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积极心理学者彭凯平: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学生

2016年11月23日 心理教育 积极心理学者彭凯平: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已关闭评论 阅读 968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徐瑶转载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孩子在一生成长过程中,除了父母亲之外,最重要的人就是教师!如果教师的性格、脾气、谈吐、气质、风度、品位都不让孩子喜欢,就没有办法对孩子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所以教师真的是一份高尚的事业。”
     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教授、2016中国教育明德论坛主席、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
为什么积极心理是核心素养?
      彭凯平:过去15年以来,心理学家一直在探索,如何弘扬人的积极天性,如何在教育工作中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贯彻下来。教育部提出核心素养的教育问题,我们仔细研究探索分析学习了核心素养。我们发现,所有这些核心素养的本质是积极心理。
     中国人早就提出:诚意正心,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两个最重要的是诚意、正心。其实就是把人的积极心理,积极天性调动出来。从科学角度来讲,具有积极天性,其实符合人性的特点。
     人类在这个地球上总共生存了6500万年,真正成为人是十万多年左右的历史。为什么是我们成为地球上的主人,靠的肯定不是动物本能。其它动物本性比我们还要突出,它们比我们更凶狠、更毒辣、更残忍、生命力更强、跑得更快。我们有它们没有的天性,这个天性就是积极的人性。所有的核心素养就是积极的人性,都是积极的天性。从科学或者进化角度讲,二者之间是完全相通的。
     核心素养教育就是积极教育,这是国际共识。三年前,在联大举行国际积极教育大会上,我曾经代表中国参加了讨论,我们决定在全世界成立积极教育联盟。其中一个核心任务就是把全世界的核心素养教育统一起来,以积极心理的教育、品德和道德的教育,作用立足点。
中国网:我可否理解成核心素养其实是一个内核,积极心理学是实现这种内核的方法?
彭凯平:可以说中国的智慧是一种体,积极心理学作为科学是一种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用结合才能做到完美的珠联璧合,才能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和价值。
 
中国网:国际的核心素养和中国的核心素养有什么区别和相同点?
     彭凯平:相同点很多,都是关注积极的人性和积极的心态,关注品德教育、兴趣教育、情感教育等等。不同点主要体现在:第一,中国核心素养列得太多,我们可能是世界上列举核心素养最多的国家;第二,我们相对而言比较强调爱国主义精神,这个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和优秀文化,把它单列出来也是中国的特点;第三,我们有很多中西合璧的成分,其他国家的核心素养本土化比较严重。中国人相对而言喜欢中西合璧,古今贯通,什么都有。这个可能是我们的特色:多,全,大。
中国网:您觉得,积极心理学可以实现这些核心素养的落地?
    彭凯平:我觉得积极心理学简单、明确,一个概念叫做积极,所以它基本上能够包括所有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要弘扬人的积极天性。所谓积极教育,作为一个用科学方法弘扬积极天性的学科,肯定对核心素养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哪些精华是支撑积极心理学的?
中国网:很多年前,国际大专辩论赛上有一个话题,是人心本善和人性本恶之争,积极心理学是否是扬善抑恶的一种方式?
     彭凯平:积极心理学不光讲幸福、快乐、愉悦,还讲积极的人性。人类哲学家辩论、思考、争执将近三四千年都没有结论,积极心理学15年前就得出结论:人性本善。是我们后天的教育、环境、经历、变化,让我们怀疑人类的良知。我个人觉得,心理学对人性的问题有更加科学的解读。性善是真理,性恶是哲学家的胡思乱想。
中国网:我相信大部分教育人都认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那么如何将积极心理学落地到学校中,让学生真正地去落实?
     彭凯平:首先一定要渗透在中国现有的教育实践、教育方法中。中国的教育虽然有很多问题,我个人觉得还是很优秀,很突出的。我们国家发展这么快,肯定是我们做了一些对的事情,我们的孩子成绩这么好,心态这么阳光,事业这么发达,肯定我们的教育没有摧残人性,没有摧残人才,我个人不认同那些消极悲观的说法。
     如何在已经非常有效的教育实践中渗透积极性理论,这是我们正在探索的问题。我们已经开始在各个课程中有意地将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加进去,通过校长老师们的努力。比如,我们的德育教育以前停留在讲道理、讲英雄、讲榜样、讲政策、背书等等过时的教育方法上。现在把积极心理学引进来,我们强调福流、强调崇高、强调升华、强调各种迷走神经和化学激素的作用,这些都是人类道德情感特别重要的元素。
     它是可以让我们体验得到的,观测得到,看得到的,摸得到的。积极教育可以让现有的各种教育方法更好地科学化、行为化、世俗化和心理学化,这是我们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渗透进现有的教学实践中。
      第二,我们现有的教育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关注人类的心态,儿童的天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们现在很多教育政策强调的是老师、学校、政府、家长如何去做,从来没有去想小孩如何去学。积极心理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调动他们的主动精神、积极精神、行动精神,我们可以补充进很多现有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案缺失的东西。
     第三,创造出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和教育方法。中国人关注教育,积极心理方法为积极教育提供了很多的理论指导,这些指导一定从实践、探索、分析、提升、总结出来对世界有贡献的一些中国的积极教育理念。
     我希望,我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渗透进去,让中国现有的教育局长和校长意识到,有一个科学叫做积极心理学;从他们开始,渗透进去,然后再去补充、完善现有的教育实践;我们一起努力合作,创造出真正具有21世纪特色的中国特有的教育理念,这就是积极教育。
中国网: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精华是支撑积极心理学的?
     彭凯平:所有从事积极心理学的学者一致承认,他们的灵感来自东方智慧。东方智慧的儒、释、道都特别强调正心的作用,儒教叫诚意正心,佛教讲关心,道教讲宽心。在中国人的认知里,心正是特别重要的修行和实践。怎么做?中国提出过八正道、五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吾日三醒吾身等等。
      集儒释道三位一体的王阳明先生特别提出心学,知良知,知行合一,简单明确。我们一定要知道人最伟大的是人性,把人性调动出来,就可以做很多别的生物包括我们自己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同时我们要知行合一。这些智慧都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只不过在过去几百年,我们受帝国主义欺负的时候,忘掉了我们还有伟大的智慧,强调了器,强调了术。我们现在是回归到本体的时候,叫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合璧,无往而不胜。
中国网:积极心理学的关键词是积极,积极其实是有一个判定标准的,是否和价值观有关系,价值观为积极提供了支撑?
     彭凯平:非常有意思,价值观是人判断事物对错好坏、轻重缓急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可以多种多样,有积极的价值观,也有消极的价值观。自私自利就是消极的价值观,我们认为人是为生存,为金钱而活着,这是消极的价值观。人可以有积极价值观。中国文化提出来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认为是非常积极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是积极的价值观,二者之间是完全相通的。
 
