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高三优等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6年11月21日 心理保健 高三优等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已关闭评论 阅读 1,195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推介
  
             湖南省石门县第一中学    侯宏泉
摘要:
    在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习惯把一些学习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称为“优等生”,而与其相对的则是“中等生”和“后进生”一般说来,教师大都认为“中等生”潜力无穷,“后进生”令人头疼,往往习惯于关注这两个群体,把他们作为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点,而优等生由于学习成绩突出,“一白遮百丑”,教师常常对其另眼相待,忽视他们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健康心理的培养,久而久之,优等生心理上的某些弱点就会滋长、蔓延、加重。我认为,优等生的心理缺失比中等生和后进生更大,原因更复杂,后果更严重,优等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探寻优等生的“心灵误区”,及时给予适当的辅导,为其提供卓有疗效的应对策略,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关键词:
优等生   心理健康问题    应对策略
 
    高考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在高三学生的复习备考中,压力大的呼声不绝于耳,高三学生的压力一直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后进生的心理问题,我觉得他们来自学习方面以及家长方面的压力会更大一些,但从最近两年的高三学生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优等生也会出现心理问题,这给我敲响了警钟,也让我陷入了深思,并决定深入了解了优等生的心理问题,探究其产生的原因,然后探寻解决的办法。
我主要是通过向班主任了解情况、心理教师咨询、优等生个别谈话等形式,大概总结出我校优等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点:
    1、 自居(孤独)心理。优等生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高人一等,因此,行为上多“邀功”,争强好胜。总是用自己的优点比别人的缺点,比来比去,结果,自己总比别人强。他们多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独来独往,妄自尊大,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从而形成清高(孤独)的心理。
    2、骄傲(自负)心理 。优等生相对聪明伶俐,思维敏捷,在班上学习成绩优秀,尤其是那些成绩特别拔尖的学生便开始夜郎自大起来,既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也无视自身的不足。思想上不求上进,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学习上不注重掌握基础知识,沉湎于解偏题怪题;好高骛远,故步自封。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落得个志大才疏的结局。
    3、虚荣敏感心理。由于周围环境传递给优等生的是信任和偏爱的信息,这很容易使他们产生优越感,甚至飘飘然的感觉 他们既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但是,“高处不胜寒”,一旦优等生所熟悉的“沃土”发生了改变,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特别是当别人对自己提出建议或批评时,常常表现出特别的敏感和警觉,不是虚心改正,而是固执己见,“打肿脸充胖子”;有些优等生会表现得很不耐烦,怨声载道,牢骚满腹,甚至伺机发泄。
    4、闭锁排他心理。有些优等生,为了保住自己第一的位置,很少与其他同学交流沟通,或者与他人交流时,保持高度的戒备心理,不说真话,用假话、套话蒙骗别人,这种心理往往使其他同学对其避而远之,久而久之就会使优等生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并且会出现越孤独越排他的恶性循环,其行为更加偏执,与周围同学格格不入,严重的甚至形成自闭症或抑郁症,影响身心健康。
    5、蛋壳和焦虑心理。长期处于“金字塔尖”的优等生,很少品尝失败和被冷遇的滋味,一旦遇到各种打击,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形成外表光亮坚硬、实则不堪一击的“蛋壳心理”;进入高中的学生在初中期间大部分为各校的优秀生,但进入高中后,尖子云集,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小学或初中时的优势。高一学习科目多,跨度大、难度偏高,课程学习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有一部分学生从原来同学眼中的优等生变成中等生甚至落后生,如果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差,往往引起内心的紧张、忧虑和恐惧等情绪,从而导致了学生的焦虑心理。
    6、嫉妒心理。优等生,绝大多数以“考上名牌大学”为奋斗目标,学习勤奋努力,好胜而不甘落后,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正常的竞争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良好心理。但不正当的竞争,却会导致某些学生滋生嫉妒、保守等不良心理。这些学生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表现在一方面对比自己强的学生冷嘲热讽、挖苦打击;另一方面,在人前似乎对成绩不在意,在背后却拼命用功,暗地里较劲。这些学生只顾自己,不关心他人,为了保持竞争中的优势,懂的装不懂,一问三不知,不愿意帮助其他同学,学习经验更是“天机不可泄露”,生怕别人赶上或超过自己。
