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构共建的思考

2018年11月27日 心理教育 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构共建的思考已关闭评论 阅读 993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石门县第一中学校长    侯宏泉
     摘要:德育工作是学校最重要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就必须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特殊作用,提高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然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与现代教育的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误区,如何将德育与心育同构共建,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
 
     当前,在我国的学校、尤其是正规化程度较低、师资薄弱的学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着不够科学、效率较低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心理缺乏科学的把握,基本上都是教育者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甚至是成见,想当然地实施教育,导致学校德育工作长期陷于经验主义的泥潭。德育如果要具有针对性,就必须准确把握德育对象的心理,而缺乏针对性的德育无疑是失败的。学校的心育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调查、测量、评估(诊断)学生的心理特征,这就为实施德育提供了具体的、科学的依据,为德育的成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所以,如何将德育与心育同构共建,对于德育工作提高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重形式,轻实效。纵观各学校的德育工作,可以看到普遍存在的只重形式、不讲实效的现状。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各学校都很注重德育组织管理机构的建立健全和有关资料的完善,有德育处,有团委或团支部,有少先队和学生会,各组织都有工作计划、总结,但在工作中往往脱离实际,收效甚微。例如,有的学校开学第一周就要求新生学习背诵《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背不出要受到处罚。这样难免会引起学生对教师对学校的反感以及对这种教育方法的抵触,导致德育工作与德育理念背道而驰。
    2.重政治思想教育,轻心理健康辅导。学校德育工作往往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德育工作就是政治思想工作。因此,我们经常看到在校会上、级会上、班会上,发言者情绪激昂、滔滔不绝地作有关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报告,有的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根本不顾及学生肌肉纤维少、水分多、不能坐太久的生理特点和注意力不能集中太长时间的心理特点。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既苦了学生,又收效甚微。这种专制的说教是我国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道理固然要讲学生固然要教育,但我们要的并不是不顾学生心理感受的一厢情愿的说教,而是既能够符合教育要求又能够切合学生实际的,能够使师生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有效的教育。比如在学生早恋的问题上,有不少教师的认识是错误的,处理相关的问题也是欠妥的。他们往往把学生早恋看成是道德品质问题,并采用压制的方法来处理,或把家长叫到学校训斥学生,或叫学生写检讨、写保证在班里宣读。学生早恋到底是不是道德品质问题该不该用压和堵的手段去处理,这需要从学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发展的角度去思考。
    3.重反面教育,轻正面教育。莘莘学子,性格各异,个性不同,其学习成绩及思想表现也各有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性本善”,都具有人性美的可爱。可是教师总爱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在所谓的差生教育上,重反面教育,轻正面教育,对差生批评多,表扬少;讥讽多,鼓励少;怨恨多,关爱少。学生一旦有违规违纪行为,就会被叫到政教处,受到一批二训三处分,政教处成了“审讯处”。所谓的差生、问题学生在学校遭冷眼,受歧视,常被当作反面典型,在大小会上受到领导、教师的点名批评。由于问题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就会产生反抗和报复的心理。旧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接踵而来,问题学生就成了双重问题或多重问题的学生。如果对问题学生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耳熟能详的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是对学生正面教育的范例,教师在教育问题学生时,应该能从中受到启发。
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
    1.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业务培训,提高心理辅导水平。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每个教师都应该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担当起教育人培养人的责任,参与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学校工作中是相辅相成的,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使学生心理获得健康发展,促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师应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会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只有这样,才能把文化教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并不乐观,主要问题是大部分教师不懂或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表现是,在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灌”的方法,在德育工作中主要采用“压”的手段,使学生产生厌学厌校的不良心理。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水平。同时,教师要学会自身心理的自我调节和保健,确保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健康良好的心态。本身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一个终日忧郁狂躁、行为怪异、喜怒无常、人际关系紧张、工作作风懒散的人,是绝对难以胜任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角色的,就像文盲不能当教师一样。因此,教师要做好心理教育工作,就必须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提高洞悉学生内心世界的能力,提高与学生密切沟通的能力,提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2.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成立学校心理辅导小组,我们学校把这一举措叫学生成长导师制,以校长为组长,以中层领导和班主任为骨干,所有科任教师都义无返顾地积极参与,形成多方参与的心理教育网络,让全校每一位领导、教师都共同关心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其次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和实验组,有关教师要不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验方法,并把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心理辅导的实践中去,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把实验引向深入。开展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根据某些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于学生之中的特点,可以以班为单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系统传授心理知识和心理调整方法,并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据学生之间心理的差异性、隐密性、保密性等特点,采用更具有明显针对性的个别辅导的方式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可以根据心理问题的类型,把同一种心理问题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分小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通过授课、师生交谈、讨论、交流等方法,把问题逐个解决。分小组辅导可消除学生自卑心理,使他们感到有这种心理问题的不单是自己,并可收到相互激励的效果。发挥环境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潜在作用。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具有潜在的影响。健康的校园文化可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活泼上进的学校氛围,可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观愉悦的心境。因此,学校要重视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级气氛,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班级气氛,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3.调动家庭、社会的积极因素,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但是与家庭、社会又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全力以赴做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家庭、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巨大影响。如果忽视了家庭社会的因素,学校的心理教育成果将有可能被家庭社会的消极影响所抵消。首先要引导家长协同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对家长进行有关培训,使家长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用于对孩子的教育指导之中,避免无视孩子心理需要而用简单粗暴、愚昧落后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其次是学校要发挥德育基地和社会组织的作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用积极、辩证的眼光看待社会,让学生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遵守社会规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4.