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美国家长从不说,和经常说的十句话

2016年10月27日 心质培养 美国家长从不说,和经常说的十句话已关闭评论 阅读 1,121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穆丽思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有些话,乍一听很有建设性,其实却极为有害;而有些话,听起来轻描淡写,孩子却极为期待。
 
                                              美国家长从不对孩子说的十句话
 
 
1、“做得好”
 
    这句话的问题在于常常被多次使用,以及用于孩子实际上没怎么努力的时候。于是孩子们深信当爸爸和妈妈这么表扬时,那么不管何时都是“做得好”的时候(而且只能是当爸爸妈妈这么说时)。
 
    取而代之,对孩子说“你很努力哦”。关注于孩子“努力”这件事,由此教会他们努力本身远比结果重要的多。于是,当孩子在挑战难度大的事情时,会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变得更加坚韧。
 
2、“好孩子”
 
    虽然出于好意而使用,但却得到与期望相反的结果。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想由此树立孩子的自尊心。然而,遗憾的是它所带来的却是不同的影响。
 
    如果你在孩子做完你交给他的事情之后说“好孩子”,那么孩子会认为你只是因为他帮你做了事情所以才是“好”。从此,孩子会害怕失去“好孩子”的称呼,丧失了以往主动帮助的意愿,进而转变为为得到肯定的反馈而帮助。
 
    对孩子说“你来帮忙,我真高兴”吧。这一句话向孩子真实地传达了他的帮助对你来说产生的影响。也可以完全不提及你的心情,“我看见你把你的玩具让给朋友玩了哦”,这样的说法也是可行的。于是,孩子逐渐能够自己判断和朋友分享玩具是不是“好”,进而主动地重复这一行为,而不是因为获得了你的夸奖。
 
3、“好漂亮的画”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作品给予判断和评价,那就剥夺了孩子判断、评价自己作品的机会。
 
    改用“用的是红色、蓝色和黄色吧,能告诉我这画的是什么吗“的说法吧。不是给予评价,只是观察,而是不是一幅好看的画则由孩子来判断。作品是在表达孩子本身,通过你的提问,孩子开始评价自己的作品,并分享作画意图和技巧。这样的对话有益于提高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艺术才能和培养其创造性。
 
4、“停停停,给我停!”
 
    威胁孩子几乎没有好事。第一,通过这一方式,你正在教孩子你绝不希望他拥有的行为。即,当你希望得到违背对方愿望的事物时,可以使用暴力和歪理。第二,对孩子发火并惩罚他,不管是坚持执行,还是选择放弃、告诉孩子你的威胁是没有意义的,结果都只是将自己置于尴尬的立场。总之,你没有得到你希望的结果,还损伤了和孩子的关系。
 
    虽然要抑制住威胁的冲动很难,但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合适的事物吧。比如对孩子说,“不能打弟弟。要是受伤了就不好了。有可能弟弟还会报复下次打你呢。如果想要打什么东西,就去打枕头、沙发和床吧”。即使你已告知这种行为本身是不好的,但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的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就表示了对孩子感情的认同。于是,孩子会拥有更强的自制力以及更加稳定的情绪。
 
5、“如果你做……,我就给你……”
 
    用物品和孩子做交换是有害的。因为这使孩子不再仅因快乐和友好而帮忙。这种交易可能永无止境。如果频繁使用,可能会导致这样的情形发生——孩子边哭边闹“不行,要是不给买玩具我就不打扫房间”。
 
    改为“谢谢你帮我打扫哦”。传达内心的感谢之情,孩子就会更加主动地帮忙。如果孩子逐渐不帮忙了,就让他想起来吧。“你记得吗,几个月前,你帮我扔了垃圾。那个时候真是多亏了你,谢谢啊”,让孩子自己意识到帮忙本质上是快乐且富有意义的。
 
6、“真聪明”
 
    “真聪明”容易让人以为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及自尊心。但是很遗憾,这一夸奖的方式实际上会招致相反的效果。在取得好成绩、达到目的、以及取得理想结果的时候,对孩子说“你真聪明啊”,这会无意识中让孩子以为仅在这些情况下才是聪明的。如果没有满足父母的期望,则会形成巨大的压力。
 
    根据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在解开字谜后被夸奖头脑聪明的孩子们,在那之后倾向于不向更难的字谜挑战。这是因为抱有“如果没有表现好就不是‘聪明’”的不安造成的。
 
