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及对策

2014年03月02日 心理教育 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及对策已关闭评论 阅读 1,262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任木千子与您分享,谢谢您收藏、宣传中国全民健心网,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作者:湖南省攸县渌田镇中学    谭仁林        教科室主任   中学一级政治教师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推荐

【内容摘要】  健康心理是事业成功、人生幸福的基石。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让我懂得:人的情绪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如果能够很好的加以利用,将使人能够很快地提升人生的品质,创造出辉煌的业绩。情绪是可以掌控的,好心态是可以营造的。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有:厌学、抑郁、焦虑、恐惧与易激怒等。及时发现中学生的情绪问题,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有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中学生     情绪问题       对策       心理素质
一、 厌学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
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他们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一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丧失学习自信心,把自己看成学习上的失败者,这种消极的自我认识,是学生厌学的内在原因之一。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常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中,一般不愿意做作业,不认真听讲,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恐惧、厌恶。
       当前,中学生压力大、负担重,很多学生偶尔会产生一些厌学情绪。但是,有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会比较严重,表现为缺乏学习动力,丧失上进心,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盼望早点毕业解脱;甚至根本不学习,终日浑浑噩噩,看到课本就厌烦,走进校园就头痛,经常迟到、早退、逃学,对老师缺乏感情。厌学情绪常见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身上,他们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家里遭到长辈的训诉、唠叨,在学校里得不到老师的好评,在同伴中受到排挤、冷落,于是对学校、老师及同学产生敌意。
        近年来,厌学情绪也经常出现在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这类学生学习成绩优秀,经常得到赞赏与鼓励,自我期望甚高,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达不到目标或发现别人超过自己,便难以接受,出现退缩、逃避的行为倾向,产生厌学情绪。
厌学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学生对学校生活产生厌恶,对学习既没兴趣,也缺乏学好的信心。目前中学生的厌学情绪较为普遍,应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和关注。
        针对厌学的学生,首先,教师应该加强理解与沟通。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现状,充分了解其感受,并深入了解产生厌学的原因,切忌一味地指责,以免使学生更加退缩,产生更强的反感与抵触情绪。教师应以诚恳的态度与厌学、逃课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其问题所在,探讨厌学、逃课的原因,帮助他们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提高逃课学生的自控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以爱示教,及时表扬和鼓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更希望得到老师心灵上的支持和学习上的帮助。应关注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抓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和鼓励,消除他们的羞耻感和自卑感,激起他们的上进心。教师对全班学生一视同仁,不可歧视厌学逃课的学生,维护其自尊、自重、自信,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不能随意斥责、批评和惩罚学生,以免其增加对学校的敌对与恐惧情绪。