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

2017年05月25日 心理保健 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已关闭评论 阅读 1,133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丁昆雯转载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二)
       2017-05-25 健康心理
       此文分四部分献给心理学爱好者学习,有问题可以讨论,对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有帮助,可以提高心理学理论和技能。如果感觉有用可以保存,如果感觉无意义,可以删除。
       李建明
       如果把自我意识发展的整个过程划分为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三个阶段的话,则大学生正处于第一个阶段。这是一个充满各种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和偏差的阶段。虽然在这个阶段每一对矛盾的解决,每一组冲突的化解,每一个偏差的纠正都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朝着完善自我的方向前进了一步,但是使自己成为一个自我完善的人,尚有一定的距离。“认识你自己、完善你孜孜不倦”依然是大学最大的课题。
       一、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评价自我
       积极的自我概念,既不是虚幻的自我概念,也不是妄想的自我概念,更不是夜郎自大、目中无人。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对现实自我全面客观的认识的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态度。这种积极态度不仅意味着一        个人对自我的认同和积极接纳,而且还意味着一个人对自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首先是如何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并接纳自我的问题,其次是如何不断地积极调整自我、完善自我的问题。
     (一)全面客观认识自我
       衡量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否完善正确很难,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参照:
        1.有健全自我意识的人应该是一个自我肯定、自我统合的人;
        2.有健全自我意识的人应该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协调统一的人;
        3.有健全自我意识的人应该是独立的,同时又与外界保持协调的人;
        4.有健全自我意识的人应该是一个主动发展自我且自我具有灵活性的人;
        5.有健全自我意识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自己能健康发展,而且能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
       现代人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可说无所不知,但却少自知。而自知乃是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约翰(Jone)和哈里(Hary)提出了关于人自我认知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组成:公开的我、盲目的我、秘密的我和未知的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那么有哪些办法可以使我们达到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评价自我呢?
       1.积极参加社会交往。一个人要想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必须积极进行社会交往,只有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充分表现自我,才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才能使自我的各个方面得以显现。如果我们画地为牢、固步自封,甚至孤芳自赏,就永远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任何人关于自我的认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步获得的。离开了社会交往,一个人就难以获得有关自我的全面认识。米德强调,自我概念来源于社会交往,自我概念也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形成,因此,社会交往对于人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具有极其重用的作用。
        2.用社会比较策略。每一个人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免不了要与别人进行比较。进行社会比较是每个人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合理的社会比较策略,对于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不少同学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常常有严重的错误。譬如,有些同学总是拿自己的弱点跟别人的优点相比,他总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同时,却只看到别人的优点看不到别人的缺点,这样势必会夸大自己的不足,抹杀自己的长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相反,有些同学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对缺点却视而不见,这不然会形成虚假的自我概念,在实践中导致盲目自大。合理的社会比较,必然是综合的比较。既要横向比较,也要纵向比较,还要全面比较,绝不能无原则的攀比。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起点,譬如家庭背景、生理状况、智力程度、生活遭遇人人不同。因此,在会比较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切不可用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眼光看问题,而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历史的观点看问题,这样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3.留意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库利在其自我概念的理论中十分强调别人的态度、评价对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就是他人态度或评价在自我头脑中的反映。当然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体的评价往往不同,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体的评价在不同的时期也发生变化。每一种评价都不可能是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评价,但只要我们把它们综合起来,就能得到比较全面客观的自我概念。因此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要留意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异性等多方面的信息,这样我们就能够逐步形成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认识。当然在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过程中必须要虚心认真,敢于正视自我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断调整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
       4.在自己活动中认识自己。人对外界的反映、改造活动,展示了人自身的体力、智力、品德、动机、兴趣等本身力量,使自己的内部世界对象化。因此,对自己活动结果的分析,是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途径之一。例如,通过自己记忆的速度、准确性、持久性,可以了解自己记忆的品质;通过分析自己在某些方面获得的成绩,可以得到自己能力水平的认识。不然,一个人要正确得认识自己也是不容易的。许多实验都表明,个体有一种将不成功的原因排除于自我之外,而将成功的原因归于自己的倾向。因此,要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应该把别人对自己活动的认识和评价特别是自己活动的各项结果同自己的认识评价结合起来。
        5.通过内省认识自己。内省是一种自己直接认识自己的形式,是人与自我的内心对话。自己既是观察的主体,又是自我观察的对象。这时自己的心理活动不仅被意识到,而且成为自己注意的中心。自我观察需要有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态度。平静、沉着的状态最有利于客观地自我观察,过分紧张、激动或对某事物有极强的爱或恶,都会影响自我观察的全面性和客观性。通过这一途径认识自我,可以促进大学心理发展的成熟性。
     (二)面对真实的自己
