论是对个人而言,还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来说都是十分有害的。

    首先,损害健康。中医有句古话,叫“百病皆由心生”。现代医学证明,人的许多躯体疾病,多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美国有位医生调查了250名癌症病人,发现其中156人在发病之前曾受到过强烈的心理刺激。春秋时期,楚国大将伍子胥,被敌兵追至昭关,进退维谷,因为担心完不成复国报仇的大业,以致焦急忧虑过度,一夜之间须发皆白。我们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当范进从青年考到老年,终于考中举人时,却因情绪过于兴奋而疯了。著名诗人郭小川,参加庆祝粉碎“四人帮”的大会后,由于心情过于激动,当晚猝死。

    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和领导人,因情绪影响身心健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有人指出,斯大林晚年的疑心重和情绪暴怒是危及他生命的真正杀手。毛泽东同志晚年因“文化大革命”出现一些他自己不愿看到的后果,特别是林彪叛逃事件,对他精神刺激是巨大的,这直接影响了他晚年的身心健康。

    以上这些例子说明,一个人无论是悲伤、焦虑、恐惧,还是高兴、欢乐,只要心理出现极端状态,就会危及身心健康。这是因为人的心理处于极端状态,常会导致身体免疫系统功能和神经系统功能的下降。如果我们不能自我调节,疾病就会发生。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其次,丧失机遇。干部是党和国家宝贵的财富。造就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不仅需要良好的个体素质,而且需要组织的精心培养和长期的实践锻炼。应该看到,在众多立志从政的中青年干部中,最终受到上级重用,被提拔到领导岗位的毕竟只能是少数。能够得到这种命运眷顾的,对任何人来说无疑是不可多得的机遇。

    然而,在我们一些中青年干部中,有的同志对这份难得的机会却不懂得珍惜。一些同志作风飘浮,患得患失,目光短浅,在困难、挫折、压力面前低头,不敢与逆境进行勇敢的抗争,把自己的精力、智慧、才能,耗费在无休止的消极攀比、悲观沮丧等不良情绪之中,使得原本可以大有作为的人才过早中断了自己的事业。

    还有些同志找不准自己的位置。自视能力高、水平强,在职级和待遇达不到心里预期的时候,心态失衡,四处抱怨,乱发牢骚,甚至与组织讨价还价。要知道,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是需要特定环境和条件的,就像一粒盼望开花结果的种子,它之所以能够生根、发芽,是因为有合适它生长的土壤和气候,而一旦离开了这些,说具体点,在座的每个同志离开了党的事业,那么个人的所谓人生价值,包括职务、级别、待遇等等,也就无会从谈起。大家必须明白,作为党的人,不是党的事业离不开你,而是你离不开党的事业。

    第三,降低效率。情绪与人的工作效率密切相关。一般而言,适度的情绪紧张,会使人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而情绪过于紧张或过于松弛,则会降低工作效率。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进程中,各级干部的工作艰辛而繁重,每天既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各种工作难题,也要面对具有风险的决策和创造性地执行决策,同时还要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任何不良情绪的滋生都可能对我们的工作产生干扰。比如,暴怒容易导致行为过火,狂喜容易做出轻率的举措,沮丧可能消极悲观、对工作失去兴趣。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其撰写的《领导人》一书中曾披露这样的细节:英国前首相邱吉尔在心情抑郁、情绪最低落时,甚至会连续数周什么事也不干。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四,破坏团结。我们常听到来自方方面面对各级干部的议论,其中许多议论是不满意的、负面的。也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说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有个好领导是大家的福分。其实,无论是负面的议论还是后边这种说法,都表达了群众对领导者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也说明有的干部心理素质不高,由此产生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如果是一般干部和群众有上述一、两种不良心态,就会造成不团结、不和谐的局面;如果是领导者心理不健康,存在上面列举的一些病态,对这个地方、这个单位都将是十分可怕的,结果也是大家都可以想象的。以往无数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一个班子不团结、闹内讧、工作上不去,究其原因,往往在于这个班子的个别成员心理不健康所致。