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进德育工作,了解学生心理需要,规范学生思想行为。德育工作是雕刻学生心灵的细致工作。要做好工作,不但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且要知道学生想什么,才能确定自己怎么做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只考虑自己对学生的要求,而不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自然就做不好工作,雕不出好的作品。学生的合理需要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和生理需要。做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必须考虑到学生有受人尊重的心理需要。所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保护学生自尊心不受伤害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顺利开展工作,有效地转变学生的思想。了解学生行为动机,矫正学生的行为偏差。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善于矫正学生行为偏差,按道德规范教育学生,按培养人才的要求约束学生。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对恶性的动机加以遏制,以防学生的行为偏差向恶性事件方向发展;对良性的动机加以引导,使学生的良性动机起到推动良性行为的作用。了解学生情感产生的根源,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心理反应,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事物则产生积极情感,用消极心态看待事物则产生消极情感。年高考的材料作文讲的是两上小姑娘对玫瑰园的不同评价,一个说玫瑰园是个好地方,因为剌上有花,另一个却说玫瑰园是个坏地方,因为花下有剌。同样的玫瑰园,作用于这两个人的感观,就产生了“喜欢”与“厌恶”两种不同的情感。因为一个人的观察焦点在于花,而另一个人的观察焦点在于剌。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要从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上去观察看待事物,要有辩证科学的方法去分析了解事物,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事物。当了解到学生产生这种不良情感的动机之后,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把目光放在事物的主流上,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逐渐把消极的情感转化为积极的情感。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构共建。
1.内容上的融合。
    中学德育内容主要是围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个中心任务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帮助中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它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着重行为训练、能力培养,是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而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及教育方式的综合。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因为任何一种思想道德品质都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分构成,没有心理成分的充分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产生;思想道德教育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思想道德标志着个性的意识倾向,是心理基本动力系统的核心,它对人的心理活动起着定向、调节作用,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为中学生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武器和正确的人生目标,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可以降低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比率,这为避免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德育内容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或一部分中的某一方面,都不能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德育。
2.目标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方向性,道德教育具有规范性,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细致性,可以确定人的行为规范;从功能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应促进整个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其中包括德育目标的实现。
    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各种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尽快缓解心理压力和消除心理危机,使其心理和行为能正常适应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并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标准,更重要的是使正常的中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其内心世界更加丰富,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各种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正确体现。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针对少数“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而且要针对大多数发展正常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学生中学生活及生命历程来说,其教育过程不应该是阶段性的,而应该是整个中学教育的一部分,并伴随中学整个阶段,乃至延伸至“生命全程”。
    中学德育已经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新的发展目标,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要提高学生的心理、艺术等人文方面的素质;不仅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而且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文精神。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有必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来促使其心理素质的提高;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同样有必要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来保证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3.方法上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的是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指导协助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只有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才能通过榜样、规范、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从方式、方法上看,思想道德教育的说服教育、实践锻炼也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我们既不能把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混为一谈,也不能把两者完全割裂开来。因为在某些心理问题的背后有复杂的思想因素的影响,而看似思想道德问题却可能是心理障碍所致,比如一个人的心理问题会影响他对人对事的行为方式;反过来,思想上的偏颇和错误也会使心理问题复杂化、严重化。因此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互通,取长补短,相互结合,可以达到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作用,提高教育效果。
4.过程上的融合。
    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就是培养人们知、情、意、行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培养过程,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其固有的心理机制,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遵循这些心理规律。健康人格往往是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人完善的个性结构和优良的性格特征,是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组成要素,而良好的思想品德又是健康心理的内在动因,两者互辅互进。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会自发地形成,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和突破,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悦纳自我、发展自我,减少自我评价失当、过分自卑及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的出现。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既要帮助中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又要帮助中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心理健康与心灵高尚都是合格人才所需的、健全人格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离开任何一方面,培养健全人格都将是一句空话。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2l世纪的通行证,也是中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和成才立业的坚实基础。实践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并行不悖,离开了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难以深入到心理层面,不可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此,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感以及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才能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