    取而代之,向孩子表达对他努力的评价吧。通过关注努力而不是结果,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解开字谜是令人高兴的,挑战更难的字谜本身也是同样令人开心的。对孩子说“哇,你好努力哦”,在上述研究的关注努力一组中,更多的孩子解开了难度更高的字谜。
 
7、“不许哭”
 
    孩子哭了,这是一个难题。但是,叫孩子“不要哭’则是不认同孩子的情绪,如同在宣告“你哭泣是不被接受的”。由此,孩子学会了压抑感情的方法,最终常常会导致更强烈的感情爆发。
 
    当孩子哭泣时,与他保持一段距离。对他说,“哭也可以哦。谁都会有想哭的时候。我就在这儿,你要想说话时随时可以找我”或者“现在不能马上去公园真遗憾啊”,将孩子怀有的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于是,孩子可能会更早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用语言来表达。促进情绪表达将有助于学习如何调节情绪。这于孩子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8、“我们约好做…”
 
    失约时孩子会感到很受伤。前面说的几点不知读者们会不会照着做,但强烈建议今后不要再使用这一句话。
 
    对孩子诚实吧。“我知道你这个这周末真的很想和萨拉一起玩,那我们就为此努力吧。但是,也要记住不是想要就能够做到的。所以,我不能保证这周末肯定可以”。另外,说过“做”那就要尽全力去做,不要忘记了。遵守约定会产生更多的信任,破坏约定则会损害感情。要三思而后行,尽自己的努力去遵守约定。还有一点注意事项。如果没有办法守约时,一定要果断地承认并向孩子道歉。不要忘记你也同时是在教育孩子在不能守约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做。
 
     当然,因为一些情况也有不得不失约的时候。对于你来说可能是小事,但对于孩子来说可能非常重大。所以为了做好正直的表率,就要尽到最大的努力,无法做到时,则应主动地承担自己的责任。
 
9、“没什么大不了的吧”
 
    大人总是以各种形式最大程度去轻描淡写地评价孩子的感情,这一点需要注意。从大人的角度来说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但对孩子来说却是有价值的。因此,请尽量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即使在告诉孩子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或者拒绝孩子的要求时,也要去理解他们的“感情”。
 
    与其说服孩子你的希望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不如说“虽然知道你很想去,但是今天真的不行”或者“让你失望了不好意思,但真的不行”。这是更加尊重孩子的说法。
 
10、“你怎么会那样做呢”
 
    如果孩子做了你觉得不好的事,那就应该和孩子谈谈。但是,正在气头上没法冷静判断时,则不要以“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好的”来教育孩子。另外,问“为什么”,希望孩子可以思考并分析自己的行为。可这是连大人都很难做到的。很多面对这一提问的孩子就会陷入沉默以保护自己。
 
    取而代之,试着推测孩子的感受和根本需要,然后制造谈话的契机。比如,“因为朋友完全没问你的想法,所以不开心吗?”。请努力地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感受以及需求,于是也会发现自己的怒火也在消减了吧(作者:Tessa Miller)。
 
 
                                          美国家长改善亲子关系的十句话
 
 
1、“I care.” (我在乎。)
 
    家庭成员之间说“我不在乎”(I don’t care.) 可能是很危险的事。 爱的对立面不是恨,而是冷漠和无所谓。父母和孩子之间,理应相互关心对方的福祉,看有什么事情让对方开心,尽量避免让对方难过、让对方摔跟头。如果一切都不在乎,家庭成员之间就会各顾各,相互孤立,如水上浮萍。而在乎,如同纽带,让家庭成为一个紧密的集体。
 
2、“You can have your space. ”(你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空间,孩子不需要你的24小时环绕立体声包围。孩子非常珍惜自己的生活空间,有时候需要和父母保持适当距离。有些话,没有必要一再唠叨。给他人一点空间的同时,也给我们自己一点空间。有“安全的距离”,反而会让关系更亲密。就好比树一圈篱笆,反而能让邻里相处更和谐一样。(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3、“Let’s talk.” (我们聊聊。)
 
    孩子和父母发生矛盾,不如找个双方都很放松的场合,比如咖啡馆,茶楼,用“我们来谈谈”开始,推心置腹谈谈。话闷在心里,误会了他人看不见,委屈了他人也看不见 。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不会长脚跑。回避是不行的,因为一转角,问题接着又和你撞见。不如直面问题,面对真相,那真相让你自由。可是在生活里,多少人在过着“捂着耳朵吃炒米 —— 自己哄自己”的日子啊!与其在背后论他人的短长,使得话传来传去传走样,不如直接和对方说。这很难,可是谁许诺过关系的经营容易呢?
 