    第五,涣散斗志。干部不注意心理调节,患上了各种情绪综合症后,极易丧失斗志。比如,在39岁干部群体中出现的心浮气躁、急于上台阶;在49岁干部群体中出现的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在59岁干部群体中出现的觉得付出多、回报少的心态,都是战斗意志涣散的突出表现。医学证明,情绪是可以传染的。如果我们的干部丧失了斗志,首先会在不声不响中影响班子的其他成员,使一个本来朝气蓬勃,具有很强战斗力的集体变得软弱涣散。而一旦领导集体丧失了斗志,所在地方和单位也必然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使难得的历史机遇白白丧失。

    总之,干部有不良心态,一害自己,二害集体,三害事业。

   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主客观都有。

从主观上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理想信念动摇。事物的发展总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内因起主要作用。产生的各种心理危机与问题,除了少部分是因个人品性确有问题外,大部分应当是其自身主观原因所致,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个人理想信念的缺失与弱化。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种精神,恰恰是我们在面对艰难与困苦时的制胜法宝。一位哲人说过,人的一生,五分之一是痛苦,五分之一是快乐,五分之三是平平常常。所以,我们在追求快乐的同时也应接受痛苦,追求胜利的同时也要迎接挫折。你追求的层次越高,往往遇到的挫折也越多,吃的苦也越大。然而有的同志却习惯冷眼看世界,觉得一切都不如意。用这种心态对待工作、对待生活,遇到失意、困难、挫折、失败,精神垮下来也就在所难免。精神被自己打倒了,灰心、失落、抑郁、倦怠等不良情绪自然就会接踵而至。

    二是认识上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并不会永久停留在某一种状态。领导干部面临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境遇也与其它客观事物一样,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动之中。一个时期处于顺境,另一个时期就可能处于逆境,今天社会环境对自己有利,明天就可能转化为不利,反之亦然。这是辩证法的常识。有些同志恰恰总是犯这些常识性的错误。当自己处在有利的社会环境或顺境时,得意忘形;当自己处于不利的社会环境或逆境时,悲观失望。而一旦悲观失望,便把逆境看成不可改变的,把自己一时的挫折当成了一生的失败,把暂时的无望看成一生的绝望。不懂得人生总是伴随着得意和失意、成功和失败等等戏剧性的变化,正是这种磨难成为他们最后成功的阶梯。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经历挫折和逆境是人生难得的财富。情绪消沉的领导干部与杰出领导干部的最大区别,往往就是在对待磨难态度的不同上。

    三是领导观的偏效应。领导,从本质上说,是在人们一定程度的信赖、服从的基础上,率领、引导人们朝着一定的方向、目标前进并为之创造条件的行为。我们常讲“领导就是服务”,这个服务就其本意来讲是指为达成目标创造条件,但是有些同志却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像服务员那样竭尽全力使每个下属、每个服务对象都满意。有了这种心态,他们往往过于计较别人的赞同或反对,期待别人的承认和赞许,乐于得到表扬和赞誉。否则,便情绪低落,失败感油然而生。

    事实上,不管水平多么高,上至伟人领袖,下至普通干部,每一个领导行为,每办一件事情,让每个人都满意、都高兴是不可能的。因为随着民主意识的增强,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会听到不同的声音,且不说你自己做的对不对、好不好。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如果能够使50%的人满意,就算可以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一个人如果完全知道了人家在背后怎么说他,他会烦死的。”当然,我这里并不是鼓动大家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恰恰相反,我是希望同志们能够多学一点哲学,懂一点辩证法,既要虚怀若谷,认真听取那些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随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也要树立自信,不为各种不负责任的议论声所左右。

    另外,还必须明白,群众和上级对你因一两次失败、失误的否定,对你某项决策、指挥的意见,并不是对你本人价值的否定,不影响对你的基本评价和信任。因为大家清楚,谁也不可能一贯正确,都会有失误、犯错误的时候。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及时改正错误,善于总结经验,把以后工作失败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四是盲目攀比。从总体上讲,领导干部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精英群体。加入到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同志,都希望自己在事业上有更大的作为,为自己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不同的是,有的同志表现明显,有的同志表现隐藏,有的同志表现很强烈,有的同志表现很平静。必须承认,领导干部有上进心是好事,它是推动我们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源泉。但也要认识到,个人的成长进步是多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当班子职位出现空缺时,从年龄结构考虑,需要补充一位年轻同志,而你的年龄却比较大了;从性别结构考虑,需要补充一位女同志,而你却是一个男同志;从知识结构考虑,需要一位学习社会科学的,而你却是学理工的;从工作实际考虑,需要一位开拓创新的,而你却是平和稳重的,等等。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同志能够很平静地对待,有的同志却不这么想,认为某个位置组织上没有选自己,而某个位置非自己莫属的时候,客观条件却受到了限制,因而产生了强烈的挫折感和失落感。之所以产生这种感觉,其实是个人盲目攀比的心态在作祟。要知道,充满私心和贪欲成份的攀比是没有止境的,它只会造成心理失衡,平添烦恼。而且,你在攀比别人,别人可能也在和你攀比。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职务、待遇、名利方面,最好不要和别人攀比,特别是不要和职务高、待遇好的人攀比。如果一定要攀比,应该同职位低的比,同待遇差的比,同收入少的比,同条件艰苦的比。这样,我们就能始终保持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