       1.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的心理,并分析行为后面的心理活动。人们根据什么去评价他人行动后面的心理状况呢?这方面,科学家提供的帮助很有限。至少还没有一种仪器能准确地测出一个人的心理,尤其是那些潜意识层次的东西。既然科学还没有足够的力量,那么传统的方式必然还要起作用。我们通常只能根据心理的外在表现来做判断,例如考察分析一个人的表情、语言、行为等。从理论上说,不管怎样哟意识地加以掩盖,心理活动总会泄露出来。但在实际生活中,准确的判断需要许多条件,诸如一定长度的时间、特定的场合和情境、特定的观察角度和身份等等,因此它也常有很大的局限性。行为与行为后面的心理活动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别人根据你的行为做出的判断也并不总是完全正确的。现实中,我们还常常看见,对同一个人有着截然相反的评价。
       因此,科学测试和他人的评价可以作为自我认识的参数,但决不能拘泥于此。在你了解它们之后,仍不要放弃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探索。
      人的内心与外在表现有着多么复杂的关系。认识自我,不能满足于他人对表面现象做出的评价,必须深入自己的内心,直到探索那些潜在的意识,以求尽可能全面、详尽地分析自己的全部心理活动。这项任务是认识自我心理的必不可少的功夫,优势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工作。
        2.要全面了解自己,不要轻易对自己作出判断在社会上独立生活后,遇到的困难会很多。你可能意识到生活完全不是你想象的那回事。这时,一个不成熟的自我,在自我与非我之间往往倾向于选择自我。你会强烈地意识到非我的陌生与强大,忽视和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弱小。当你感到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你会找出种种理由让自己相信自我的强大,或者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身外的种种事物。这种“外归因”的现象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它会妨碍你的自我认识,使你不能正确地、客观地评价自己。
       最典型的例子是关于学习成绩的。一个班级只要有两个以上的学生,成绩就会有优劣之分。但是,很少有哪个差学生真正承认自己无法比别人学得更好。每当成绩不理想时,他们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私下对自己嘟哝着:“只要我愿意,还怕拿不到高分?!”大学生中这样倾向更为明显。当他们对优等生说“你真行”的时候,潜台词“如果我愿意……”之所以这样做具有显而易见的“好处”:回避自己的不足,从而使自尊心免受伤害;不去与人较量,以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不努力,反而可以被尊为“怀才不露”。不过,不要把这种情绪随便地归入嫉妒而加以否定,它更多的是为自己寻求解脱,而不是对他人的不满。嫉妒者以“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你只不过……”为典型句式,主语是第二人称“你”——以攻击别人来满足自己。而自欺欺人者更愿意说的是“如果我愿意的话…”、“只要我……”等,主语是第一人称“我”。这实在表明他们并不清楚自我与非我,他们只是要让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虽然这个力量实际并不存在。你想想,如果具备各种能力和条件,只要愿意就能得到的成绩,就能胜过别人,那么何乐而不为?无论谁都不会放弃这种机会的。那么“不愿意”的人,多半都曾经“愿意”过。他们没有成功,却又不愿意正视失败,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能。当他习惯于自己作出的各种解释以及从中得到种种好处之后,他可能真的相信自己的退托之辞,从而也就失去了辨清自我与非我、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机会。
       二、积极悦纳自我,展示自我
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或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有价值的或无价值的,凡自身现实的一切都应该积极悦纳,要平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要乐观开朗,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既不以虚幻的自我表现来补偿内心的空虚,也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能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一个人只有首先应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在悦纳自我的基础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从而发展自我,更新自我表现。
       悦纳自我是发展积极自我概念的核心和关键。每个人都知道“自我”是最重要的,可总有些人不真正地尊重自己、爱惜自己。他们可以喜欢朋友、喜欢知识、喜欢自然,却不愿意喜欢自己。结果他们不快乐。实际上悦纳自我首先就是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好的好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接纳自己的缺点,欣赏自己的优点;其次要肯定自己的价值,对自己有价值感、自豪感、愉快感和满足感;再次要接纳自己的不完善和失败,接纳自己的不完善也是自信的表现,也是完善自我的起点,因为每个人在外表、身材、能力、个性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对过去的错失不要耿耿于怀,要勇于大胆尝试;最后,珍惜自己的独特性,建立实际的目标,不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扩大社交圈子,不为讨好他人而去做事,积极思考,善用时间,不断学习,定期反省个人的自我成长表现,多对自己的成就作出鼓励和奖赏。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否能积极接纳自我,不仅与他是否能全面客观认识自我有关,而且与他的个人抱负水平有关。当一个人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太大时,就容易导致拒绝自我,容易产生如自卑、自杀等行为,对于大学来讲尤其应当注意,因为他们正值青春年华,富于幻想,正在为自己的未来规划着美丽的蓝图,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脱离现实,一旦遇到挫折,势必会造成悲观情绪进而拒绝自我。所以,在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建立适合自己的理想目标,对自我接纳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大学生来讲,既不能没有抱负或抱负太底,也不能过分追求完美或抱负水准太高,应当把抱负水准与自己的现实情况密切联系起来,把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这样由近及远,就回逐步走向成功。
       大学生在悦纳自我大同时,要不失时机地恰当展示自我,大学生要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促进自我素质的全面提升,展示自己优良的才能。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精力充沛,爱好广泛,丰富多彩的园文体活动,具有广泛性和大众性,为大学生提供了自娱自乐、自教自学、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的机会。大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扩大交往,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进一步客观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促进自我素质的提高。同时大学生还要尽可能多参加社会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自我、展示自我。积极的自我形象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自我、改造自我和完善自我,才能最终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大学生平时总是看书和学习,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学习,很少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而他们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也缺乏对自我的了解,那么自我形象的展示就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学校有意识地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如勤工俭学、义务劳动、调查访问、参观旅游、生产实习等,让广大同学去广泛地接触社会和生活,在广阔的天地中,逐步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培养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性,从而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端正生活态度,建立适度的理想目标,避免好高鹜远,眼高手低,最终达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统一。
        三、努力塑造自我,在实践中发展自我
     (一)社会实践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前提条件