教师要给学生“爱的情感”,激发他们愉快的情感体验和情感需要,密切师生关系,使他们爱师、爱学。教师要降低教学的目标要求,从厌学学生现实水平出发,帮助他们重新打好基础,使他们感到学有所得,逐渐增强学好的信心。教师应严格控制好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家庭学习时间和家庭作业的总量,教师还要对厌学学生采取适当的鼓励措施,当他们学习有点进步,或能按时完成作业时,都要给予热情的肯定和表扬,使学生逐渐恢复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第三,教师还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做好家、校联合。家长要调整过高的期望与要求,不要进行盲目的攀比。避免只注重学习而忽视子女情感上的需求。同时,家长应该关心子女的心理需求,注重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支持学生参加喜爱、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如体育、音乐、科技制作及社团活动,以增强他们对学校的亲近感。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他们学习成绩上升的关键,也是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第五,帮助学生立志。教育学生要珍视现在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增强能力,为将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胜。鼓励学生在学习困难面前,勇于搏击,勇于进取。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独自学习、独立完成作业。
        第六,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知道教师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样,他们会对自己更加充满自信。
        第七,加强与家长联系。教师要与厌学逃课学生的家长经常联系,如通过家长会、通信联络及家访等,及时发现学生是否用欺骗手段逃课,同时提醒家长不要迁就学生,为偶尔逃课学生开绿灯,也不要用粗暴方法对待有逃课行为的子女,教师和家长密切配合,关心学生的交往,防止其与有严重不良习气的同伴交往。
二、 抑郁
       抑郁是一种长期、强烈、消极的情绪反应,并伴有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问题,如出汗、心跳、饮食;睡眠受影响、疲乏、动作缓慢等。也可以说抑郁是人的一种持续的情绪低落的心理状态,其外部表现为孤立、不愉快、忧虑、悲伤、失望、痛苦和焦虑。
中学生抑郁心理通常表现为:经常性的情绪低落、敏感、多愁善感;少言寡语,或者突然变得不爱说话,也不愿主动与他人交往;注意力经常难以集中,兴趣减弱,成绩下降;容易灰心沮丧,受一些话语或事件的刺激会产生不符合事实的想法,遇事不考虑客观事实而进行主管臆断;容易疲倦、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等。
       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抑郁心理大多数是由于个性倾向、家庭变故、父母离异、学业负担过重、人际交往问题等所致。
抑郁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类:
       (1) 不良情绪的表现:抑郁的学生不单是处于情绪低落、郁郁寡宽、闷闷不乐、无精打采的情绪状态,还时常伴有妄想、焦虑、激动、痛苦、沮丧、忧郁、厌恶、轻蔑、恐惧、羞愧等多种消极情绪。
       (2) 不良认知的表现:抑郁的学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常常表现为自恨、自罪、自责、自卑、无助、绝望,并认为自己笨拙、愚蠢、丑陋、没有价值,对自己缺乏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不感兴趣,退缩,抑制、没有愉快感等。
        (3) 不良行为的表现:抑郁的学生多表现为倦怠少动,对什么都缺乏兴趣,不愿和别人交往,只是沉默呆想,有的自暴自弃,离家出走,甚至出现自残、自杀   行为。
      (4) 不良的心境表现:抑郁的学生心境是悲哀的、冷漠的,轻度抑郁者给人一种悲伤、沮丧和“孤苦零丁”的感觉,虽然有时也强颜欢笑,但总“面露愁容”,重度者经常处于悲观,甚至绝望的情绪之中。
      (5) 交际方面的表现:抑郁的学生喜欢独处,不愿社交,故意回避熟人,疏远同学,没有要好的伙伴和朋友,回避父母、老师的期望,处于无望、无助、孤立的状态。
     (6) 身体状态:抑郁的学生身体功能发生障碍,因失眠、食欲不振,使人体质变弱,经常感到疲乏无力,注意力不能集中。有时身体伴有胸闷心悸、头痛胃痛、周身失调等症状。
教师应该如何矫治学生的抑郁呢?
       (1) 心理咨询法。心理咨询是矫治学生抑郁的第一步,一般不太严重的抑郁情绪,只需通过咨询老师的开导和疏解,大多能够得到纠正,教师要积极配合咨询老师,启发学生发现挫折的成功因素及本人的才能,从而得到鼓舞,纠正自己以前的悲观态度和对自己消极的评价。
针对抑郁学生的情绪低落、善感等特征,给予足够的关怀和温暖,与其探讨出现消极情绪的原因,并商讨对策。同时,列举一些成功的个案,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
