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同理心”是家庭教育的一剂良药

2016年10月13日 心理保健 “同理心”是家庭教育的一剂良药已关闭评论 阅读 1,030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 /陈福宗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如果你问我心理学对我的家庭教育的最大帮助是什么?

  我会坦诚告诉你三个字,“同理心”。

  我的那些家庭教育的咨询案例,那些令家长朋友头疼甚至要崩溃的问题,细究它们的源头都与“同理心”的缺失有密切的关系。

  同理心,是心理学中心理咨询的专业名词,也是心理咨询师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它是指进入并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他人的一种技术与能力。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共情,即透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来认识他人。家长朋友可能对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大家都知道情商。情商的核心就是同理心。

  “同理心是情商的核心能力,也是人类天生的能力,但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丹尼尔·戈尔曼,《情商》作者。

  “同理心决定着心智能力的表现,也决定了人生的走向与成就,所以同理心是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杰拉尔德·库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以上是两位心理学家对同理心的评价,在家庭教育中同理心的应用不是简单的理解孩子和尊重孩子,我们要更关注上文同理心定义的后半句话,如何把理解和尊重传达给孩子让孩子能准确的接收。

  有些家长说自己很尽力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朋友,但是为什么没有起到效果呢?我觉得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你做的还不够,还需要继续坚持,还有一个是你有没有问过孩子他是不是把你当朋友。

  我记得之前咨询的一个在学校爱打架的孩子,有一次鼻子被同学打断了,孩子给妈妈打电话,妈妈大概说的是:“我能理解你的疼,但是我现在很忙过不去”。孩子后来跟我们聊时说到这个事情依然很气愤,孩子说:“要是妈妈真理解我的疼,应该拿个砖头砸自己的鼻子。”我能体会孩子说这话时的气愤情绪,“疼”只是一种痛觉反应,孩子内心经历的孤独、委屈甚至担心才是真正需要共情的情绪。

  下边我分享一个我回答家长朋友的提问,帮助大家进一步思考。

  家长提问:张老师,您好,我家闺女快六岁了,感觉她特别胆小,平时我不能说她,我稍微大声跟她说话,她经常就会特别委屈,就会哭。

  我的回答:您这个问题非常好,这就涉及到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如何让孩子更自信更坚定更温和,可以从理解孩子开始。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去理解孩子,体会孩子当下的情绪,可以问孩子:你现在是什么心情?你是感到难过和委屈?妈妈是不是哪里说的不对?从体验孩子的情绪入手,让孩子感受到爸妈的理解和共情。

  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经常会用命令或者是乞求,软的硬的都用,唯独很少用到“理解和共情”。

  我记得我家孩子哭的时候我就问他:“你现在是不是感到很难过,感到很委屈?”我们要允许孩子的情绪表达,接纳不好的情绪体验,同时让孩子有一种爸妈对他感同身受的体验。当孩子感觉你是理解他的,孩子才会愿意去跟你讲,他为什么这么委屈。

  这时候你就可以继续问孩子,你为什么这么委屈这么难过能跟爸妈讲讲吗?孩子的坚强来自于情绪的自然表达、对自身情绪的接纳以及爸妈的感同身受的回应,这对他的未来人生的发展会有一个很大帮助。

  关于有同理心的父母表现,我推荐家长朋友们可以看一个动画片,叫“小猪佩奇”,这个动画片里面,小猪佩奇的爸爸妈妈对孩子那种理解和共情做得非常到位。所以你就看到这小猪佩奇一家虽然问题不断但整天都是乐呵呵的,充满了温馨。

  以上是我分享的一个问答,家庭教育的问题基本都可以用同理心的表达来积极的应对。同理心,其实是人类天赋的能力,只是我们一向忽视了强化表达同理心的技巧,家庭成员之间的讨厌、愤怒、敌视、甚至暴力,一切负面情绪产生原因都在于同理心缺失。

  

  而解决这些家庭问题的关键也恰恰在于家庭成员是否能体验和回应对方的情绪和情感。我们人类始终是情感和情绪的动物,理性和思考是帮助我们更好的做出判断,而最终决策却是要依靠感性和直觉,所以体验和回应自己与他人情绪能力,决定着孩子未来社会生存能力的高低。

  如何提升我们同理心能力,或者说是体验和回应自己与他人情绪能力?

  我们需要从同理心的大脑基础说起。谈到同理心的大脑基础,就不得不介绍“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是20世纪末由意大利帕尔马大学首先发现的,这个发现证明在猴脑中存在一种特殊神经元,能够像照镜子一样通过内部模仿而辨认出所观察对象的动作行为的潜在意义,并且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这个发现一经公布,立即在全世界科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科研人员把这样一种具有特殊能力的神经元,称作“大脑魔镜”。

  科学家继续研究发现,人脑中也有镜像神经元的细胞,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的体验他人的状态。镜像神经元是近来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有些研究者甚至大胆地断言:镜像神经元之于心理学,犹如DNA之于生物学。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也是证实了我们都具有同理心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却是需要不断练习和强化的。这些与同理心相关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需要我们不断的通过运动和练习强化,好比锻炼肌肉一样。运动能够帮助产生更多的神经元,但是这些神经元需要通过练习和学习才能产生连接然后得以保存下来。

  家庭教育中需要更多的表达同理心,这样既是在改善问题,也是对同理心最好的练习,但这项练习还需要注意几个地方。

  一、问开放式的问句。我们要让跟孩子的对话可以持续,不只停留对与错的二元选项。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知道自己可以拥有一个暂时的空间,不被批判,只有接纳。例如面对孩子说谎,你就可以问:“你能跟妈妈说说这个事情的经过吗?它是怎么发生的呢?”

  二、陪伴心态,放慢脚步。给孩子时间整理思绪,同时也是让自己能更准确地理解孩子,也让同理心可以安抚孩子。

  三、别太快下判断。对孩子的问题保持开放的态度,不要抱着谁对谁错的心态,如果一开始就坠入批评与判断的深渊,同理心的力量也就无法展现。

  四、表达同理心切忌“但是”。我们跟孩子聊天时常会不经意的在表达理解和尊重的后面加个“但是”,例如“我能理解你的感受,但是说谎是不对”基本就是宣告你的同理心失败了。

  五、了解事情经过,让孩子把故事充分说出来。每个问题都是属于孩子的一个人生故事,当“故事说出来”时,我们对孩子的理解将从表面的五官进入到TA 内在心情世界,同时也是孩子自我疗愈和自我提升的过程,父母只是孩子人生的风景不是导演,越俎代庖和断章取义只会干扰孩子的健康成长。

  六、设定界限,孩子需要自己成长和承担责任的机会。“在我脑海中依然记得一个很精采的故事是,两个迎面而来的人,踏上了同一座桥,对面的来者手里拿着一根绳子,当两人交会时,来者将绳子的一端交给了另一个人,随即跳下桥,对桥上之人说:我是你的责任,你要将绳子抓牢!桥上之人对此突兀之举深感错愕,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半晌,桥上之人对桥下之人说:这是你的选择,我将绳子系在桥柱上,你自己爬上来吧!”面对孩子的问题,终究得他(她)自己面对此困境,免得到时不仅孩子受苦,连父母也一起陷入泥淖中被埋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