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意愿调查

2014年11月18日 心理教育 中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意愿调查已关闭评论 阅读 1,249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作者:湖南省石门县一中王琰

摘要:近年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校园中的心理咨询对心理健康的帮助显著。因此,调查中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求助意愿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基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和保密例外调查了中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求助意愿。通过自编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了解较少且不愿意求助于心理咨询。保密例外和保密原则虽然不能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求助意愿,但是可能影响其对咨询师的信任,进而影响求助意愿。
关键字:中学生,心理咨询,保密原则,保密例外,求助意愿
 
1 前言
    咨询是一个过程,其间辅导者与当事人的关系能给与后者一种安全感使其可以从容的开放自己,甚至可以正视自己过去曾否定的经验,然后把那些经验融合于已经改变了的自己,做出统和。[1]近20年来,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虽然心理咨询的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公众逐渐肯定。然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即心理咨询并没有得到中国社会的普遍性认可,而这一现象在学校中也有所体现。
    近年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来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也表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心理问题的发生率。[2]樊富珉、王建中对北京23所学校5220名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有16.51%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3]然而,根据江光荣等人的调查,主动求助者只占有心理问题的中学生中很少一部分,  多数中学生再遭遇心理问题时,及时在能够获得专业人员帮助的情况下,也不愿向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寻求帮助。[4]
    中学生作为一个比较先进的团体,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是一个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的一个群体。马建青和王东莉通过了调查研究发现,中学生对心理咨询重要性的认识较清楚,对心理咨询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心理咨询是科学的、有效果的。[5]但是,中学生对心理咨询同样存在着误区。中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十分重要,他们如何看待心理咨询的具体内容,他们认为心理咨询的操作流程是怎样的,他们认为什么样的人该进行心理咨询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然而,研究表明,中学生通常把心理不健康者、适应困难者当做心理咨询的首要对象,他们对发展性咨询的意义理解、重视不够,把心理咨询的对象狭窄化。[5]与此同时,虽然大部分中学生都能认识到心理咨询的意义和重要性,但当问及自己是否愿意进行心理咨询师则表现出犹豫不决,心态复杂。
    影响中学生不愿意进行心理咨询的原因有很多,有一个重要因素,即他们对心理咨询不够了解或对心理咨询不太信任,这就涉及到心理咨询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是心理咨询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人际互动的过程,而且具有非常个人化的性质,因此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伦理道德问题。[6]而保密原则是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最重要的伦理原则之一,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咨询师与当事人要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首先依赖于此,同时,它也影响了一部分人的求助动机。[7]
    目前,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并研究有关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伦理问题[8] [9] [10] [11],但针对心理咨询保密原则和保密例外的研究则很少,尤其缺乏针对保密原则和保密例外对来访者求助动机影响的研究。本研究旨在了解当代中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及其心理求助行为状况,以及保密原则和保密例外对中学生求助动机的影响,为我国学校心理辅导伦理规范建设提供一些依据,并有效地促进学校心理辅导伦理的建设,为了解和进一步规范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的伦理问题作参考,同时,也为今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一些可行的意见与建议。
2 研究方法
2. 1中学生心理咨询求助动机调查问卷的编制 
    首先,使用开放式问卷调查(通过网络)和在中学生中进行个别访谈得到中学生心理咨询求助动机的行为样本,如“了解/不了解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 “认为心理咨询保密原则可靠/不可靠” “接受/不接受心理咨询中的保密例外”等。
    在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这些行为样本,形成了初步的问卷。在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相关量表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选择了大量的与中学生心理咨询求助动机相关的各种事件或情境­,­征求在校中学生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次修改­,­最后合并筛选出20题形成问卷的初稿。