   心理学家从对“烦恼”的研究中得出一组数据:一般人的“烦恼”有40%属于过去的;50%属于未来的;还有10%属于现在的,其中92%的“烦恼”观点并没发生过,而8%的“烦恼”也是可以解决的。

    烦恼多是自己找来的。住100平的房子钱不够,住60平的房子就不会为钱烦;孩子考中专容易,非要托人上大学;当个处长多年工作得心应手,总觉得没整上个副局长就没面子。

    面子形式攀比真是害了不少人,给个人、组织增添了太多的麻烦。一个朋友讲一件事让我记住了。他养了几盆兰花很别致,保姆不懂浇水太多,死掉了,他并没责怪,说养花是点缀房间,欣赏花香,愉悦心情,不是为生气。有机会再买几棵, 或养点别的,用不着烦恼。庸人自扰,烦恼无根的生活要靠自己来调整。

    五是学习不够、能力不足。客观地说,现在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氛围并不十分浓厚。干部不重视读书学习,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工作较忙,影响了读书;有的是心浮气躁,静不下心来读书;有的是以为自己取得了较高学历,不需要读书;有的是忙于应酬交际,不愿意读书;有的是没有养成习惯或有畏难情绪,不善于读书。读书学习与实践锻炼一样,都是个人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由于我们有些同志不重视读书学习,因而个人能力的积累与事业的发展要求相比,处于明显的滞后状态。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同志,在重大原则面前失去警觉,在复杂问题面前手足无措,在巨大优势面前错失良机,在改革发展面前无所作为。患上了“本领恐慌”和“能力危机”的干部,面对上级下派的任务,自然是“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压力如影随形。

从客观上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压力大。目前,改革发展正进入攻坚阶段。各地区、各系统、各行业、各单位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上级部门的各类考核排名,黄牌警告、一票否决等机制的实行,让许多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不堪重负、夜不能寐。与此同时,客观上存在的对火灾、洪水和生产安全等“人命关天”的突发事件的提防与忧虑等,也使领导干部“责任”担子的压力骤增。由此带来的情绪变化必然是精神紧张、情绪焦虑,从而导致个别领导干部在特定场合、特殊时期,出现了工作方法简单、语言生硬、火气大、易发怒等不良心态。

    与此同时,领导干部还要面对来自家庭的压力。作为社会中的一员,领导干部也要尽人伦之礼。对上要孝敬父母,对下要抚养和教育儿女,中间还要时时顾及夫妻感情。由于领导干部必须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应酬中,因而无暇顾及家庭成员的感情,无暇顾及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家庭的和谐,从而给一些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

    二是应酬多。在开放的现代社会,领导干部作为本部门的代表,要与本部门之外的方方面面打交道。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社会的政治体制、社会机制正处于转型期,一些“官场潜规则”的客观存在,也决定了领导干部在工作之余,必须分出相当一部分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各种关系。应当说,有些交往并不健康,吃吃喝喝,还有的出没于不该去的场所。这些并不是每个领导干部都喜欢做的。但很多时候,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去应酬、不去赶场,人家就会说你自命清高、架子大,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所以,有的同志私下说,领导干部所开展的社交活动效果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到部门的利益与发展。但意兴阑珊、人去楼空后,很多领导干部特别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往往觉得身心疲惫、抑郁孤独,这也成为诱发心理疾病的客观因素。

