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企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四条建议

2015年03月15日 心理保健 企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四条建议已关闭评论 阅读 1,096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李保富 中国员工心理健康工程首席专家 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纪委副书记

  ■成立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体系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

  ■加强心理健康投入

  ■满足员工的合理需要

  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10个标准得到较多认可:1.有充分的适应能力;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3.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6.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9.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个人基本需求能恰当满足。

  此外,我国的心理学家还从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康复力、愉快胜于痛苦的道德感等方面阐述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其中,有5条标准值得重视,这就是: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人际和谐、社会适应、人格完整。

  面对三重压力的企业员工

  企业员工,他们所承受的职场压力、社会压力和个体压力更大,从而长期处于疲劳、烦躁、压抑的精神状态中。

  首先是职业压力。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员增效的需要,许多三四十岁的员工面临下岗或买断工龄导致生活困难的巨大压力;一些员工面临转岗;在岗员工工资报酬不合理,管理模式落后、不科学,压抑了员工的热情;组织文化恶劣导致人际关系压力加大;工作过于繁忙,无暇兼顾家庭而产生的压力以及因各种现场安全事故和隐患形成的安全压力等等。这些职业压力如影随形地影响着人们在职场中的心理与行为。

  其次是社会压力。处在改革开放和转轨变型时代的中国企业的员工,新旧变化、中外文化碰撞产生的社会文化压力;新旧经济体制更替以及医改、房改、教改等产生的社会经济压力;城乡二元经济发展失衡,分配不公、贫富分化产生的强弱地位失衡,以及等级特权、官员腐败、司法腐败等等形成的社会政治压力;由于社会群体中强势与弱势、贫困与富裕、劳工与资本的对立与冲突所演化成的社会压力等等。这些压力的广泛存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理与行为。

  第三是个体压力,主要包括家庭压力以及由于个人认知偏差或思维方式、价值观的片面性而产生的自我精神压力。

  上述3种压力既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交互作用于企业员工,引起如下几类不良的反应。一是生理反应,如疲劳困乏、胸憋气闷、头昏脑胀、耳鸣眼花等。二是心理反应,如焦虑、烦躁、紧张、郁闷、情绪低落、悲观失望、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压力过大将直接导致冠心病、高血压、肠胃溃疡等疾病。三是行为反应,如吸烟次数增多,喝酒解愁、无端地发脾气、不关心子女和家人、自杀或者犯罪等。心理学和医学研究表明,对压力的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三者往往又相互作用、互相强化。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鉴于社会环境不成熟,企业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还没有普遍开展起来,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成立比较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体系:企业要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建立比较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体系,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企业还应组织政工干部参加培训,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能胜任简单的心理咨询和引导工作,在生产一线直接为员工服务。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企业要根据员工队伍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与员工心理健康工程管理办公室、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心理咨询公司等咨询单位衔接,邀请心理咨询师对问题进行评估、咨询,对员工进行心理知识方面的专题讲座,还可以利用局域网、广播、电视橱窗、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职工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职工从多角度、多渠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鼓励职工遇到心理问题时积极寻求帮助,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加强心理健康投入:大力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用完善薪酬体系增强员工安全感和较为稳定的就业心理;注意解决好各种福利和保险,解决员工在为企业做贡献和退休后生活上的后顾之忧;采取多种培训形式,不断提高员工的生产技能,从而减少员工完成工作的能力压力;同时还要加强员工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培训,提高员工沟通减压的能力。

  努力满足员工的合理需要: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源泉。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发展心理学,企业应注意满足不同层次员工的合理要求:帮助青年期的员工重点解决好工作岗位、婚姻和住房等问题,满足生理、安全、爱和归属的需要,使他们安心在本职岗位上成材奉献;帮助中年期的员工重点解决好职称、职务晋升、专业特长的作用发挥等问题,满足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企业要帮助和引导员工妥善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以物为本”转到“以人为本”,实现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双赢和谐的目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