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浅析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和解决策略

2014年11月11日 心理教育 浅析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和解决策略已关闭评论 阅读 1,492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湖南省攸县渌田镇中学   邓志敏
邓志敏  中学一级化学教师   联系电话:13975355925
邮编:412317       第13次选送论文参评
将从建行寄款100元     此论文参与心理年会评奖
 

【摘要】 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学生家长陈旧观念的影响对教育者来说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而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不平衡,由于生理的变化、心理的成长,社会阅历的增加、各种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等,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在这个阶段我们要认真指导学生认识自我。如今有部分初中学校和老师受到升学率的影响,而忽视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还有部分家庭及家长不能科学合理理解自己孩子这个时期的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初中生的逆反期。还有学科教师不能很好的把学科知识和心理健康相互渗透。所以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那么,当前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主要存在哪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何在?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教育对策?带着这些诸多问题,本人和谭仁林老师自2013年上学期开始对本校800多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调查情况和结果详实地作了一些粗浅的分析,现就今后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一些粗浅看法,旨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策略;素质教育
【正文】
    攸县渌田镇中学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学,我校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比以前好多了,随着社会生活的扩展和都市扩容化,现在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娱乐方式五花八门,遗憾的是,学生成绩不怎样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了,近几年来一批又一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了,因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从积极方面来看,心理健康是指能愉快的生活,与他人合作帮助、友好相处,使心理机能达到最佳状态,并成为自我实现的人。从消极方面来看,心理健康是指无心理症状,无过分不安,对人和社会没有破坏行为,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所谓心理健康是“个体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能发挥巨大的心理效能”。【1】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初中阶段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断乳期”“狂飙时期”“危机时期”【2】但总的看来,他们的心理还很不够成熟,其心理更多地带有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处于过渡时期,这是初中生与高中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之所在。与高中生、大学生相比,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
    而如今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总体而言主要有学习方面、人际交往方面、情感方面、挫折适应方面的问题,问题的来源主要是学校方面、家庭方面、社会方面。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三者要很好的结合,形成一个有效网络,三维度、多层次,本着一个同样的目标去解决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我校初中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厌学问题
    厌学是初中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的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并非是特定学生所有的,所有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存在的问题。厌学是目前初中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多有这种倾向,一旦造成厌学的客观条件对其产生作用,便在行动中表现出来。
(二)学习焦虑的问题
    很多初中生自己知道努力学习,但无论怎样努力就是学不好,却不知道学习不好的真正原因所在,因此,产生很大的困扰。从一些调查发现,许多初中生学习时从不讲策略,也没有制定学习计划,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这往往是导致学习焦虑、考试焦虑最直接的原因。如今,受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大和社会竞争激烈的影响,初中生学习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症状,体现出明显的学习焦虑问题。
(三)上网成瘾的问题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在增长学生的见识,启发他们的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管理的不完善,非法的不良网站、网吧林立,一些肮脏的性、暴力等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东西充斥网络,而这些又得不到有效控制。可青少年的分辨能力、自控能力都还很差,这就自然产生了许多令人忧心忡忡的现象。据有关调查,不良网络、网吧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杀手”。我们从相关的媒体的报道中也可以经常看到因网络而引发的各种青少年犯罪、离家出走、失踪等问题的例子,而其中有的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网络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是无可抗拒的。再说,作为一个现代人离开电脑、离开网络是不可想象的。学生要上网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阻止。校内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上网欲望,学生就往校外跑,导致学生逃学比例的增加。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浪费在网络里,出现上课萎靡不振,甚至逃课、逃学。这其中的种种现象、种种矛盾对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埋下了祸根。
(四)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在初中学生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由于师生间缺乏有效、和谐沟通,学生不敢或不想与老师沟通,无法理解老师的苦心,无法体谅老师;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教育方式不当,不了解、不理解甚至不尊重学生,而且在我们教学或教育的过程中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动不动不问由来就对学生进行批评、辱骂甚至体罚,那么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对老师产生不信任,更对学生本身以后的人生产生消极的影响,表现为学生学习不认真,学习成绩直线下滑,严重地致使他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乃至极度的自卑感。我们也应该了解这些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此时我们一些教师如果忽视了学生这时心理的变化,而且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当的方法已经伤害了学生,就会使不少学生产生厌学、自卑的心理,从而多了不少后进生,而又有不少的后进生,被我们的过失所伤,丢掉了信心,丢掉了学习从而丢掉了人生。这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五)与同学的关系问题
     同学关系对初中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对于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不少学生往往忽视了同学交往,同学之间很少走动和交流,进而容易导致误解和隔阂,极有可能出现人际关系紧张乃至人际关系障碍。
(六)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因为父母与子女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者由于家庭关系不融洽而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有的学生不能理解家长的做法,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与父母对立,产生不必要的矛盾,直接影响学生与家长的健康,有的甚至导致离家出走等现象。
(七)青春期闭锁心理问题
