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去心理咨询的人是病人吗?

2015年01月30日 心理保健 去心理咨询的人是病人吗?已关闭评论 阅读 1,147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曾懿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前两天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报道,即《心理咨询并非都得有心病》,文中提到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区别,主要是说现在很多人都混淆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概念。其实这里人们所混淆的是心理正常和心理不正常的正确定义和区分的问题。
    文章中说:“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教授说,市民对待心理咨询存在两种常见错误心态,要么认为只有负面情绪积累到‘病’的境地才要去咨询。要么对心理咨询给予太高的期望,希望咨询一、两次就能彻底解开心结。
    实际上,前者是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混为一谈,常错失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机。心理咨询面向的主要是正常人群,称之为‘来访者’,处理的问题多为生活、工作、学习、家庭、婚姻、育儿、疾病、康复等方面所面临的冲突。心理治疗则主要诊治神经症患者或者有人格障碍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病人’。”
    也就是说,现在的心理咨询,它们的主要对象是心理正常的人群。现在在心理学上,把心理状况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心理正常,一种是心理不正常。
    心理正常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而心理不健康又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而心理不正常包括精神分裂、心境障碍,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心理生理障碍和癔症。
    现在的分类跟以前的分类有了很大的区别,这也是因为心理学在慢慢成熟的表现。分类细了,也是为了更便于那些心理正常,但是由于一时的生活事件而导致心理不健康的人,能够更及时,更有效的接受专业人士的协助,及早脱离不良情绪的困扰,消除精神上的痛苦。
    心理咨询主要对象的分类及鉴别如下:
    1. “一般心理问题”,它的诊断依据是:第一,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第二,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第三,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第四,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也就是说一般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2.“严重心理问题”,它的诊断依据是:第一,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碍,求助者分别体验着不同的痛苦情绪(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第二,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第三,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在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可以逐渐减弱,但是,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第四,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也就说,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3.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即“可疑神经症”):这类心理不健康状态,已接近神经症的症状,也可以说是神经症的早期阶段,因为它跟神经症的区分要点,就是时间,不满三个月,才被判断为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如果超过三个月,那么被诊断为神经症了。
    因此,如果你碰到了一些生活事件,让你的内心产生冲突,因而产生了不良情绪,又不能在一个月内自行消解的,那么就应该考虑找专业人士为你做一些辅导,协助你消除不良情绪。别等到把心理不健康演变成了心理不正常,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一般的不良情绪,都是由于个人在认知上的偏差造成的。所以说,个体因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其实并不是个体碰到的事件本身,而是个体所持有的信念问题,也就是个体对事物的认知问题。但是个体的认知偏差,个体自己是不可能认识到,所以很需要专业人士的协助,一起寻找到适合个体合理的信念,也就是建构积极的认知框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