       社会实践是人们存在和发展唯一可能的方式,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才能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并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改造、发展、完善人自身。个体自我意识同样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的。个体正是在与外界互动的实践活动中,经过生理自我阶段、社会自我阶段、心理自我阶段逐渐形成和发展起了完备的自我意识结构。皮亚杰进一步阐述了实践活动在儿童思维和认识发展中的作用。人类和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自我意识发展与完善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
     (二)大学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形式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心理系统,从其结构上看,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种心理成分组成。而这三种成分的协调和发展都与他们的生活阅历、活动范围和实践形式等密切相关。
       1.大学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自我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核心,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的基础。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分化与统一比较显著的阶段,他们对未来充满幻想,但由于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匮乏,表现出“主体我”与“客体我”之间的分化。当大学生“主体我”高于“客体我”时,会导致自大;当“主体我”低于“客体我”时,则会导致自卑。自大或自卑都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协调发展的障碍,促使“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协调发展,常常需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因为深刻的自我认识是以深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以及认识和理解他人为前提的,只有投身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才能更加准确清楚地认识自我。大学生可以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与他人的比较是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如他们在为中学生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会发现自己与他人在言语表达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以及与学生的沟通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暑期的社会调查中,他们会发现自己调查问卷的设计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也都会有所不同。一个人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往往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获得的。大学生可以借助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认识自我。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时,活动结果往往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讲课是否能受到学生的喜欢,制作的课件是否符合教师的要求,推销产品的方式能否被客户认可等,都可以成为认识自身个性特点、气质能力、知识兴趣的参考对象。认识自己是头脑内部加工、沉思内省的心理过程,是主观自身对客观信息反复加工的结果,但这些信息不是主观臆造出来的,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获得客观真实的信息。勇于参与大学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进一步认识自我。
        2.大学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我”对“客体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是个体对自我认识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核心在于能否接纳自我。接纳自我是发展健全自我意识的关键,也是适应社会的前提。大学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的成功中实现自我价值,体验积极快乐的情感,促进自豪感、自尊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大学社会实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他们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文艺演出、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咨询、义务支教、法制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广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动了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同时,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深入乡镇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和范围解决企业经营、管理、生产和技术上的问题,促进了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生产技术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当他们的实践成果给人们带来了益处,为企业排除了难题得到社会认可时,他们会从中看到自身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增强自信心。每位大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专长、兴趣参加适合自己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展示自我风采,增强成功体验。可以说,社会实践为大学生创造了获取更多成功体验的机会,为大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3.大学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整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人对自身主观世界的控制是运用符号、记号以及词、语言这些精神工具,通过自我意识达到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控制。由于大学生个人修养的不足和实际锻炼机会的欠缺,他们自我控制的水平较低,明显地表现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纪律意识方面的不足。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逐渐锻炼和养成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身临其境,加深对社会、对工作、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客观公正地看待一切,使偏激的心理得到自我调控和缓解,为自我发展确立符合社会需要的奋斗目标;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也可以使大学生的行为有章可依,便于强化他们的自制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使大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形成辩证思维能力和乐观的心态,增强自我意识中的理性成分,从而有利于形成自我调控能力。
     (三)加强大学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自我意识的完善是一个需要不断修正与发展的过程,强调的是自我的活动,即主观与客观、需要与责任、动机与行为、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大学社会实践强调的就是自我的实践活动,将自身投入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之中去,主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承担社会历史重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自我判断、自我提升,从而获得对自身、对人生、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从而实现自我设计与社会发展相统一、自我奋斗与社会需要相统一、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促进作用,为大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在大学社会实践中全面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和有效地控制自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