    三是诱惑强。从心理学上分析,每个人都有欲望。但在绝大多数时候,人们都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也正是由于长期的节制,使人们的欲望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压抑。作为领导干部,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力,在与形形色色的人交往中,当看到智商不如自己、能力不如自己、水平不如自己的人,在生活享受方面处处高于自己、超过自己,有的干部内心就可能产生不平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得到满足后,自然会向自我实现需求方向发展。因此,一些领导干部为了要达到或超过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想借助手中权力来实现这个目标的欲望就会逐渐膨胀。在利益诱惑和党纪国法双重压迫下,少数意志薄弱的领导干部往往内心倍受煎熬,压力日益加大。

    四是关爱少。长期以来,我们在对领导干部的管理、考核中,只注重其实践能力与身体素质,很少注意到其心理素质方面的倾向,其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更是少之甚少。一些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方面产生的问题,往往被归纳到思想意识领域。因此,我们在这方面出现了组织关爱的盲区。领导干部有什么心理问题,也是“能与人道者不过二三”,没有适当的心理干预、没有正常的宣泄渠道,导致心理问题越积越重。有些领导干部虽然意识到自身心理方面的问题,但往往是上级面前不敢说,同事面前不能说,亲朋面前不愿说。由于缺乏自我心理调适手段,心理压力不能得到及时释放,日积月累,导致心理严重失调。

    去年以来,部里分别与20多位领导干部谈了话,除了一名干部有抵触情绪外,都对组织上的教育、批评和忠告表示感激。有的说,以前不知道自己身上有这些毛病;也有的说,知道有问题,但不知道问题有这么严重。对组织上指出的问题,心悦诚服;对组织的教育和帮助,欣然接受。看来,这种善意的批评,对解决干部的心理问题,包括工作和思想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三、思路和对策

   坚持加强心理健康防控与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一起抓,个人努力与组织帮助相结合,对症下药,标本兼治。

1、加强心理健康保健

着重抓好三点:

    一是心理自我保健。建立自我防卫体系。明确认识心理健康的意义、标准、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及防治方法,自觉运用防卫机制来调节心理活动。

   正确对待心理失控和心理疾病。并非犯了什么大错误,只是对环境、压力和人际关系的不良适应,不要觉得有什么难言之隐,趁初始和轻微抓紧调理和医治。

    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在任职和交往中作出正确选择,增加成功率,保持身心健康。否则会感到怀才不遇、不被理解、缺少关爱,造成烦恼和伤悲。同时,承认自己的现实情况,即使自己在某些方面有缺陷或不足,也不要自卑、自绥、自弃,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样会取得成功。从而既增加了自信心,又做到了心理健康。

    适度休息,或者经常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也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

    在做好工作的同时,经常与家人、朋友沟通思想,增进感情,在学会关爱别人的同时也经常接受别人的关爱,这样会很快乐很幸福,自然会使心理健康。

     二是情绪自我控制。古人讲:“喜怒哀乐,不形于色。”说的就是人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当然,我们不否认,在许多场合下情绪失控都有其原因。问题是,人有理性思维,人的行动不仅受情感的支配,而且要受理性的控制。要想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采取愤怒、悲观、嫉妒等反应方式,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害人害已。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提醒自己,只要你不愿意,没有人能让你生气。

    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天和朋友在散步。忽然有位愤世嫉俗的青年出现,用棍子打了他一下就跑了。他的朋友看见了,立刻要找那个青年算帐,但是苏格拉底拉住了他,不要他去报复。朋友觉得奇怪,问:“人家打了你,你还不还手吗?”苏格拉底笑着说,“老朋友,你糊涂了,难道一头驴子踢你一脚,你也要踢它一脚吗?”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应对。尤其是当我们有了怒气的时候,用生气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实是自己在惩罚自己。这样做,既得不偿失,还会因小失大。如果每个人都能像苏格拉底那样,学会用健康的理性思维处理问题,不但可以找到积极的应对招数和策略,而且还可以使自己的心情放松,趋向平和。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情绪不佳的时候,也可以选择有积极意义的转移、取代和替换方式,把注意力转换到自己喜欢、愉悦的事情上去,用优良心态取代和替换不良心态。如户外活动、文体活动等,都能取得散散心、松松气的功效。

    或者适时适度地进行宣泄,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在避免负面影响的前提下,或倾诉、或叫喊、或痛哭,使不良情绪得到释放,使身心得到放松。

