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德国教育的核心竞争力—责任意识和动手能力

2016年02月06日 心质培养 德国教育的核心竞争力—责任意识和动手能力已关闭评论 阅读 1,172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姚振东转载与您分享,祝您少点烦恼,多点开心!谢谢您的收藏)
      当人们提起高质量产品,就会想到“德国制造”,而“德国制造”的第一道工序,是在幼儿园里完成的。德国教育成功地将责任意识和动手能力融入人的心智和行为模式中,成为一种文化本能和文化DNA。“德国制造”的成功,即是德国教育的成功。
……………………………………
 
      前不久受我朋友之邀去她家里做客,吃的是纯正的巴伐利亚烤猪肉。朋友的丈夫老罗,是一个德国人,他忙里忙外,不一会功夫就做出一顿大餐,主食甜点,一应俱全。我很不好意思的说:“还要麻烦老罗你亲自下厨。”老罗笑着回答道:“我们家其实一直都是我在做饭。”我观察到老罗在准备这一顿晚饭的时候完全是乐在其中,乐呵呵的就把一桌丰盛的晚餐做好了。
 
      朋友告诉我,老罗这个人动手的意识和能力非常的强,家里有什么东西坏了,也都是老罗自己修。这让我非常地吃惊,一个痴迷于做音乐的人,乐于做饭,家里电器坏了也会维修,这和我想象中搞音乐的人有很大的反差。
 
      回头再一想,我以前和一些德国朋友打交道的时候,也发现了这种现象,他们动手的意识和能力都很强,并且能在动手的过程中享受到一种极大的乐趣,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正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朋友给我讲了她儿子的两个小故事,让我渐渐地明白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看不见的竞争力——责任竞争力
      第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朋友的大儿子出生在德国,三岁之前接受的都是德式教育。在她儿子三岁的时候,一家人从德国回到了朋友的老家——贵阳。朋友的父亲见到自己的洋外孙,自然是非常的喜欢和宠爱。朋友的儿子只有三岁,大小便不能用马桶,只能用自己的便盆。有一次,她儿子大便完以后,他的外公就顺手把便盆给倒了。但是当他回来的时候,他看到自己的外孙一脸不高兴,用一种很奇怪甚至有点抱怨的神情看着他。
 
     他的外公不明白自己做了什么事惹得自己的小外孙如此不高兴,就问朋友:“他怎么了,怎么不高兴了?”朋友也不明白,就问他的儿子。      朋友的儿子指着便盆,用一种非常坚定的语气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是我的责任!”
 
      原来他是认为他的外公剥夺了他的责任,所以他很生气。
     这个故事令我非常的感慨:“一个三岁的孩子,对责任的意识这么敏感。这种责任感是我在中国孩子身上(包括我自己的孩子),都看不到的。我们三岁的孩子所掌握的词汇之中可能还没有责任这个词,更谈不上什么责任意识了。
 
      还有一个故事,有一次老罗两口子带着孩子乘飞机,在飞机上,一个女乘客和空姐发生了争吵。准确地说,是这个女乘客在不停地指责空姐,而空姐由于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所以并没有还嘴。但是当空姐受到这种劈头盖脸的指责的时候,心里的滋味肯定也非常的不好受。
 
      当这个女乘客发泄完以后,朋友的儿子突然站了起来,走到空姐和女乘客的身边,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举动。他左手拉着空姐的手,右手拉着女乘客的手,慢慢地把两人的手叠在一起。同时微笑着以一种期待的目光看着她们俩。
 
      这两个人当然是非常尴尬,但是当他们看见孩子天真无邪又充满期待的目光的时候,怨气都被化解了,她们各自冲这个孩子发出微笑,最后她们俩相视一笑,这场冲突就这样在微笑中消失了。
 
     朋友在旁边目睹了这一切非常的吃惊,于是就问她的儿子:“刚才你做的很好,但是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她儿子回答到:“在我们幼儿园里,如果有两个小朋友吵架,旁边的人必须要拉着两个人的手,并且把两个人的手叠在一起,让他们重归于好,这是我的责任。”
 
     我听完第二个故事之后,得到的就不仅仅是感慨了,甚至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一个小孩子的行为,的确带给我很多的思考与启发。我似乎得到了刚才我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为什么我认识的德国人,动手的意识和能力都很强,并且乐在其中?这背后,可能和责任这两个字有关。
 
      责任这两个字,从小就被德国人用教育的方式,深深地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之中,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本能的反应。在日常生活之中,这种从小培养的责任意识,会自动的、不需要他人提醒的表现出来,最后形成德意志这个民族的一种特有的民族气质。
 
     我经常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德国制造为什么这么优秀?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我自己也经常地思考。我通过朋友女士的儿子的两个小故事,得到了关于这个问题的一种解答方式:德国产品竞争力甚至是国家竞争力的背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责任竞争力。
 
重视动手能力甚于知识的学习
 
     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愿意动手去做,前提是你得会做。德国人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其实动手能力的背后,是独立意志、生存能力。
 
     德国家庭的工具房和孩子们的家务事
 
     前段时间,住在德国的DrBing晒了邻居家的工具房,让国人大开眼界。
 
     你可能会说,因为是工程师的家才这样吧。可对比一下华人工程师们的家,你会发现这还是能反映一些事实的。
 
      一位网友讲了一个故事:
 
     一位华人朋友买了漂亮的新别墅,我们去帮忙搬家。这位建筑工程师朋友用来拆卸家具的工具只有极袖珍的小螺丝刀和小钳子。我笑:“这就像儿童玩具,在德国,有了房子得置备像样的工具才行。”朋友理直气壮地说:“我又不是工人!”
 
      是的,我们都是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传统观念熏陶下长大的,何况他博士毕业。才高八斗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不会动手也不屑动手的。
 
      动手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都说心灵手巧,这就是要早期大量的动手,建立强大的大脑和肢体的同步链路。还是孩子的时候没有很好地通过大量的动手来完成神经的发育,以后就会变成手不巧的人。拿了个锤子对了半天没准就砸在大拇指上。
 
德国儿童的动手能力,从做家务开始培养。
 
      有的德国孩子甚至早在牙牙学语时便开始在父母的指导下学做一些最简单的家务活,如在用餐前帮助大人把餐具摆放整齐等,尽管有时候仅仅是象征性的,他们干完了大人还得重来一遍。
 
     虽然孩子第一次学习洗脸极有可能洗不干净,甚至可能边洗脸边忘乎所以地玩起水来,但德国父母见此并不会沉起脸收起毛巾或干脆代劳了事。大多数妈妈会在耐心具体指点的同时,对孩子的表现大加赞赏:“真了不起!我们的宝贝会自己洗脸啦!”
 
     孩子第一次自己动手吃饭,也许会弄脏了新衣服或者搞得满桌狼藉,然而德国父母往往对此视而不见,反而满怀喜悦又诚心诚意地高声赞美道:“宝宝真厉害,饭吃得多好,学得多快!”
 
     其中值得总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父母普遍愿意为孩子提供种种尝试的机会,因为他们明白一个浅显却又被许多人忽视的道理———没有足够的尝试,也就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常此以往锻炼下来,德国儿童的动手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出类拔萃了。
 
      在中国,父母总是包办孩子的生活,常对孩子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孩子做个家务、制作个小玩意、甚至动手整理个书包文具,都是浪费学习时间。
 
      德国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动手能力,或许是当下最紧要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