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国95后的心理特征

2017年03月27日 心质培养 中国95后的心理特征已关闭评论 阅读 952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穆丽思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中国近30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代人的成长环境和知识背景都有很大差异,造成了代际之间的隔阂。
 
      于是很多家长搞不懂了:现在的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怎么就跟我们那会儿一点不一样啊!
 
      陈默教授的这篇演讲,正是从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变化入手,总结出了当代城市孩子,尤其独生子女的7大心理特征,帮我们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
 
      现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悖论和问题需要面对。各位父母,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
 
      你了解现在的孩子吗?
 
      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发言权,因为近20年来,我大概接触了8000个家庭案例。
 
      当今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当今的孩子是什么人?我们要从本质上来把握。假如我们不能从本质上来把握,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会在点子上。
 
      从1993年以后孩子们就开始不一样了
 
      1993年,中国取缔了粮票,这件事情年纪大的是不是还记得?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取缔了粮票意味着什么——我们吃饭不愁了。
 
      当一个民族吃饭不愁,尤其是我们这样的民族吃饭不愁的时候,我们会愁什么呢?
 
      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人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一样了,社会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人对社会的需要也不一样了。
 
      我们看1993年以后的人的基本特征
 
      他们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独套公寓里的独子有什么样的人生感受呢?你可以去试试,到春天的时候,买一只刚刚生出来的小鸡,养着它,给它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两个礼拜以后小鸡就死掉了,因为小鸡也会孤独。
 
      现在的孩子,就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那么,孤独会有哪些麻烦:
 
      第一, 人一孤独,无端伤感,莫名其妙流眼泪;
      第二,人一孤独,思考力就变得非常强,所以麻烦就来了,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问题,最高哲学问题——“我存在有什么意义?”我们现在的孩子,连四岁的孩子就会在那里发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想什么。
 
      一旦人有这种问题,痛苦就伴随着他了。所以我们教育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么人,才可以有方向。
 
      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
 
      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上海这样的城市里,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
 
      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你知道他内心里面的苦闷吗?
 
      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
 
      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
 
      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的学生来找我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整天看小说。
 
      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

      他回答,想,还要考好的。

      那为什么不投入呢?

      因为他们焦虑不堪。
 
      我说:
 
      “你可能考不到你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
 
      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淌下来,他们太可怜了。我跟这些孩子说:
 
      “谁告诉你,你家长的幸福要你来负责任?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任。比如说两个人谈恋爱,一个男的对女的说‘嫁给我吧,我会给你一生一世的幸福’,结果没有三天就吵翻天了。”
 
      “孩子们,你记住,幸福是自己的主观人生体验。”
 
       有一个妈妈,她培养了一个博士儿子,这个博士后来做了外交官,谁都羡慕这个妈妈,但是我们看她在干嘛?天天在吃抗抑郁症的药。
 
      还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只不过是个普通工人,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妈妈天天在乐呵呵地搓麻将。
 
      所以,幸福不是别人能给的,而是自己的主观体验。父母们要告诉孩子不要背这个包袱,轻装往前走,这个才是给孩子正能量。
 
      我讲一句贴心的话,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要记住,不是他要来的,如果他要选择未必会选你,你是单向选择。
 
      我跟我儿子经常说的话是,“儿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我,我不嫌你。”孩子没有这种重担,他才能轻装往前走,他才不会有考试焦虑。
 
      现在咱们国家有多少学生,因为在临考前焦虑不堪,学习成绩才没有达到应该有的目标呀!
 