       (2) 认知疗法。抑郁是一种由消极思想所引起的情绪问题。因此,客观地评价情境压力与自身能力水平,以合理的、积极的思维来替代原有的不合理、不现实的思维,改变对事情的评价方式和评价角度,从而唤起学生解释方式和评价结果的改变,由此所产生的不良情绪也必然随之改变。
      (3) 宣泄法。不要让学生把抑郁情绪埋葬在心里,让他向可信任的亲朋好友倾诉,把委屈、失望、愁苦的情绪宣泄出来。由于消极情绪的压抑纠结于心,导致抑郁,因此必须将郁结的能量宣泄出来,进行外向训练。最佳的宣泄法是倾诉,找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将心中的苦闷讲出来,以缓解抑郁情绪。朋友的理解和关注成为学生情感上的重要支持,成为塑造良好心境的重要支撑。
      (4) 娱乐疗法。通过各种娱乐活动,如听音乐、唱歌、跳舞、看电影、电视、游戏、下棋、游园等,来陶冶学生的性情,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改善抑郁状况。
      (5) 体育疗法。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体内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人感到愉快和镇静,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具有很好的消除抑郁的效果。因此,教师可采用体育锻炼的方法来医治学生的抑郁,如与学生一同打球、游泳、滑冰及做操等。
     (6) 音乐疗法。不同的乐曲可以诱发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变化,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为学生选择相应的音乐,矫正学生的抑郁情绪,如莫扎特的《摇篮曲》可以催眠,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小约翰.斯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可以使学生心情舒畅,轻松愉快地学习并充满成功的希望。
三、 焦虑
        很多学生都有焦虑情绪,尤其是在考试或比赛期间。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与活动的动机,还有利于生命潜能的发挥。但是过度的焦虑紧张、则容易出现发脾气、寝室难安、坐立不安、反复想象糟糕的结果等现象,还可能引发不良的生理心理症状,如手脚发凉、头痛、胃部不适等。这些不良的心理生理反应,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常常由于对某事物的过分担心和忧虑而导致。焦虑一旦产生,人不仅内心表现为烦躁、压抑、苦闷,而且行为活动中会显得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弱、坐立不安、失眠或恐惧等。对于中学生来说,产生焦虑最为常见的情境一般为学习、考试、疾病、人际交往受挫及父母婚姻变异等
具体来说,中学生焦虑的表现有:
(1) 一般性焦虑表现
①常为一些微小的事情而烦躁不安,担心害怕,甚至哭闹。
②在陌生环境中,常常表现出惶恐不安、紧张和忧虑。
③对外界事物反应过于敏感、多虑,缺乏自信心。
④伴有心理症状,如注意困难、记忆不良、对声敏感和易激怒。
⑤发生生理障碍,如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吸气困难、失眠多梦、腹泻尿频、头昏头痛、胸闷及口干等。
⑥从焦虑程度上看:轻度者,表现为不安和担心;中度者表现为害怕和惊慌;重度者多表现为惊恐。
(2) 高度焦虑的表现
①怀疑个人能力,夸大自己的失败,表现出过分顺从、退缩、依赖、忧虑和失望。
②在人格上,表现为过分地依赖、多疑、胆怯、害羞、恐惧、冲动或暴躁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③行动刻板、睡眠不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
④由于高焦虑是对危险或危险的预料所引起的无方向的唤醒,所以高焦虑的学生表现得十分敏感,害怕,不爱上学。
⑤激动不安、恐惧、精神极度痛苦,同时还伴有心悸、震颤、眩晕、盗汗、腹泻、呕吐、尿频、痛苦等躯体症状。
⑥易激怒,稍有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或稍有噪音,学生就表现出不能忍受,甚至大发脾气,并有攻击行为发生。
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矫治焦虑呢?
      (1) 改进教育方式及不恰当的要求
在日常学习中,教师不可对学生提出过高要求,当学生达不到教师要求时,更不要严厉批评、斥责学生。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焦虑源。中学生的焦虑往往是由学业所造成。这种焦虑在临近考试,尤其是重要考试时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建立客观可行的目标,按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学习,充分准备,考试时方能有备无患。
      (2)暗示法
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遭遇挫折和失败时,教师应积极暗示他们:“只要你努力了,成功的希望总是有的。”当学生考试失利,焦虑袭来时,教师要暗示他:“没什么了不起,你一定能行。”
     (3) 认知矫正法
