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分裂样人格(一)前言

2017年03月20日 心理教育 分裂样人格(一)前言已关闭评论 阅读 1,575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徐瑶转载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在精神动力学领域,分裂样通常意味着病情严重和更多地使用原始性防御,因此分裂样人格的个体很容易被误解为精神分裂症。精神病学意义上的精神分裂症属于分裂人格谱系中极端紊乱的个体。由于分裂者的行为时常离经叛道,甚至荒诞不经,因此,无论具有分裂样人格特征的个体是否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我力量是否足够强大,人们都习惯于将他们视作病态。而实际上,分裂者中既有需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可有极富创造力的分裂人格天才。

         从另一角度看,如果一个人的心智能力明显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也常被视为分裂现象。不过,由于分裂样人格者的典型防御较为原始(退至幻想世界),因此分裂者中的健康者可能比病态者数量更少,但这一观点至今没有被任何研究或严格的临床观察所证实。既往文献和近期神经学和遗传学的研究都表明,那些最终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病前的人格类型确实是分裂性人格最常见。但也有人提出相左意见:“所有分裂者都处于精神病的边缘状态”,但这一说法并无实证依据。

       分裂者都归于病态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属于相对小众的群体。人们多数认为自己的心理符合常规,然后将异乎常规的群体视作次等公民(比如多年来对待性取向偏离多数人的群体)。精神分析概念中的分裂者与荣格学说中的内倾性格颇为相似,尤其是经他发展的Mysers Briggs 测试确定为内倾/直觉/情感/判断型(INFJ型)的个体,与分裂型吻合程度更高。在已经研究过的人格分布领域中,INFJ型人群大约仅占总人口的1%,且常被人们视作“神秘人物”或“高深莫测”。

       这类性格的人群最容易被吸引进入哲学、灵学、理论科学和艺术创造等行业。在分裂人格谱系中,我们或许会在功能健全的一端发现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玛莎•葛兰姆及其他伟人或怪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这样描述自己:

       我一方面追求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又明显缺乏接触他人和与人交流的热情,这两者之间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确实是一个“独行侠”,从未将自己的心归属于我的国家、家庭、朋友,甚至我最亲密的家人;面对他们,我会一直保持距离,也一直需要独处......

       1980年DSM-Ⅲ出版之后,我们发现:在多数分析师看来属于分裂人格谱系中的多种状态或分裂人格总纲下的小众群体,在DSM中却被分散在多种诊断名称之下。这样分类的理论依据很复杂,但这种理论依据实际反映出的仍然是早前对确定分裂人格的本质时的争议。很多分析师依然将分裂样、分裂型和回避型人格障碍视为分裂人格的非精神病状态,而将精神分裂症、类精神分裂样障碍和分裂情感性障碍视作分裂人格的精神病状态。

          常有人问我是否可将分裂者归为孤独症谱系,对此我不置可否。目前的分类标准仍然颇为武断且存在重叠,特别是从了解来访者的个体独特性来看,只注重某项症状的有或无,对临床实际操作并无益处。分裂样心理(可以是高度适应良好的表现)或许可以适当地置于孤独症谱系健康的一端。当然,只从行为现象来看,有些分裂者特立独行,古怪而疏离,与那些被诊断为孤独症或艾斯伯格综合症的个体十分相似。

       那些被诊断为孤独症的患者,无法体会他人的思维、感受和动机。但分裂者尽管离群索居,却不可思议地能揣摩他人的主观体验。我曾听一对患有艾斯伯格综合症的父母提到,他们是经人提醒后才知道孩子需要拥抱。而分裂样的父母会很容易理解孩子的需求,尽管拥抱孩子对他而言并非易事。所以分裂者并不缺乏情感,他们更多地抱怨被感情控制。我认为这些都是分析师作诊断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