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任木千子与您分享,谢谢您收藏、宣传中国全民健心网,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摘要:高职毕业生是高校毕业生中重要而特殊的一个群体。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给高职毕业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如何健全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比较全面地探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初步探讨了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就业 心理问题
激烈的就业竞争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引发了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高职毕业生的学生和生活以及正常的社会交往,并且反过来影响毕业生的择业、就业和创业[1]。关注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是高校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主要问题
1、自我认知障碍。自我认知障碍指个体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包括自负和自卑两种类型[2]。和其他高校毕业生相比,高职毕业生出现的自我认知障碍以自卑为主。自卑是一种自我评价过低的消极心理。具有自卑心理的高职毕业生总认为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比不上别人,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当然,高职毕业生中也有自负者,他们在求职择业中过高评价自己,就业期望值很高。他们往往由于就业目标与自身条件的不匹配陷入一种自设的困境。
2、情绪障碍。激烈的职场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对高职毕业生的心理进行冲击,处理不当会出现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烦恼、焦虑、抑郁、暴躁、冷漠等。由于毕业生人数在高校扩招后与年俱增、人才准入门槛高以及毕业生自身条件等原因,高职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压力很大,很多人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他们在就业中产生的情绪障碍主要是焦虑和烦恼,严重时还可能产生抑郁。这些都会影响高职毕业生的正常生活。
3、学习障碍。高职毕业生的学习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和考试怯场。顺利就业是高职毕业生的一件大事,也是他们选择高职院校就读的直接原因。“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政策下的用人单位,常以不同的形式来选拔人才[3]。为了顺利通过就业中的一道道关卡,平时偏重于职业能培训的高职毕业生不得不考前努力学习,应对各种笔试、面试。用人单位按比例淘汰的规矩精神紧张,唯恐通不过或被PK掉,巨大的压力导致她们学习时容易走神、易受干扰、效率低下,考试时怯场,发挥不出真实水平,不利于就业的顺利进展。
4、人际障碍。高职毕业生的人际障碍最为常见的是羞怯和角色困惑。羞怯是一种情绪,是内心深处的胆怯或自卑的外在表现形式。高职毕业生身上的羞怯主要表现在公众场所说话紧张。羞怯的毕业生参加面试时,不能在评委面前落落大方地展现自己的能力,甚至语无伦次,影响面试的成绩[4]。角色困惑在高职毕业生身上也经常出现,处于求职择业阶段的高职毕业生参加各种就业活动时,一时难以从原有的学生角色转换过来,很难以未来职业身份的姿态出现在竞争场合,很容易给人留下不成熟的印象。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1、个体原因。
高职毕业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迅速趋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不高。高职生潜意识中存在自卑和压抑,带着失败的感觉踏进高校的校门,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很大却不愿意接受挫折和失败的现实。为了实现理想、维护自尊,他们在就业时希望找到一个让人羡慕的理想的职业以达到心理平衡。但高职毕业生自身的条件与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决定了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困难重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就可能通过反向心理表现出来,产生自负、自悲、羞怯、浮躁、焦虑、依赖、攀比等心理问题[5]。
2、社会原因。
首先,激烈的职场竞争和巨大就业压力使得高职毕业生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一些不良社会现象与毕业生的心理期待发生碰撞产生心理矛盾甚至导致适应不良。这些不良心理如果与毕业生的个体人格弱点相结合,很容易形成心里疾患。其次,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增长缓慢,无形中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导致许多心理困惑的产生。第三,另外,用人单位在录用观念上还存在对高职毕业生能力和素质认识上的偏见。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用人单位挑肥拣瘦,使毕业生对就业产生畏难情绪,产生自卑或者自弃心理。
3、学校原因。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对毕业生的教育存在一些缺陷和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心理和行为。主要表现在:第一,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严重忽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许多高职院校只注重专业教育和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给毕业生的心理健康埋下了诸多隐患。第二,是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不足。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大多流于形式配备专业老师对他们进行指导。这就使起点较低的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没有头绪,四处碰壁,出现了心理问题也不知如何处理。
4、家庭原因。
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家庭教育方法和方式不适当。受以往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在教育方法上存在问题,重智力教育轻心理教育,忽略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导致孩子逆商低(承受挫折能力差),在求职过程中经受不了挫折和困难,择业时容易出现敏感多疑、自卑焦虑、偏执敌对等心理问题。第二,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跟上来。在家庭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在求职过程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和依赖心理。第三,家长期望值过高。如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的普遍心态。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素质与兴趣,在就业问题上要求过高,致使某些毕业生对求职产生恐惧感。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人格扭曲、心理变态或反社会行为。第四,特殊家庭环境的影响。离婚率的上升造成单亲家庭、组合家庭的增加,家庭结构和氛围发生变化。