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让孩子找到心灵的归属

2017年04月13日 心理教育 让孩子找到心灵的归属已关闭评论 阅读 1,054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推荐
  作者:章建明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马蹄学校 734028)
    我校有一个令很多人不解的数据,单亲和再组家庭的孩子占到了16.75%,这些孩子往往就是学校的问题生,不但不做作业而且经常会打架闹事。很多时候,不论你怎样教育他,他就是不改。我代了三届学生,遇到了好几个这样的孩子,我成功地将他们转化教育了过来,反思转化教育的过程,我觉得让这些孩子找到心灵的归属是关键。
一、点燃家庭的希望之火
      A,女,12岁,五年级学生。父亲懒惰且嗜酒如命,经常酒后殴打A和A的母亲,致使夫妻关系破裂,离异。离异后A的母亲带着A离开原来居住的村子,来到了我所执教的镇上,开了个烧饼店,靠卖馍馍为生。A也就转入到了我所支教的班级。在转入我班前,A是全校出了名的问题生,上课发呆,作业不做,每天活动课上都到老师的办公室里做作业,字写得歪歪扭扭。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后,我去家访,与家长倾心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A的母亲对生活几乎绝望了,对孩子也绝望了,我想这种绝望也影响到了A,致使A也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没有了生活的希望,没有了学习的动力,所以孩子变成了“死皮”,破罐子破摔或者用故意不做作业来反抗命运的不公。家访时我不说孩子的一点不好,而是专挑孩子的优点说,其实很多优点都是我想象出来的,孩子的身上几乎找不到可以大加赞扬的优点。表扬了孩子一番后,我很认真地当着A的面对A的妈妈说:“我总觉得A是个很有出息的女孩,如果现在能在学习上竭尽全力,我觉得将来她一定会很出色,一定能找到一份非常好的工作,那时你的命运也许就会因为你的宝贝女儿而改变了。” 第二天,A奇迹般地完成了作业,而且是工工整整地完成了作业,我很惊喜,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很喜欢A,并且相信A一定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想办法努力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努力做一个好学生的。” 从那以后,A确实像脱胎换骨了,上课不在发呆,字儿不再歪歪扭扭,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为了巩固教育效果,我总是及时地将A的进步告诉 A的母亲。 去年A高中毕业了,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A的妈妈没有忘记我,请我到她们家吃饭,她说是我改变了A。
       二、改变家庭教育模式
      B,女,10岁,三年级学生,音色特别好,不论是唱歌还是朗诵都非常好听,不想学习,上了三年学,几乎没有很好地完成过一次作业。亲生父亲在她2岁时死亡,母亲带她改嫁给了现在的爸爸。B的母亲是文盲,对孩子的学习无法监督,B的现任父亲认为B就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对B的学习抱着任其自然发展的心态。 我单独约了B的母亲,与B的母亲交流,告诉B的母亲:“B是我教学这么多年来遇到的音色最好的一个孩子,若好好培养,将来说不定会成为一个很出色的节目主持人或者歌唱家。”然后又单独约了B的现任父亲:“B告诉我,她特别爱她的爸爸,她觉得她的爸爸特别特别的好,比她的妈妈还好,因为妈妈不识字儿,不能给她指导作业,而爸爸每天都能给她指导作业。她说她长大了一定会孝敬她的爸爸的。” 第二周,B的妈妈对我说,B的现任父亲变得越来越好了,每天都给B辅导作业,B也越来越听她的现任爸爸的话了。从来不做作业的B变得爱学习了,每天的作业都非得让我面批,每次等我批改完后,她都会问我:“老师,我今天的作业做得好不好?”我总是摸着她的头说:“好极了!”
      三、宽容、接纳、关注
     C,女,7岁,一年级学生。父母离异,母亲再嫁,父亲再娶,1岁开始由姥姥、姥爷抚养,每年父亲能回来看一次。说话嗲声嗲气,每做一个动作,都表现出十足的娇气。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无视课堂纪律;课间总是打同学,偷同学的东西;老师只要进到教室里,总有同学告C的状。没有同学和她玩乐。姥爷说这个孩子“就是个坏家伙,不收拾不行,狠狠地收拾一顿能乖几天。有时候把小弟弟(C舅舅的孩子)往死里打。” 也许,孩子没有父母的疼爱,内心深处渴望得到父母的疼爱,渴望父母的呵护,所以用说话嗲声嗲气,每做一个动作,都表现出十足的娇气的方式得到心灵的满足。没有人无私地接纳她,包容她,陪伴她,她的内心很孤独,所以用无视课堂纪律,课间总是打同学,偷同学的东西。 C表现出的这一系列的现象,也许都是特殊的家庭所致,C是无故的。作为班主任老师的我理解她的所有“不可思议”的做法,相信通过我的努力,C的这些不良现象会有所改善,甚至消失的。所以,当C出现很多不良甚至离谱的表现时,作为班主任的我都能理解,并不会因此生气,而是想办法帮助她。 有一次,她前面的一个孩子听讲很认真,我说:“某某同学真是个好孩子,你们看,她多么遵守课堂纪律,上课多专心呀!”C听到我的表扬时,立刻不玩了,做出了专心听讲的样子,我立刻抓住这个契机,用欣赏的目光盯着C说,“C也不错,这节课表现很好,她很专心,很认真,能把自己管住了,老师看到她那专心、认真的样子,老师的心里就觉得C真是个好孩子。”她立刻坐得更加端正了,俨然摆出了专心、认真的样子。我满意地向着她微笑着点点头。为了防止她再次反复,每隔几分钟,我就用目光与她交流,用目光告诉她,她很棒,相信她能坚持下去。那节课,C投入到了课堂里。从此,每节课我都会抓住时机表扬她一次,并用眼神督促她坚持下去,经过将近一个月地坚持,孩子在课堂里的投入程度和其他孩子一样了,有时候甚至比其他孩子还好。
       此外,我还经常通过欣赏的眼神、温柔的抚摸动作(头上轻轻地摸一下或肩膀上轻轻地拍一下)等神态语言给孩子传递我对她的疼爱,让她在班主任我的身上找到心灵的归属。 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不论在个性上还是行为上,往往都与正常家庭的孩子不一样,如果做老师的我们忽略了这一点,用一把尺子度量,往往会使这些孩子成为永远的问题生,因为他们找不到心灵的归属。如果我们能巧妙的利用皮格玛利翁效应,让这些孩子知道他们也和其他孩子一样被爱、被关注,找到心灵的归属,他们的问题也许就会越来越少,甚至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作者简介: 章建明,男,生于1971年7月,1992年毕业于西北师大,中学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曾负责过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并获奖,曾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教与学》、《中小学校长》、《教学交流》等刊物发表文章10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