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用同理心和孩子沟通,效果出乎你的意料

2017年08月09日 心质培养 用同理心和孩子沟通,效果出乎你的意料已关闭评论 阅读 1,424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 /侯小敏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同感的关键时刻是在孩子犯错误和受委屈的时候。这并不是说当孩子有成就的时候不需要同感,而是那个时候一般说来父母都会做得比较好,而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就不同了,随之而来的往往是父母的高声呵斥。其实,这是孩子心理最脆弱的时候,父母的批评责备会在他们最需要支持的时候给予他们更大的打击。俗话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父母必须学会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孩子的优点与缺点、成就与错误、好事与坏事。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体贴与鼓励的话语就像寒夜里的篝火,温暖着孩子们的心灵。同理心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倾吐的机会,让他的情绪得到释放,不至于积存在心底演变成心理疾病。获得了父母的理解,他们才能放下心理包袱,更好地正视自己的错误,吸取教训,获得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父母越有能力去清晰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越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遗憾的是有些父母习惯于从主观看孩子的行为,往往以自身的经验和感受来做判断,习惯以自身预设或假设的既定标准来要求孩子,很少接纳孩子的立场和看法,这样与孩子的沟通必然受阻,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反过来,如果成人能够按照孩子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一个网友在网上写道:有一次,孩子回家高兴得要命,说张老师给她一个小东西。问了一下,原来课间时,孩子在和同学追打时发生了矛盾,你推我一下,我宣布不和你玩之类的小事。女儿去讲给张老师听,张老师听完后,摸了摸孩子的头,从自己身上掏出一个小钥匙扣,说:“送给你。”孩子高高兴兴地走了。我问孩子:“为什么张老师没说你们两个人的事,你就走了?”孩子说:“没什么,小事,张老师喜欢我,还给我礼物。”孩子们之间发生一些小矛盾是常有的事,本来没有什么是非对错的问题,如果大人们刻意地去处理,反倒强化了矛盾。张老师按照孩子的方式解决孩子的问题,不去分析谁对了,谁错了,而是送给孩子一个小礼物转移了她的注意力。孩子感觉老师喜欢自己,很开心,就不会把小小的不愉快放在心上。老师能够这样处理,说明她了解孩子的心。
       我们许多父母都有一个特点,孩子在外边打架了,不管是吃亏了还是占便宜了,也不管谁对谁错,不分青红皂白,先打自己孩子一顿。这是典型没有同理心的做法,最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理,影响心理健康。还有的家长一听说孩子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或顶撞老师,不容分说给孩子一顿训斥,也不给孩子讲明道理。这既不能使孩子从中受到教育,也不能缓解师生间的矛盾,还增加了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下边是一位参加我的亲子沟通培训的妈妈在培训课上与大家分享的一个故事:儿子因为上课玩帽子,被老师批评了。后来儿子又玩了起来,老师急了,把帽子扔到了楼下,让儿子去捡,捡上来了以后老师又给扔下去了,再让捡……孩子放学的时候还在哭。当我去接孩子的时候,同学都抢着告诉我事情原由。我看到孩子的样子,心里非常难受,对儿子说:“我知道你心里很难过,你先和同学去外边玩吧,我来和老师谈谈。”我没有去老师办公室找她,而是在教室等了一会儿。老师来了,看见我就像没看见似的,我就主动过去和她打招呼,我说:“我想和你说几句话。”老师说:“我还有事情。”但她和学生说完她的事,就头也没回地走了。这时候,我心里也很不舒服,但是我还是忍住了,我想解决问题。我先安排好儿子和其他同学一起回家,然后我继续在校门口处等老师出来,反正她得回家。看见老师推着自行车出来了,我就走过去,说:“你知道我为什么没有去你的办公室找你吗?”她楞了一下,我继续说:“因为不想惊动其他老师,不想给你造成任何不好的影响。”她嘴还硬:“你去也没关系!”面子已经是软下来了。我说:“我知道你教几十个孩子不容易,我们一个孩子还老被他气的不得了呢,何况你教那么多学生了,其实,我很理解当老师不容易。”这个时候老师的态度完全改变了。说:“今天我太生气了,他上课一直在那里玩,说也不听,我气急了,就罚他去楼下捡。放学的时候,看见你,我以为你是找我来说理的,我就不想理你。”我说:“我猜想可能是你被气急了才这样的,果然是这样。”“老师你别生气了,孩子小、贪玩,不过他很在乎你的态度,只要你对他好一点,他就特别高兴。前几天还告诉我说你表扬他呢,说的时候特别兴奋。”后来我们比较平和地谈了一些孩子的其他情况就走了。第二天孩子放学告诉我说:“老师今天摸了我三次头。”说的时候头歪着,很幸福的样子。我知道老师是在弥补她的过失。其实老师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会发脾气。我用理解的心情和她沟通,事情就往好的方向发展了。这位妈妈成功地针对老师的心理,在极难沟通的情况下,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她采用的就是同感法。首先表示对老师生气的理解,而且替对方考虑影响,所以立刻赢得了对方的心。然后不再谈论孩子当天的问题,只是谈一些其他的事情,结果却按照希望的方向发展了。无论交流还是沟通,都是双向的行为,接受对方才能使对方接受你。在成人之间,同感法也能取得这样好的效果,何况是对天真烂漫、渴望获得父母理解的孩子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