中国的教育问题到底出在哪?
中国网: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秀的地方,也有一些问题。您觉得目前中国的教育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彭凯平:第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学生很被动,不想读书,考上了大学以后就放松了,放纵了自己。学习没有成为快乐和幸福的事业,成了负担和厌倦的原因,甚至有些孩子因为逃避学习而自杀。学习本来是人的天性,是人独有的动物没有的一种行为,我们应该从中感到快乐。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的主动精神不够。
    第二,教育太强调功利,太强调价值,太强调产生经济价值和地位等等。中国教育,功利的教育太多了一些。
    第三,我个人觉得,我们的教育强调简单的短暂的效果太突出了一些,我们希望立即见效,马上就能考大学,我们忘掉了教育是长远的事业,甚至是塑造人一生的事业。教育不是学校独一无二的功能,也是社会功能,是我们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中国教育主动精神、科学精神、整体的发展精神还是不够。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人为本的意识不够。
中国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仅仅在于学生自身,还有很多因素组成。如何改变,如何提升学生的主动意识,让他们对学生产生兴趣?
    彭凯平:首先,教育理念要发生改变;第二,教育评价体制要发生改变,现在的高考体制导致大家都追求短期的功利;第三,教育学的方法要改变。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兴趣、追求、能力、因材施教,而不是简单地按照统一的教案来进行教育。
 
积极心理学可以带着镣铐跳舞吗?
中国网:中国教育正在改革,但是这种改革需要时间和漫长的过程。积极心理学可以带着镣铐跳舞吗?
     彭凯平:如果这个镣铐指的是时间,肯定是的;如果这个镣铐指的是观念,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破的;如果镣铐指的是体制,或者政策和法律,这个就很难改了。只能在现有的政策法律规定的框架下完成我们的心愿。这个镣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心的产物,不是一个外在的,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戴上的,破除这个镣铐没有想象那么简单。我心光明,一切都可以克服。
中国网:积极心理学可以打破这些束缚,给孩子们带来一些更加积极的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因素?
    彭凯平:我们反复强调积极是人的天性。积极教育就是弘扬人的天性,天性在心中,这也是阳明先生的智慧,天理即人心。当你自己觉得自己做的事情都不对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改变环境,改变政策,改变各种各样的约束。
    知良知,知行合一特别积极的方面就是凭着自己的良知和良心来,发现不好的事情,我们去克服它、战胜它、超越它、改变它,这也是阳明心学的智慧,也是我们积极心理学的主张。我们一定要有一种行动的倾向,积极的倾向,不要等,不要守,不要宅,一定要走出去,一定要行动起来。这是人的天性,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观点。
中国网: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是内在的觉醒,改变外部的环境首先从我做起,从内在做起,从我们的心做起。
     彭凯平:一定要心如明镜,一定要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追求什么,需要什么,哪些不足,哪些可以做得更好。顺着我们人类良知的天性来,我们就一定会发现,一切就在心中,改变了它,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世界。
中国网:与您的对话中,我也感受到,积极心理学不仅仅是教育范围内的一些方法或是理念,它其实是一种人生哲学。
彭凯平:教育是社会的缩影,学校的学习阶段是人生的一个起点。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为了解决社会的问题,不要局限于学校或者在学校的日子,一定要有一个全局的观念。积极心理学强调终身的、普世的、集体的行动。
 