    青春期是一个人一生最美好的时期,也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时期。我国历来在这方面的教育就相当薄弱。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更是少得可怜,即使有那么一点,也可能是从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得来的,零零落落,很不健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青春期有普遍提前的现象。他们的心理成长速度远远跟不上生理的成长步伐。我们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还没有提前跟上孩子的成长。这就使得他们虽有青春期的萌动,但是却得不到社会、家庭、学校的正确指导,因此,他们不是采用消极封闭自己,使自己更加忧郁,就是采用大胆地欣赏追求异性,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早恋或非正常交往,导致心理疾病。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初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八)挫折适应问题
    初中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初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二、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初中生处于青春的特殊期,而在这个时期产生心理问题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初中时期正处于心理学家称的“问题年龄期”、“心理断乳期”、“狂飙时期”和“危机时期”。初中生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使得身心发展处在不平衡状态。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初中生处于一个极其矛盾的境地,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初中生的心理大概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成人感”的出现。第二,半幼稚半成熟、半依附半独立。第三,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第四,性意识的产生。第五,自我评价的不客观。第六,憧憬未来、富于理想与知识贫乏、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矛盾。
(二)学校原因
    在现阶段,很多初中学校,没能开设起来相应的心理咨询室,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及受到升学率的驱使,部分学校和教师忽略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看重部分“优生”而忽略“差生”,这样对孩子而言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如自卑、自尊心受挫等,使得学生和老师的关系紧张。学校对初中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表现为“六多六少”,即:书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睡眠时间少、文体活动少、德育活动少、与生活培养相关的活动少、自主性活动少、创造性活动少。学校还过分强调升学率,忽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第二,学校的校风、班风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第三,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处问题。第四,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都按一个模式进行教学。【3】
(三)家庭原因
    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大多与家庭关系、家庭气氛及教养方式等方面有关。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父母往往把子女当作自己的附属品,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人格,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去安排子女的生活。有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向孩子提出的要求远远超过他们的能力,给孩子造成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对待学习成绩,许多家长给孩子设定的奋斗目标是班上前几名,而不是跟孩子成绩比较接近的目标,面对自己,失去自信,只有自卑,出现厌学等问题,使孩子和家长的关系紧张。
(四)社会原因
    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特别是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的负面影响常会冲击学校的正面教育。初中生较为单纯,社会上存在的许多不良现象常使他们不解,他们常会不加思考、不加选择地去模仿,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社会对教育的评价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单纯以升学率为标准的评价机制,导致学校之间、老师之间的剧烈竞争,这种竞争的直接后果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出现厌学,心理压力过大等问题。           
三、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应对措施
(一)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全面渗透在学校教学中
     学校“教”是学校的工作重心,而学生“学”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对于教师而言,能否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的全过程中,主要看教师能否动脑筋。不难看出,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而且要使各学科教师能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自己的学科之中,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人格塑造与心理疏导。具体而言:
1.要注意教材的处理和挖掘,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2.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鼓励,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3.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主动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
4.教师要重视教师的人格力量的作用,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5.由于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存在差异,学习水平也不同,就必然要求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既让较高层次的学生能吃饱也让较低层次的学生能吃好,可以从数量上,质量上对例题、练习、作业等进行分层。从而促使每一层次学生都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达到相应的目标,体验到成功。
(二)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可以建立心理素质训练室、心理阅览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开设心理健康的有关网站,对心理困惑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可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其主要是对一些有心理偏差的初中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针对他们的认识、情绪、意志、行为、人格进行疏导、调整和矫正,对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进行必要的治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4】
1     . 加强对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学校心理辅导人员专业化水平就整体而言水平不高,原因之一就是初中心理辅导教师主要来自学校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老师。因此,迫在眉睫的任务是培养和建设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这样可以在方便的时候对初中生做心理讲座,同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如何去做呢,主要是要有计划的选派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参加心理健康培训班的学习,接受专业化的训练,从而提高教师心理辅导的水平。
    2.开设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可结合形势,针对学生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辅导。心理辅导应系列化,形成制度,讲座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即既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心理卫生方面的专题教育,又对个别学生进行自我解脱教育,帮助他们消除焦虑、自卑、过敏、恐怖、冲动等心理。从形式上看,既可作综合性的专题报告,又可作个案专题讲座。例如:可有步骤地开展“如何解脱困境?”、“如何从心理上战胜自卑、焦虑、恐怖?”,“如何努力学习,挑战未来?”,“如何处理好与父母、同学及老师的关系?”等系列专题辅导。
    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个别辅导。即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历史或现状记录下来,存入档案中,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应将特殊的案例整理出来,以便对全体学生进行个案教育。
    4.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手抄报、宣传栏、校内广播电视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可以通过文体活动、郊游、社会实践等形式,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三) 加强班主任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班集体使学生的基层组织,使学生经常学习成长的小社会。他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化途径,促进学生的社会成熟。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的教育观念、工作方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往往成为学生的楷模。班主任要做好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科学的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之中,学生出现了很多问题,往往是心理问题,而不一定是价值观、道德品质问题。如果我们动辄以思想品德问题,教育工作不但没实效,还会引起学生的心理阻抗。这是,班主任不要急,要细心了解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有心理方式疏导,实效会跟好。