    三是压力自我援助。自我激励。一个人要生活好、工作好,必须要有平和的心境,这样,步伐才能均匀,持续有力。而平和的心境,在很多情况下,需要靠每个人自身去调节,才能获取必要的心理能量。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每次生气和人起争执的时候,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然后坐在田边喘气。

当他很老了,房屋和土地已经很广大了,他还是保持着这个习惯。

    他的孙子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年轻的时候,我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就绕着房地跑三圈,边跑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时间去和人生气呢?一想到这,气就消了,就把所有的时间用来努力工作。”

    他孙子又问:“你年纪这么大了,变得这么富有了,为什么还绕着房子和土地跑呢?”他说:“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的时候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边跑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又何必和人计较呢?一想到这,气就消了。”

    除了自我激励外,还可以进行语言暗示。医学证明,人说话的词语会自觉地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控制动作的大脑皮层对生理运动产生自己意想不到的指令,于是说话人的意识表情动作就出现了。一个人面对压力时,有意识地运用语言暗示机制,可以获得安慰和激励。碰到困难和压力,要经常跟自己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天塌不下来!”

    主动寻求他人帮助。碰到不顺心的事,不要闷在心里,要善于把心中的痛苦和烦恼倾吐出来,把消极情绪释放出来。通过他人安慰,可以有效缓解心理压力;通过他人点拨、开导,使自己茅塞顿开,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寻求他人帮助,要注意选准对象,找最亲近、最信任的人。

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着重做到四点:

     一是坚定信念。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论主张或思想见解坚信不疑,并积极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人生是硕果累累,还要碌碌无为,全在于拥有什么样的信念。邓小平同志政治生涯三落三起,充满着艰辛,但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度过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和挫折后,最终把中国引向了繁荣富强,为领导干部树立了百折不挠的典范。领导干部职级有高低,责任有大小,管辖工作有多少,然而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矛盾、挫折和失败。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是迎难而上,还是临阵退缩,贯穿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就是信念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历史经验证明,胜利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经得起各种风浪和考验,在艰辛困难面前百折不挠,这应该成为领导干部磨练心志的自觉行动。

    二是加强修养。加强自我修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自我修养,古代的先贤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提倡通过“养性”,来塑造心胸开阔、温文尔雅、性情温和、不急不火、处事妥贴的良好形象,以减少意气用事造成的失误。

    作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领导干部加强自我修养,除了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外,还要必须重视理论武装,这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是“内功”。“内功”练得扎实,自身素质增强,领导干部心理防范和控制能力就会提高。抓好理论武装,各级领导干部就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这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

    “内功”练得扎实,自身素质增强,领导干部心理防范和控制能力就会提高。这样无论在逆境或顺境中,都会保持清醒头脑,正确对待成绩与问题、成功与失败,防止骄傲自满、固步自封等不良情绪滋生蔓延。

    三是学会宽容。宽容即宽恕,能容人。这是一种对人关怀、爱护与体谅的高尚品质,也是领导干部应该具有的良好品格。领导干部要有“容许别人有行为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对无伤大雅的小事,不要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而应一笑而了之;对能力比自己强的人,不要嫉妒、害怕“功高盖主”,而要为人作嫁,给人机会,让人发展。每个人应该知道这么一个道理:有时候我们把横在别人前面的绊脚石搬开,其实也是在为自己铺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给别人机会你才会有机会。

    四是保持平常之心。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周围发生的涉及自己名利的事件和人物。作为领导干部,平常之心的实质是淡泊名利,不争名于朝,不争利于市。人的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世无忧。一个人如果没有平常之心,就很难应付不顺利或忧愁的时候,从而怨天尤人,增添许多烦恼。一个领导干部为名所累,为利所缚,眼睛只盯着一官半职,把职务升迁看得很重,就会搞一些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的名堂,甚至投机钻营,走到跑官要官的歪门邪道上去。只有常怀平常之心的人,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急不躁,辛勤耕耘,静静地等待成熟季节的到来;只有常怀平常之心的领导干部,才能具有宽阔的胸怀和平实的风格,正确对待个人的成长进步。

干部成功的关键还取决于他们的心态。

有个和尚想成为高僧,问大师需要多长时间,大师回答需要10年。又问,如果我要付出双倍的努力,需要多长时间,大师说,20年。再问,我夜以继日地练习呢?大师说,30年。

和尚十分不解,问为什么我越努力,时间反而越长呢?