4、“Let's forget and forgive. ”(尽量忘记并原谅。)
 
    宽宏大量的大道理谁都懂,但落实到具体人身上就难了。家庭内部,相互之间有所得罪,要是计较下去,一环套一环,错误和冒犯相互纠结,没有理得清的时候。外人往往都明白“清官难断家务事”,不多插手,可是自己怎么办呢?快刀斩乱麻的办法,只能是忘却和原谅。记仇可耻,原谅高贵 —— 这种品质,违反我们的本能和人性,如逆水行舟,但也往往是我们摆脱关系困境的唯一办法。
 
5、“You've got an anger issue.”(你好像总是容易动怒。)
 
    很多家长忽略青少年发怒这些性格上的因素。当今社会戾气很重,人人都一肚子愤怒。有时候,表现出义愤,使得我们显得富有正义感。美国人往往把愤怒看成是一个不好的品质。常发怒的人,被视作有怒气问题(anger issue), 严重的被视作心理疾病。我们必须学会面对自己的愤怒,甚至将它管制住,不让其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孩子童年时代所需培育的修养。
 
6、“We are all dysfunctional.”(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不正常。)
 
    在视野狭隘的时候,我们担心自己的家庭和别人的不一样,并因此难为情。“跟人一样”是不少家长鼓励、鞭策自己和孩子的一个说法。问题是没有一个家庭是正常的,家家都有自己的问题。让孩子接纳家庭的不完美非常重要,这会让他们学着接纳以后势必也不完美的单位、婚姻和他们自己的孩子,以在此基础上寻求改进。我们也不能过早给孩子们灌输宿命感,让孩子认为自己生在某样的家庭里,结果就一定先天决定。不要告诉他们,“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人是可塑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7、“My kids are probably just average. ”(对自己说的:我的孩子或许很普通。)
 
    我们常听美国小孩夸孩子特别、出色,等。为了这样的出色, 美国一些中产家庭对孩子推得很厉害,不亚于虎妈(回复177查看少年商学院微信文章《和孩子谈“远大前程”》),只不过可能他们是在体育方面推,而不像我们在文化课和音乐方面。据说美国小孩打棒球的时候,那些儿童棒球联赛(Little League Baseball)能激发出孩子身上最优秀的东西,比如团队协作和队友之间的关爱,同样也能激发出家长身上最坏的东西,因为家长求成心切,会催逼自己的孩子,甚至对其他孩子或者对方球队话语粗鲁。但我也发现,大部分美国家长,在孩子失落的时候,对他们的平凡非常包容。不要做势利的爸爸妈妈,孩子有出息了才去关注他们。
 
8、“Let's create some memories.” (我们制造一些回忆吧。)
 
    美国家长非常重视给孩子创造一些未来能回忆的事件。这包括打破生活的常规,去别的地方度假。但这未必要花钱。一些蓄意制造的亲子机会,作用不比花钱度假小。中国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比较“顺其自然”,但美国人强调一些有结构的活动。比如我记得我孩子上学的时候,学校安排Doughnuts with Dad(和爸爸一起吃甜甜圈)、Muffins with Moms(和妈妈一起吃松饼)、Mom and Son Day(妈妈和儿子亲子日), Dad and Daughter Party(爸爸和女儿亲子日)这些活动。有些活动还是颇有必要的,我发觉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时候父母一方可能会和孩子疏远,比如青春期的女儿,有时候会跟爸爸疏远。这些刻意安排的活动,有助于让这些关系更亲密,也能创造留给未来的记忆。
 
9、“I'll be there for you.”(我会永远做你靠山。)
 
    当小孩有所需要的时候,没有什么比父母亲都不在、不管更无助的事了。父母不必任何时候都得在孩子身边围绕着转,有时候他们只需要没油的时候,你像一加油站一样,等在他们的下一个出口。幼子在,不远游,能守护在孩子身边,非常有必要。不要把自己的离开,说成是生活所逼的“无奈”。这样的无奈其实比我们想像地要少得多,很多是个人选择,我们归结给外部原因,以求内心安宁而已。你真有心,总是有办法。
 
10、“The particulars get us.” (细节定成败。)
 
    上述大道理可能大家都知道,你给孩子讲的大道理孩子也知道。可是你要告诉他们:魔鬼在细节中。任何一件可能会影响亲子关系的细节上,我们如果先别急着顺着自己的性子和本能,而停下来想一想再说,再做,可能会好很多。孩子们也一样,不要让他们赢在道理,输在实践的细节上(作者:南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