耐心向学生说明造成焦虑及躯体症状的可能原因,挖掘并纠正学生心理的消极意识,说明适度焦虑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和过度焦虑的消极影响。同时,家长和教师能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信任,特别是家长,少一点唠叨、多一点鼓励,少一点叮嘱、多一点放心,积极营造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学生摆脱焦虑情绪的缠绕。
    (4) 系统脱敏法
有的学生对考试具有过敏反应,常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这时教师应教会学生把自己视为别人,平静地看着“考场中的自己”在擦汗,在苦思冥想,接着想象“考场中的自己”已找到了一种解法,并迅速地完成了这道题。这样做,学生已经挺过考前的心理紧张。
    (5) 放松训练法
可以选用深呼吸放松法、冥想放松法、张驰肌肉放松法等。通过放松训练,使学生感受放松的状态,并与焦虑情绪对抗,逐渐缓解焦虑情绪。如:当焦虑发生时,闭目静坐,缓慢均匀呼吸,先皱起额肌,然后放松额肌,依次口、颈、肩、上肢、腕、手等,先收缩,后放松,这样可使全身肌肉松弛,心理宁静,缓解焦虑。
    (6) 宣泄
教师应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积怨、委屈或牢骚,对他们的痛苦表示同情,使他们心情平静下来,消除他们的顾虑,帮助他们控制不安和恐惧心情。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可让他们以书写形式宣泄不良情绪,这样可能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
    (7) 药物治疗
对于高焦虑的学生,教师可在心理矫治的同时,在医生指导下,建议家长给学生服用抗焦虑药剂,如安定或利眠宁等。
四、 恐惧
      恐惧是指人对某些事物或特殊环境产生的害怕、惧怕的情绪反应,如对黑暗、动物、社交或某种危险感到恐惧、害怕。人在恐惧时,会出现判断力和理解力降低,甚至丧失理智和自控能力。同时,可能还伴有惊慌、哭闹、回避的行为反应及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面色苍白、发抖等生理反应。
       中学生正处在13~18岁年龄段,他们不同程度地都怕社交,也就是说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易患社交恐惧的毛病。社交恐惧症是中学生群体中常见的人际关系障碍,他们对正常的社交活动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和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出现回避反应的一种人际交往障碍,是恐惧症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形态。主要表现为脸红、不敢正视别人的视线,害怕与别人一起吃饭等。有的中学生害怕见人,特别是与异性见面、交谈,他们都会满脸通红、手心冒汗、心慌意乱、口吃等,这些表现严重影响学生们与他人的正常人际交往。
        具有社交恐惧的学生,大都性格脆弱、孤僻、腼腆、爱面子、好虚荣,传统道德观念很强,十分注意他人对自己的议论和评价,然而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特别是刚进入青春期而涉世不深的学生,当他们生理、心理上发生巨大变化,自尊心迅速增强时,如果受到当众出丑或被成人辱骂后,便会在心理上造成重大创伤,从而引起对人的恐惧心理。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由心理紧张造成的心因性疾病,只要积极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一般的做法有:①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过于自尊和盲目自卑都没有必要。可以暗示自己:我只不过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谁也不会专门注意我一个人的。力求摆脱那种过多考虑别人评价的思维方式。②改善自己的性格。害怕社交的人多半比较内向,故应该加强锻炼自己的性格。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或集体活动,尝试主动与同学和陌生人交往,逐渐去掉羞怯和恐惧感。③满灌疗法。即让人反复接触引起恐怖的刺激,使其逐步适应,进而消除恐惧感。④系统脱敏法。其一般做法是:先用轻微、较弱的刺激,然后逐渐增强刺激的强度,使行为失常的患者消除焦虑和恐惧情绪,最后达到矫正异常行为的目的。例如可以先引导患者与家人接触、一步一步引导脱敏,并通过奖励、表扬使其巩固。此外,中学生要克服社交恐惧症,还必须掌握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能。
从学生个人方面来说,应做到:
① 保持健康的身体和乐观情绪,可抑制恐惧心理发生。
② 向信赖的人宣泄个人的恐惧情绪,有效调节个人心境。
③ 不必在意别人的评价,要相信自己,走自己的路。
④ 努力学习知识,它能消除恐惧,一切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不必惧怕。
⑤ 不要把考试结果想得太糟,这会使人产生恐惧,要充满自信,安然面对考试。
⑥ 正确对待自己,与人交往时,不要对自己要求过高,不追求十全十美。
五、 易怒
        易怒或称易激惹,或称爱发脾气,是指人容易被较小的刺激引发较大的愤怒,从而引起叫喊、怒骂、攻击等行为。易怒实际上是一种敌意和愤怒的心态,是由于客观事物与主观愿望相违背,或愿望一再受阻,无法实现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心理异常反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脾气暴躁、经常发火的人,会引发各种身体疾病,不仅诱发心脏病,还会增加患其他病的可能性,如神经衰弱、癔病、精神障碍、肝病、糖尿病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因此,人们将易怒或爱发脾气称之为慢性自杀。