­2. 2­ 正式施测
­2. 2. 1­ 被试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以全日制高中生为主,采用方便取样法,对113­人进行问卷调查。
研究样本中学生的平均年龄17岁,其中,女生45名,男生69名,16名为高一学生,30名为高二学生,68名为高三学生。
2. 2. 2­ 施测程序­
正式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答卷,通过问卷在班级随机发放。
 ­2. 2. 3­ 数据处理
本研究的全部数据处理分析由研究者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l7. 0­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们的被试中有60.36%对心理咨询有一点的了解,有25.23%对部分了解,还有9.91%对心理咨询一点都不了解。从这个结果上可以看出的是在中学生群体中对心理咨询了解的程度还比较低。这些对心理咨询有了解的被试主要是通过阅读一些书籍,学过心理学课程以及观看相关影视作品这些途径了解到的,这几部分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3.06%,45.05%,38.74%。在所有被试中,曾经参加过心理咨询的只有16.22%,然而有59.46%的被试表示在遇到非常困扰的问题是愿意去做心理咨询,不愿意做心理咨询的被试中有46.85%认为他们的问题是不严重的,有63.96%认为他们有能力自己解决,还有32.43%的被试觉得心理咨询要涉及到个人隐私,不愿意表露。尽管有很多被试对心理咨询了解很少,而且也没有直接接触心理咨询,但是所有的被试都认为心理咨询是有帮助的。
    对于隐私的问题,有41.44%的被试认为心理咨询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但是,有41.44%的被试表示在接受心理咨询时还是愿意透漏与咨询相关的隐私内容,有32.43%的被试持中间态度,有23.42%的被试表示不愿意透漏。在假设已与心理咨询师建立了信任的关系的情况下,有54.05%的被试表示愿意透漏隐私内容,且不愿意透漏的被试比例降到9.01%,这表明了心理咨询中咨访关系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信息的获得,甚至于咨询效果。
    对于心理咨询的保密性,有31.53%的被试认为心理咨询的保密性还是可靠的,有55.86%的被试持中间——“一般”的态度,有12.61%的被试认为其保密性是不可靠的,这样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毕竟有那么的被试对心理咨询不了解。而且,有59.46%的被试不了解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有36.04%的被试只了解一点,当被试了解了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之后,有53.15%的被试表示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有42.34%的被试持中间——“一般”态度,且有38.74%的被试相信心理咨询师能够遵守保密原则,相较于在了解之前,被试对咨询师在这方面的信任增长了7.21%,此外,有49.55%的被试持中间态度,下降了6.31%。这表明,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的相关内容被大多数的被试多认可,而且也愿意相信咨询师能够做好保密工作,这样更有利于那些有心理困扰的人愿意接受心理咨询。
   保密例外,对于心理咨询工作者而言还是比较重要的,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1.26%的被试对其是不了解的,有6.31%的被试表示了解。而且,有46.84%的被试能够接受保密例外的相关条例,有13.51%的被试表示不能接受。但是有57.66%的被试在了解保密例外的条例之后表示愿意接受心理咨询,34.23%的被试持中间态度。这相较于没有了解保密原则和保密例外之前,被试愿意接受心理咨询的百分比没有比较显著的变化。这说明了,被试对做心理咨询的意愿在某些程度上不会受保密原则和保密例外的影响,而保密原则和保密例外会影响被试对咨询师的信任度,可能会影响被试做心理咨询的意愿。
讨论
4.1 对心理咨询的了解程度
    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对心理咨询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只有少部分中学生一点都不了解。其实今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队伍一直在不断壮大,国民也开始不断重视心理健康工作。近年来,一些媒体开创了心理咨询相关的栏目,如中央电视合12频道《心理访谈》栏目等,这些栏目的开设为心理健康矢口识的普及和心理咨询的宣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得一些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称为家喻户晓的名人,也使得心理咨询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得到了普通百姓的认可"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心理咨询师介人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使得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第一次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这些工作都增强了民众对心理咨询的了解程度,尤其是属于社会神经末梢的中学生,他们对新的事物较为敏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所以很容易接触到和心理咨询相关的知识。
但是通过问卷的结果也表明,对心理咨询非常了解的人很少,这说明我国的心理咨询工作仍然需要被推广,展望未来,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应该逐步实现社区化、专业化、规范化和本土化[1]。
4.2  参加心理咨询的意愿
    从结果中看,大约有一大半的人有参加心理咨询的意愿,其他的人觉得自己的问题不大,不愿意参加咨询。这可能是因为还是存在一些人对心理咨询的了解不够,和社会舆论的压力。
在中国,中学生对心理咨询还存在一定的误解,形成“污名效应”,即认为“一个寻求心理咨询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和社会不接受的”[2]。由于大家对心理咨询不够了解,所以如果不是找不到其他解决办法是想不到去做心理咨询的,这就导致一般参加心理咨询的都是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所以让大众形成了对于心理咨询的刻板印象,就是只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会去做心理咨询。很多人形成了这样一种刻板印象,觉得去做咨询的都是“变态”,所以对于心理咨询从内心有抵触。