积极心理学给教育带来了哪些改变?
中国网:在这么多年的研究中,积极心理学给教育带来了一些改变吗?
     彭凯平:我们在中国清华大学举办幸福园丁教育公益项目,做了将近五六年,已经有上百上千的边缘地区的老师、校长参加培训。我们免费给他们提供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希望把他们把这个知识带到自己的学校去。我们也在很多地方进行了积极教育的试点,有很多学校用积极教育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效果很明显。我们发现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是家长最关心的,幸福积极愉悦的孩子,成绩反而好。
     中国古人早就知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学校产生快乐的体验,孩子就会爱学习。我们提高孩子的成绩,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各种抑郁症、自杀率、孤独症相对而言都会下降,是双赢、多赢的结果。有实践,也在落地,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
中国网:我们经历了从素质教育过度到核心素养的过程,您觉得,积极心理学与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和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
     彭凯平:我个人觉得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主要的目的不是内容和概念,内容和概念都是与时俱进的,都是因地制宜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是一次观念的转移,就是要强调人性,强调孩子,这是跟以前不一样的地方。以前我们做教育包括素质教育,强调的是教育,强调老师做什么,学校做什么。核心素养我个人认为,其实有一个观念的潜台词,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作用。
    我就担心,我们老师马上把它变成自己的任务。其实不是的,是学生要变,学生要开始关注自己,怎么从积极教育的实践开始。因为我们的目的,我们的对象,我们关注的焦点,永远是学生。我个人觉得,积极心理学可能是真正把核心素养落地的一个科学指导。
中国网:把积极心理学落地到学生群体中,是否也要对老师进行积极心理学的培养?
     彭凯平:老师如果真的想培养下一代的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素养的年轻人,我个人认为要具备六个能力。
     第一,欣赏感。教师要有欣赏感,喜欢每一个孩子,喜欢人。欣赏感很重要。比如说我们两个互相欣赏,这就是很自然的人性。很多人怕见人,跟人在一起很别扭,很痛苦,这就没有办法做积极教育的工作。
     第二,意义感。一定要在生活中找到意义,得让孩子说出来学习的意义,生活的意义。人的一生其实是漫长的,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得做很多机械的、本能的甚至是重复的事情。在这个单调、重复、平凡的生活中如何找出它的意义?需要我们老师去说、讲、表达、发现、传递,所以意义感很重要。
    第三,幸福感。你要是自己不开心,怨天尤人,老是垂头丧气,怎么传递这种积极的核心素养?
    第四,想象力。要有一种把复杂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行动的讲故事的能力,我们把它叫做具体思维,或者叫做想象力。一个很复杂的概念,能够用故事,用幽默,用生活中的小事情说清楚很重要。很多老师,包括很多教授,只会背书,只会讲概念,没有把这些概念变成接地气,通人心,让大家喜闻乐见的内容。所以我觉得,这种现象力很重要。
     第五,共情。知道孩子们的需求、愿追,非常重要。我们的小孩两岁半就有这种共情的能力,但是很多老师这么大了,都不一定有这样的能力。为什么?后天经历让他变得保护自己,内向,封闭,不跟外人接触,不关心别人。这就是共情的能力。人类很多基本的能力都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培养未来人才的十分重要的能力。
     孩子在一生成长过程中,除了父母亲之外,最重要的人就是教师!如果教师的性格、脾气、谈吐、气质、风度、品位都不让孩子喜欢,就没有办法对孩子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所以老师真的是高尚的人,教师真的是一份高尚的事业。要把自己培养得积极,愉悦,主动,要不然无法去感化、召唤其他的人。
中国网:如果让老师特别积极向上,也是要激发老师的内驱力才能实现的?
     彭凯平:积极教育有三个体系。一个体系是针对学校的,体制、方案、教学计划、管理风格还有学校的建设;另外一个针对老师的,老师应该变得积极、愉悦、主动;第三个才是针对学生的,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中国网:与您的对话中,能够感受到您内心积极向上的力量,也影响和感染着我。我觉得,您的这个理论核心是从心出发,用爱滋养。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其实从内在觉醒,就会改变今天教育的现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