      有些学生动不动就发脾气,我们称他为易怒的学生,他们遇事好发急、不能自控,特别是一些性格外向,并有神经质倾向的学生,更容易表现出这种不良的情绪和个性品质。他们遇事沉不住气,容易激动,一触即发,表现为大声哭闹,甚至在地上打滚、头碰壁、拉扯自己的头发等;或者长时间赌气,不理人或不吃东西,乱扔、乱撕东西等。这种无原则冲动的发脾气,不仅使亲子关系紧张,同学日渐疏远,而且会直接危害其身心健康。
       易怒的表现:
① 易被激怒。极小的刺激就能引发情绪突变,易怒学生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激惹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大哭大闹、大发雷霆、出言不逊等。
② 行为反常。易怒的学生有时看上去很文静、平和,被激惹后判若两人,大发雷霆,甚至骂人、砸东西、打人和自伤身体等。
③ 情绪反应十分简单。易怒学生缺乏幽默感,不会开玩笑,对于满意的事沉默不语,对于不满意的事通常会以吵架、发脾气等方式解决。④ 抗挫折能力差。易怒学生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显得异常躁动不安,行为豪无条理。心理防御的方式只有一种,就是以攻击性的言语和行为发泄,如骂人、打人、毁坏物品等。
⑤ 适应能力差。易怒的学生对来自体内外的各种刺激,不能做出适度、恰如其分的反应,表现出冷漠、无动于衷或沉不住气。如,常常为某件不如意的小事而痛不欲生,有时为个人小小成就得意忘形。
⑥ 心理活动失衡。易怒的学生意识范围狭窄,考虑问题偏激,主观色彩严重,判断力减弱,有时一点就着,失去自制和理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事后又特别后悔。
⑦ 人际关系不良。易怒的学生在情绪激动时,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说,所以难以交上知心朋友,因经常对人动怒,受到周围人冷落,因而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不利于团结,不利于建立个人威信,人际关系恶化。
教师矫治学生坏脾气的方法有:
(1) 理智控制法
       当学生坏脾气即将爆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意识控制自己,提醒学生保持理性,同时暗示学生:“千万别发火,伤害自己身体”,有涵养的人一定能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发火是愚蠢的”、“不要发火,能坚持住就是好样的”。这样,可让学生用理智战胜坏脾气的发生。
(2) 目标升华法
        怒气是一种强大的心理能量,用之不当,伤人害己;教师若能帮助学生将怒气升华,它会变为学习成功的强大动力。此外,教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远大的生活目标,改变其为眼前区区小事计较得失的习惯,引导他们从大局、从长远去考虑问题,并教会学生对人宽容大度,这样爱发脾气的毛病也就自行消失了。
(3) 情境转移法
       在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将要爆发时,离开激发情绪的环境。如当不满于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而十分愤怒时,可以暂时离开同学,保持距离。远离当时的情景,可以使自己冷静下来,也可避免同学成为自己“坏脾气”的受害者,影响同伴关系。
当学生愤怒发生时,教师应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劝其迅速离开发怒的场合,与其谈心、散散步,或做做体育运动,这样,学生发火的情绪会渐渐地平静下来。
(4) 评价推迟法
      当学生之间发生争执而发脾气时,教师不要马上批评或评价谁是谁非,而采用冷处理,放置一个小时、一周或几周,待学生冷静下来,再找其谈心,评论发生争执一事,该学生经过这段时间的冷静思考,自认为老师的评价有利,而自己发火“不值得”。
(5) 说服教育法
       学生发脾气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实际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在教师、家长的说服教育下,他们的坏脾气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并通过耐心说服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使学生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这样,他们爱发脾气的毛病一定会改掉。
(6)记录法
       当学生发脾气时,教师让其写出发脾气的日记,记下发脾气的时间、地点及一切发脾气的行为。当学生因发脾气不得不经常进行这项工作,很快地就会感到厌烦,提醒自己还是少发脾气为妙。
      此外,要改变易激怒的现象还可以通过厌恶疗法、陶冶性情法及自我暗示等方法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任恩刚,张卫苹主编.—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1
2、学校心理教育研究∕肖汉仕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