      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
 
      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人人对孩子拉橡皮筋,老师在学校里不停强调考试、学习,孩子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那孩子可能就完了。
 
      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美国的学校不应试吗?也应试的,人家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可是人家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我们这样的内心世界,我们(父母)自己太脆弱、不够强大。
 
      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
 
      现在孩子的第二个特征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这绝对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中国几千年来是没有的。
 
      我有时候在思考,独生子女政策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会推动民主进程。为什么呢?人的环境不一样。
 
      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 “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 ——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而现在孩子的生活是这样的: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对话—— “为什么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
 
      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者,还是秉承老一套: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学生被老师教育的时候,就这样子讲:“你讲好了。差不多了讲好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
 
      ——他根本不会听你讲的。因为你不了解他话语权要求很高,你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这也就是我们职场上马上要面对的,93年以后的人。
 
      曾经有个老总找我,说他有一个名牌大学的实习生,这个实习生在开会的时候负责做记录。
 
      会上,老总发完言,实习生说:“我也来讲!”

      老总说:“怎么轮到你讲?”

      他说:“我为什么不可以讲?我也了解啊!”

      于是这个老总就看不懂了。
 
      后来,我跟那个老总说,你要看懂他们话语权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让他有话语的可能性,他就到网上去说,你堵不住他的。
 
      所以各位,你想想看,有这种平等话语权要求的民族,它怎么不是进步的呢?
 
      这是对我们几千年文化的一种挑战,你要面对的是我们的文化怎么来衔接,只有把它衔接好了以后,孩子才能够平稳地过渡,而不受到他前代人的压制,这是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当今的孩子知识面宽广
 
      各位在座的老师不要生气,现在的孩子未必是要到你这里来接受知识的——好多课都有光盘,他可以买来光盘自己看,而且都是名师讲的。
 
      现在的老师没有权威性,不像我们小时候,家里如果没有一本书,老师就是万宝全书,现在没有这样的老师。你也别指望你做这样的老师,或者说你可能得不到这样老师的感受。
 
      而老师不理解这点,就会打击学生,否定现在的学生不如过去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时代的特征,跟不上的话,那是老师的问题。
 
      在上海,有的孩子读初中的时候,已经走过半个地球了。老师在教室里面讲加拿大,学生说,“我在加拿大待过很长时间,老师你去过没有?”
 
      那么各位,这个书怎么教?我讲的都是非常实际的东西,教育要针对这些问题才能对未来的学生有用。
 
      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
 
      当今都市,孩子们现实感非常弱,这也是教育的结果。
 
      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而我们的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务的可能性,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
 
      孩子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
 
      比如说现在的中学生都在玩“手办”,人数大概占1/4。
 
      “手办”就是以日本动漫为模板所制作的那些玩偶。
 
      他一个人跟这些玩偶在玩,有的时候玩偶还带一些色情,一个男孩子玩到他会爱上这个玩偶,然后就会在虚拟世界里捣鼓真实感。似乎这个玩偶是一个活人一样,最后他反而在真实世界里有虚拟感。
 
      两个人在网上聊好了以后准备见面,坐在一起,居然没有话,结果说,“我们网上去说吧,再见。”就到网上去说了。
 
      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德育校长,如果有,请思考一下:我们现在中小学的德育活动应该做什么?
 
      因为孩子们现实感很弱,学校应该提供这种帮助,模拟法庭,模拟超市,模拟社区……去搞这些东西。
 
      有一个高中生跟我说:
 
      学校请来一个老掉牙的战争年代的老军人跟他们说,“我们战争年代如此艰苦,你们这些人到现在满脑子资产阶级思想,天天想着穿名牌。”
 
      结果那个高中生说,“老爷爷,你们革命不是为了我们穿名牌,是为了什么呀?”
 
      所以我们的德育教育真该动动脑筋了。孩子缺什么?你要给他什么?
 
      德育教育是育人,不是灌输某些东西,你要把他育成一个健康的人,不然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到后来他的人格会有问题的。
 
      曾经有一次有个重点中学高中的学生,带了一个手机给我们看,她说,“老师,我们在玩这个东西”,我一看吓一跳,玩什么?一人割自己一刀。
 
      这就是现实感缺乏的表现,他必须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
 
      可惜,我们教育者全然不知。我们只知道他的成绩上去了还是下去了,而成绩下来有太多的因素。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的孩子,这些都是他内心的一些痛苦点。
 
      当今的孩子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
 
      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
 
      而现在的孩子是:“我来过了,雁过留声,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他必须要展现个性。
 
      那么我们的教育允许吗?设计出来让他展现个性的平台了吗?我们班级的班会课是不是提供了呢?
 