大师说,答案很简单,当你一只眼睛盯着目标时,那么另外一只眼睛在寻找退路了。

只顾着向目标奔去,反而会减缓成功的步伐,甚至离成功越来越远。我们常说,越想快,往往越慢。欲速则不达,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当然,知足不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而是在勤奋之中不奢望,不贪欲,不抱怨,不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能经常自觉地与周围很辛苦、很困难的人作比较。有的同志经常说:“人比人,气死人”,那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参照物,如果换一个角度,风景就会不一样,心态也会随之开朗起来。

   3、探索研究健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干部心理健康的法则

    市场经济是等价交换的原则。过去我们一直讲贡献、觉悟,更多的是教育。改革开放30多年了,我们正与世界接轨,遇到许许多多的新思维、新问题,是否还有更多、更有效、更符合实际,解决不同问题的不同方案和方法,应该是有的,老办法要用,新办法需要探索创新。

    一是建立关爱机制,保护干部身心健康。关心干部的心理健康,是各级党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关爱机制,切实为干部排忧解难,增强身心健康,激发工作热情。

    要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干部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增强自我调适能力。把干部心理保健列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开设心理卫生健康课程,帮助干部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特点,掌握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要经常与干部谈心谈话,不仅在提拔任用时谈,更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谈,特别是当干部岗位调整后、工作推不开和矛盾比较集中时,以及换届人事变动期间,要及时找干部谈话,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倾听他们的呼声和意见,有针对性地作好心理疏导工作。

    要重视干部的健康需求,从身体上为干部减压。坚持体检制度,作到防患于未然。认真执行休假制度,保证干部每年能有一段集中放松和调整的时间。经常组织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使干部不断陶冶情操、强健体质。

    二是抓好教育培养,提高干部心理素质。干部心态不好,说到底是心理素质不过硬。各级党组织必须把提高干部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和长期的任务来抓。要进一步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干部,按照胡锦涛同志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作风的要求,教育和督促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和政绩观,这样才能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和工作方法,减少内因性挫折和正确对待外因性挫折,才能克服困难,夺取胜利。

提高干部心理素质,还必须在锻炼干部的意志品质上下功夫,通过采取选派干部下基层、到艰苦环境和复杂岗位工作等措施,在实践中历练干部,经受考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是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促使干部放平心态。实践表明,用人不公是造成一部分干部心态失衡的重要原因。防范和矫正干部的不良心态,必须进一步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民主、引入竞争,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使干部“上”的合理,“下”的服气,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用人导向和机制上引导干部不断调节心理预期,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状态。

    要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三句话”的要求,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工作的干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要提拔使用;年龄过口提拔不了实职的,也要提拔担任非领导职务,让默默无闻、踏实干事的干部看到奔头、看到希望。

    四是完善工作机制,切实为干部减压。健全完善的干部体制和机制,对干部保持良好心态起重要作用。要在坚持科学有效的干部培养、选拔、管理、监督等制度的基础上,明确不同岗位不同职级干部的职责权限,清晰界定干部的工作角色和工作任务,避免和减少因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给干部带来的心理压力,尤其要杜绝人为造成的“当官的不理政”、“理政的不当官”、“种别人田荒自己地”和“鞭打快牛”等现象的发生,别总让那些有真本事、干真事的干部一边替别人干着活,一边又生着气;一边出着成绩,一边又窝着火。

    五是加强心理素质考核,激励干部奋发进取、建功立业。做好考核工作,对于激励和约束干部提高素质、创造政绩十分有效。务必按照中央要求,强化对干部心理素质的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促使干部不断提高心理素质,信心百倍干事业。要运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考评办法,认真考察了解干部在面对名利得失、承受工作压力和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态度及表现。特别是处于主要领导岗位和关键岗位的干部,更要看其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意志品质是否顽强、心胸是否开阔豁达等心理素质状况。要引入心理学方法和现代手段,对干部进行心理测试。要建立干部心理健康档案,在促进干部管理更具科学化、人性化的同时,也为选拔人岗匹配的干部提供依据。

    最后,我把明朝官员吕坤的四句话送给大家:“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希望同志们以新的识见,新的涵养,新的襟度,担当起**振兴的大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