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傅小兰: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2018年01月29日 健心新闻 傅小兰: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已关闭评论 阅读 939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十九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 傅小兰

2017-10-28 22:58 来源: 人民论坛网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工作者,特别是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工作方向。

   “美好生活需要”由物质需要与心理需要共同构成。心理学工作者对心理健康、幸福感、社会心态、社会价值观、社会安全感等开展了大量研究,发现了不同时间、地域,人民心理感受的特点和变化规律。这可以使我们真正从人民的心理需要出发,指导和改善个体、群体、社会的行为,有效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可以通过对人民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认识,服务于公共事务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亟待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同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对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提出具体要求。

     当前,提升人民心理健康水平面临诸多挑战。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心理健康基础和应用研究的研发投入不足;专业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短缺,供需缺口巨大且结构失衡;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管理体系和行业立法尚未健全。

    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全面促进人民心理健康,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科学知识传播;增加心理健康服务有效供给,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心理健康基础研究的科研投入,支持新技术研发和心理健康产业发展,支持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健康技术的本土化发展。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并适时推进立法。在心理健康基础性研究方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既包括内在的个体因素,也包括外在的环境因素。当前,我国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包括:

     第一,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22部委在《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关注和及时疏导,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包括各部门各行业、城乡社区基层、社会心理机构,以及医疗机构的心理健康服务。同时,还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科普、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专业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管理等共同发力。

    第二,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加强心理建设。最重要的是在重大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各类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心理需要,逐步规范决策中的心理影响评估,注重疏导不公平感,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心理影响评估的过程,也是向人民传导和沟通政策信息、提升公共政策满意度的过程。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精细化的社会治理,有助于减少社会心理矛盾的发生、对多发易发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干预、营造友好互信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中国心理学大有可为,心理学工作者要凝心聚力投身这一伟大事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不断提供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服务国家、造福人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