2.创设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教室要干净整洁。班主任要加强自己的心理健康,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树立和平、民主、正直、敬业的班主任形象,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
3.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
4.环境放松法。当孩子长期处紧张或郁闷状态时,可以采取人为的或自然的环境来放松自己调节情绪的方法。【5】比如说可以在学生学习紧张的时期,适时的挑选一个自然环境让学生们融入自然,放开去玩去发泄心中的郁闷。使长期压抑的心能在自认环境中得到释放。
(四)建立学校和家庭沟通的渠道
     建立学校和家庭的联系,使得家庭和学校互相联系,解决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很好的帮助。家长和老师都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针对学生的不同的问题对症下药。这样家长可以根据子女的不同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对孩子做适当的要求,根据子女的爱好培养子女,从而减轻子女的负担。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访。初中生的认识、情感、学习能力、动机和性格等都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家访作为一种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有着其他联系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问题单靠电话联系很难讲清楚,你没有与家长当面沟通,就不可能真正全面了解学生。老师通过家访可当面介绍学生在校的表现,与家长共同分析如何使学生进步。
2. 借助信息平台促沟通。现在有些家长由于各种活动频繁,难于定期同学
校老师会面,因此给学校和家长及时沟通带来不便,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快捷、高效的沟通方式,借助高速的信息沟通平台,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如电话、网络、短信等方式。
3. 家长访问学校。家长访问学校是家长密切联系学校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设立安排家长接待日、开放课堂等方式让学生家长经常到学校、班级走一走、看一看、说一说。老师要鼓励家长参与到班级、学校的管理之中,鼓励家长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可以拉近家长与学校、老师之间的距离。
(五) 家长要成为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启迪者
     家长要用放大镜找到孩子的优点、闪光点。帮助子女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孩子需要帮助时,家长的帮助要有一个度,要留有余地。只有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他们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自信心。父母在在解决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父母自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素质的高低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儿女,使他们健康成长,最终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2.父母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关系不好。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
3.父母要信任孩子。父母同子女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子女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护父母对子女更应当尊重、信任。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孩子的最大信任。
4.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家长也要随时体现出求知上的进取精神,给孩子做个榜样,要经常和孩子沟通,努力缩短和孩子的距离,主要是心灵的距离,愿意听孩子谈知心话,要了解自己的孩子。
5.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度。根据他们的专长,兴趣爱好合理的安排他们的学习,尊重他们的意愿。不随意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加上人们的竞争意识的进一步增强,80%以上的学生家长都希望子女读完初中,能进重点中学【6】,家长过高的期望会对子女造成压力,子女恐慌于是否能完成家长的要求,一旦成绩不理想就会出现厌学、自卑等问题。可见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要合理。
(六)社会方面
     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局面等。社会传媒、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气、社区环境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构成影响,其中图书与电视、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学校可与社区、德育基地联合,形成合力,抵制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地净化社会环境。【7】例如,学校与派出所联合,整治校园周边的网吧,就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学生远离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网络环境,引导学生文明上网,上文明网。学校还可设立法制教育基地,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抵制不良环境影响的能力,教育学生要慎重与社会上的人交往等。人总是社会中的人,初中生也不例外,也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社会对初中生的影响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而且这种影响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的负面影响会冲击学校的正面教育,初中生因为单纯往往会不加思考、不加选择地去模仿,而且社会对教育的评价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此外,西方某些腐朽的思想意识渗透到我国社会文化中也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造成威胁。
    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崭新而重要的课题。因此,我们有必要不断深入探索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为培养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之,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教师能细心,耐心地去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结合我们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以爱去感动学生、用鼓励来激励学生,给学生一个健康的社会和学习环境,就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给学生一个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5.
[2]李文莉.初中生发展性心理的辅导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3]邓凯文.初中生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7,(7).
[4]陈荣根.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5).

[5]郭立新.初中生心理问题分析[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3,(9).
[6]张丽萍.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2,(9).
[7]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6.
[8]张万兴.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手册[M].中央名族大学出版社,2002,11.
[9]郭立新.初中生心理问题分析[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9).
[10]邱桂芳.网络与中学生心理健康[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8).
[11]杜艳芳,胡中华.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和分析[J].心理天地,2008,(7).
[12]卯昌玺.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心理素质[J].曲靖师专学报.1999,(2).
[13]郑胜利.大课间改革与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1).
[14]徐秀华.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J].宿州师专学报,2004,(8).
[15]和秀梅、朱卫红.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5,(7).
[16]曾天德.初中生心理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 4).
[17]张海波.初中阶段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