还有一部分人愿意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不愿意依靠其他人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求助意愿不强烈。
另外一小部分则喜欢自己保守自己的隐私,不愿意将自己的隐私透露给别人,可能的原因有:1.个人的性格问题,本身比较内向,不愿意和外界打交道。2.不信任其他人,担心将自己的隐私告诉别人,别人会对自己造成一些不良影响。3.这些隐私和社会常规不符,担心不被社会所接纳。
4.3 隐私吐露的意愿
    从结果可以看出除了一小部分人不愿意将自己的隐私透露给别人外,其他人中,有41.44%的被试表示在接受心理咨询时还是愿意透漏与咨询相关的隐私内容,有32.43%的被试持中间态度。而这些持中间态度的在假设与咨询师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下,有一部分转为信任咨询师的工作。这些都说明了让当事人对咨询师信任是很重要的,有助于咨询师收集和咨询有关的更多的信息,增强当事人的自我表露,同时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同时中学生存在很多对与咨询的伦理困惑。有两点:1.心理咨询伦理与学校管理制度的冲突。2保密原则与学校对学生监管权的冲突。这些冲突都阻碍着中学生参与到心理咨询中,影响着他们的求助意愿。
4.4保密性对于来访者对咨询师信任的影响
    只有一小半人认为自己的信息会被咨询师严格保密,很多人都持不确定态度,这些持不确定态度的人在阅读了保密原则之后又有一部分人改变态度,认为心理咨询师会对自己的信息进行保密,并且信任感随之提高。这说明很多人都对保密原则不是很了解。一些人知道咨询师应该对当事人信息保密,但并不知道具体是对那些信息进行保密。同时也说明咨询师是否对当事人的信息保密,影响着当事人对于咨询师的信任。
我们的研究结果和和楚静波等(2010d)研究结果不太相符,他们的研究认为91.3%的来访者认为他们的隐私和治疗内容是能够获得保密的[4]。经过分析存在原因是我们的调查对象存在差异。我们的调查对象是中学生,而楚静波等人的研究对象是来访者,是已经寻求帮助的人。这说明已经找咨询师寻求帮助的人基本上是信任咨询师的。
4.5保密例外
    上述结果表明,对于保密例外了解的人群很少,大多数人是不了解的。因为保密例外是心理咨询中比较细致的部分,大多数人是对心理咨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只有小部分人了解比较深,并且知道并了解到保密例外的人比较少。
    在大家了解了保密例外的细则之后,咨询意愿和之前的百分比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说明咨询师是否打破保密规则并不是影响当事人咨询意愿的主要原因,所以大多数人并不是很在乎保密例外。
    但是保密例外影响着咨询师和当事人的关系,因为是否保密影响着当事人对于咨询师的信任感,所以当事人能否和咨询师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受咨询师是否能够对当事人信息进行保密的影响。
    关于是否能够接受保密例外,有46.84%的被试能够接受,还有13.51%的被试表示不能接受,其他人表示不确定。这说明还是有一些保密例外的条款在被试那里是存在争议的,具体是哪一条,我们没有进行细究。
5 参考文献
[1] 江光荣主编,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2] 王洵,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及其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心理科学,2001(4):28.
[4] 江光荣,王铭.大学生求助行为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180-184.
[5] 马建青,王东莉.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心态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1997(9):25-32.
[6] 邢军,张小远,程文红,张岚,孙丽华,周晓琴,杨海波,付深省,张柏芳,赵静波. 来访者的文化程度与心理咨询或治疗师伦理行为的关系.心理与伦理,2009{22}:73-81.
[7] 杨凡,钱铭怡. 美国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保密、保密的局限及相关研究.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2009{23}:543-548.
[8] 谭中岳,李子勋,钟杰·心理咨询与治疗中道德与伦理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7):508-511
[9]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伦理守则制定工作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J]·心理学报,2007,39(5):947-950·
[10] 高隽,钱铭怡,蔡文虹,等·心理咨询师/治疗师与来访者对职业伦理的态度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1):68-72·
[11] 赵静波,季建林·当代中国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知情同意和保密状况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与社会医学版),2009,30(6):45-47·
[12] 魏广东,心理咨询行业,你了解多少,观察与评价,2010-07,P49-P54.
[13] 吴 娟,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接纳的相关因素研究综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012 年 7月第31卷第7期
[14] 龚 娜,浅析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伦理困惑,科技信息,2009
年 第35期。
[15] 周司丽, 侯志瑾,姚莹颖,中国心理咨询/治疗中有关保密研究的文献回顾,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Vol. 20 No. 4 2012
 [4].周司丽, 侯志瑾,姚莹颖,中国心理咨询/治疗中有关保密研究的文献回顾,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Vol. 20 No. 4 2012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