以上的这些问题,应该说都是我们学校优等生常见的一些问题,都不是大问题。但是,如果不及时去解决它们,其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良好的学习成绩来自良好的心理素质。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整天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优等生,要承受比普通学生更大的心理压力。虽然说适当的压力是一种动力,可压力一旦超过了心理承受的极限,就会成为阻力和破坏力,如洪水猛兽般的紧张、恐惧、自傲、自卑、妒忌、怨恨等不良情绪将不断地扭曲善良的面孔,摧毁洁白的灵魂,破坏纯真的品德。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既要适度地给自己施加一定的压力,但又要及时地转移矛盾,释放压力,培养他们勇于承受失败和挫折、面对成功和荣誉的过硬心理,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荣辱不惊、悲喜不乱。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辨证看待成绩和荣誉,勇敢笑对挫折和压力,克服消极的心理暗示,以积极的心态走好高三,向名牌大学进军。
那到底应该怎样做好“优等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呢?我思考出了以下几点: 
    1、引导优等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者应摒弃成绩至上、智育独尊的陈旧观念,端正对学习成绩的认识,改变盲目追求升学率的极端做法;尊重学生人格,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加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健康的心理环境,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之间充满友爱,团结协作,奋发向上;在实践活动中使优等生具有轻松、乐观、健康、奋进的情感体验,形成诚实、谦虚、 豁达的人格;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学会了解自我 发现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配方。
    2、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优等生的集体荣誉感。团结温暖的班集体是学生潜心学习的优良场所,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天地。班级和谐融洽的氛围,能让置身其中的学生获得安全感和归宿感,在班级活动中,教育者应特别关注集体主义教育,鼓励学生学习做人之道,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与同学互助互爱,共同成长 让学生特别是优等生充分认识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具体实践中深刻体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
    3、鼓励优等生正视挫折,磨练意志,增强耐挫力。优等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往往一帆风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一般较弱,一旦遇到挫折,优等生们便会茫然不知所措 因此,对优等生加强挫折教育尤为重要。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在优等生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教师和家长要不失时机地对其加以引导,鼓励优等生正视面临的困境,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剖析自身,思索对策,在应对中提高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品质,树立对抗挫折的自信心,提高抗击打能力。困难和挫折是人生的一大财富,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绝好机会,如果优等生能抓住这些机会,从容面对,愈挫愈勇,那么他们将成为未来社会中真正的勇士与强者。
    4、合理评价优等生,助其自觉定位。对待优等生和普通学生应一视同仁,既不过高评价优等生,使其产生优越感,也不过度对其施加压力,造成其心理负担 恰如其分的评价,对于优等生来说,是心灵上的净化与解脱;对于其他学生来说,也是对平等的最好诠释。
     5、家校联手,互动协作。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奠定学生良好人格的基础家长不要因为孩子成绩优秀而过分宠爱,不要把成绩和经济奖励联系在一起;也不要因为孩子存在问题而随意打骂,侵犯他们的人格,践踏他们的尊严。家长要发扬民主平等的精神,关心 尊重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才能为他们以后的生活扫除荆棘,铺平道路。
另外,今年我校从高一开始对优等生加强心理辅导,特别是考试心理辅导教育。主要辅导思路与具体计划安排如下:
     1、 辅导思路:(1)根据中考成绩和第一、二次单元测试成绩确定优等生培养对象(100人),定期对优等生心理进行调适。(2)设计优等生心理辅导记录,包括:辅导课题——辅导过程——自我剖析——辅导感悟,做好辅导记录,定期批阅检查。(3)以阶段性(单元测试)为主线,根据每次考试优等生成绩变化情况和阶段性学习生活存在的心理困惑,设计问卷内容,根据问卷反馈的信息有针对性确定辅导主题:如:优等生的消极(自负、自居、蛋壳、嫉妒、焦虑……)心理辅导;考前、考中、考后心理辅导;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慎纳成功,笑对挫折;学会共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直面高中,正视压力;学习方法指导;花开应有时;竞争与合作……(4)建立石门一中高一学生考试心理辅导跟踪档案,包括:心理效应(积极和消极心理暗示)——历次单元测试的考试心态、考前应试准备、考后调整反思;高一优等生成绩折线图。(5)实行末位淘汰制。
 2、时间安排:每学期四次,时间安排在每次单元测试后。
具体时间:星期天下午。
    总之,对高三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高三优等生心理问题的探析不容忽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均要将优等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用心去体会优等生的内心,及时了解、掌握优等生的心理困扰,重视心理辅导,加强教育疏导,努力帮助优等生解决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障碍、烦恼,使每个优等生都能快乐健康地成长,真正成为高分、高能、高智商、高情商、德才兼备的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