      有一个孩子跑到我这边,说他就是非要留长头发,穿花衣服,校服到门口就脱掉了,结果教导主任跟他说,不剪头发就不要来。
 
      后来我打电话给他班主任,我说,“你知道吗?这个孩子的动漫知识,我连做他的小学生都不配。你把一节班会课给他,让他展现一下做好的PPT,我相信他从此就会改变。”
 
      这个是我们现在孩子的又一个特征所在。那么各位,如果你要压抑他,他就抗争。抗争的途径方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跟你打,我们叫逆反。为什么逆反?逆反是因为你不允许他长大。
 
      逆反有“硬抗”这样的形式,就是你说东他一定要说西,你说要好好读书考高中,他就跟你说要考职业学校。
 
      “硬抗”还好一点,“软抗”就麻烦了。如果老师、家长“强大无比”,是“不可战胜的”,孩子反抗的能量应付全部转移到里面,结果各类精神问题都出来了,导致现在15岁以后的孩子——神经症高发。
 
      各位注意,我们培养孩子健康是很要紧的,所以要充分满足他的个性展现,我们的学校德育活动要有这样的意识。
 
      当今的孩子活在“第三只笼子”里
 
      最后我想总结的是,现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只笼子”里的。
 
      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笼子,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个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门,门打开以后有一个食物会进来,这个老鼠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
      ——会一直踩。
 
      如果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
      ——不踩了。
 
      如果“第三只笼子”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
      ——这个老鼠会在里面纠结死。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个笼子。
 
      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说,心里是这样想的。
 
      各行各业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这些人一定是输得起的人,输了再来,最后就赢了。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
 
      家长们见到孩子回家,问的是什么?
 
      “宝宝,你今天得几个五角星啊?”

      “一个。”

      “小明得了几个啊?”

      “两个。”
 
     “你明天要超过他,要得三个。”
 
      我想问在场的幼儿园家长们,你跟儿子下棋他会输吗?他肯输吗?十个有九个孩子是不肯输的,有的孩子还会拿象棋砸妈妈的头,他输了就急。
 
      怎么会这样呢?你想要让他成功,却不让他有成功的品质,你一开始就不培养这种品质,他不就是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吗?
 
      还有,我们每家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数学难题、物理难题能够迎战,锲而不舍,学奥数的时候再难的题目也能克服。
 
      我们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强,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从哪里来的吗?
 
      在上海,家长们从小学开始,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初中、高中一直是好学校,等高考完了以后,再帮孩子找什么样的专业读大学,以便运用关系找得到工作。
 
      等到找了一份工作以后,觉得差不多了,就买一套房子给孩子,发动亲朋好友给孩子介绍女朋友,然后再拿钱出来给孩子办婚事,婚事办好了养孩子,最后自己帮孩子带孙子。
 
      你要控制他一生,又希望他有一种迎战困难的自控力。
 
      又是这个悖论。那这个人不是在第三只笼子里,还会在哪里?
 
      其实他都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非常明确,但有的家庭期望太高,这是不可以的。特别是对独生子女,你不把一个很具体的目标告诉他,这个人要崩溃。
 
      实际上高要求只有对自己,不能对别人。孩子非常清楚他的目标在哪里,可是心里也很清楚,自己是没有这个能力的。那么你想想看,他不是纠结死吗?
 
      ——这就是老鼠在第三只笼子里的感受。
 
      以上就是我今天所要讲的,我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父母或者老师,可以重新了解下这代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当然若你是正好处在这个时代中的独生子女,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环境给你带来的一些细微变化。
 
      本文系陈默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演讲文稿。

      陈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高级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咨询师督导组长,长期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学工作,上海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总督导。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