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组合家庭的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创伤的可能性比正常家庭的孩子要大得多。据心理学家分析,在这种特殊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如果遇到感情等方面的挫折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过激行为,严重的会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三、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1、从个体自身的角度看,高职毕业生要加强自我心理调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第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求职过程中,高职毕业生要以正确的就业观为指导,正确、客观、全面地评价自我,积极调适自己的职业意向与职业抱负。第二,调适就业期望值,积极主动求职。 “就业难、难就业”是当前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高职毕业生就业时不能期望太高,放弃“一步到位”、追求安稳的择业观,从实际出发。第三,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遇到的挫折要进行正确的归因,并不一定是能力不行。第四,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如下几种:①自我转化。不良情绪难以控制时,可以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它活动中去。②自我宣泄。在因挫折造成焦虑和紧张时,可以倾诉,可以痛哭一场进行渲泄。但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③自我慰藉。择业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找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保持内心的安宁,承认并接受现实,以求得解脱。④松弛练习。松弛练习是一种通过练习放松心理和躯体的方法,可帮助求职受挫的毕业生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的身心反应。
2、从学校的角度看,高职院校要进一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加强就业指导,拓宽排除就业心理障碍的渠道,帮助毕业生走出就业心理误区。第一,重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高职毕业生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市场经济环境下滋生的“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很容易造成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价值目标的偏离,产生沮丧、自卑、孤独、焦虑等消极心理[6]。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进一步重视学生的“三观”教育,将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第二,注重心理素质教育,帮助高职毕业生提高应对就业挫折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既可以单独开设学科,也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去,还可以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现场等模拟实践中进行。第三,加强就业指导,引导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保侍从容不迫的良好心态。高职院校要从毕业生的思想实际、专业实际、个性特点和当代社会环境特点及发展趋势出发,广泛深入宣传就业政策法规和就业信息,贯彻全程就业指导,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第三,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帮助高职毕业生解决或减轻心理问题。
3、从社会角度看,政府主管部门加强政策引导,用人单位要更新用人观念,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首先,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和完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政府应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确保招生比例科学合理,制定相关的政策来规范和引导用人单位的观念和行为,努力缓解高职毕生的就业压力。其次,企事业单位要改变传统的人才观,以实际行动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目前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存在两种现象,一方面攀比员工的学历,一味追求高文凭毕业生;另一方面降低劳动力成本,录用无文凭、无资格证的员工[7]。企事业单位应纠正当前聘用高职毕业生中的一些模糊认识,给高职毕业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4、从家庭的角度看,家长应正确认识和指导子女就业,给予子女应有的自由和权利,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努力减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第一,关心高职院校毕业的子女就业。就业过程是高职毕业生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家长应理解毕业生的难处,与子女一起从容面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家庭的理解、支持与鼓励对于缓减毕业生的心里压力有很大的帮助。第二,尊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家长与子女之间在就业问题上存在有分歧时,家长应当充分尊重子女的意见,将择业的自主权交还给毕业生。第三,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减轻高职毕业生来自家庭的压力。家庭内部的相互指责和争吵常使毕业生在求职时无从适从,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在就业的关键时期,避免指责和争吵,在商量的方式解决矛盾。第四,注意独生子女就业时的状况,避免出现心理问题。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习惯使得他在就业时极容易出现以下两种现象:一种是焦虑心理。另一种是依赖心理。这种心理都对顺种就业不利,家庭要引导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抓住锻炼机会,参与职场竞争。
参考文献:
[1]郭志海,沈巧明,王良佐等.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48-49.
[2]陈艳.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8.
[3]瞿立新.职业生涯规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61-63.
[4]田爱民,赵永吉,王仲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对策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7(2):90-92.
[5]肖永春,刘明波,高山川.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3(2):50-55.
[6]段能全,田维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4):210-216.
[7]夏卫东.当前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