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2019中国抑郁症领域白皮书

2019年12月18日 心理保健 2019中国抑郁症领域白皮书已关闭评论 阅读 2,014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王玲转载、编辑,想学习更多科学实用的知识,请扫一扫“健心学堂”的二维码,免费关注健心学堂,  推广还可能获奖哦)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披露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18%。根据估算,目前为止中国泛抑郁人数逾9500万。

 

截至201912月:

新浪微博「抑郁」相关话题累计阅读4.5亿;

百度「抑郁」相关贴吧累计发帖2700万;知乎「抑郁」相关问题关注量82万。

从百度搜索指数来看,以抑郁症为核心关键词的搜索内容主要为抑郁症的表现症状抑郁症测试题

 

 

这些数据的背后 ,反映出的不仅是国民对抑郁症关注度的提高,也存在患者疾病教育不充分,病耻感强,精神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匮乏、地域分布不均等问题。



为了更科学的向大家展现抑郁症的全貌,呈现抑郁症领域的发展变化,抑郁研究所历时2个月,参考57份期刊文献及其它相关报告,完成了这份《2019中国抑郁症领域白皮书》。

 

1.抑郁症的现状

 

抑郁症及其临床表现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的一种典型状况,符合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有显著情感、认知和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并在发作期间症状缓解。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核心症状及其他相关症状,核心症状主要为心境低落、兴趣丧失以及精力缺乏。抑郁障碍患者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常常伴有其他认知、生理以及行为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反应迟钝、行为活动减少及疲乏感。

 

 

全球预计超过3亿人患抑郁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7年发布的《抑郁症及其他常见精神障碍》(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报告,目前世界范围内预计有超过3亿人饱受抑郁症的困扰,全球平均发病率在4.4%左右。从地域、年龄、性别等维度看,报告还有以下发现:

 

1.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女性平均发病率为5.1%,高于男性的3.6%

2. 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55-74岁的男性抑郁症患病率超过5.5%55-74岁的女性抑郁症患病率超过7.5%60-64岁女性为高危人群,发病率接近8%

3. 低收入国家/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国家/地区。

 

2.关于抑郁症患者



中国有超过9500万抑郁症患者

2019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等在《柳叶刀 · 精神病学》发表研究文章,对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患病率数据进行了报告。

 

 

在中国,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6.9%12个月患病率为3.6%。根据这个数据估算,到目前为止,中国有超过9500万的抑郁症患者。此外,报告中还从多个维度对患者群体进行了调查分析。

 

中国女性抑郁症患者占65%

 

女性患者占据了总患者数的六成以上,除此之外,女性患者在通过身边亲友、病友社群、各种社交渠道上分享和主动寻求治疗的意愿也比男性患者高。

 

67%的抑郁症患者超过35 

 

 

35岁以上患者占据了总患者比例的67%,但低龄患者通过搜索引擎等渠道对抑郁症的了解意愿正在高速增加,存在患者低龄化的趋势和隐患。

 

陕甘闽地区重度抑郁患者占比最高

WHO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中,有近一半生活在东南亚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包括印度和中国。 

 

 

 

从患者人群的地域分布看,不同地区的患者人数存在明显差异。

一项针对中国成年人抑郁症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除内蒙、新疆等地无数据外,陕西、甘肃、福建等地区的重度抑郁患者占比最高,江苏、上海等地重度抑郁患者占比相对较少。此外,该研究数据还显示,四川地区患有抑郁症的人群占比较高,而山东、江苏和黑龙江等地患有抑郁症状的人群占比相对较低。

 

 

 

中国学生群体的抑郁发病率在23.8%

一项囊括了39项研究、从1997-2015年、包括32,694 的关于中国大学生群体研究表明,中国学生群体的抑郁发病率在23.8%

2019724日,中国青年报在微博上发起针对大学生抑郁症的调查在超过30万的投票中超过两成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严重的抑郁倾向。世界卫生组织也曾提出1/4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

抑郁风险和受教育程度呈反比,美国一项从2005-2014的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最低的人群患临床抑郁症的比例最高,同时他们获得治疗的机会最少。

 

患者被确诊时的感受

根据抑郁研究所用户调研问卷反馈,超过90%的患者在被确诊时的感受集中在「释然淡定」,「难以接受」和「积极面对」三类。

 

 

抑郁症单次病程持续时长6-15个月

抑郁发作的平均病程为16周,治疗后痊愈平均需要时间20周,如果没有得到系统性的有效治疗,单次病程一般会持续6-15个月。

 

抑郁症治疗的平均月花销

根据抑郁研究所用户调研问卷反馈,过半患者平均月花销在500元以下。

 

中低收入国家人均精神卫生支出不足2美元

高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在国民人均精神卫生支出上差距显著,分别为59美元和低于2美元,中低收入国家在精神健康领域的人均经济分配严重不足,导致大部分患者无法接触到合适的治疗资源,在治愈率和复发率上存在陷入恶性循环的风险。

 

研究已经证明,贫穷是抑郁症等一大诱因,贫困使人抑郁,抑郁也使人贫困,二者交互作用,导致精神障碍与孤立。接受社会救济的人群中,抑郁症比例是总人口患病率的三倍。

 

3.抑郁症的难治性与致死率

 

 

过半患者在疾病发生后2年内复发

根据《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重度抑郁障碍误诊率高达65.9%,总体复发率高达50%85%,其中50%的患者在疾病发生后2年内复发。

精神疾病导致自杀人数占总自杀数1/3

一项大于10年的前瞻随访研究显示,抑郁障碍的自杀率约为4.0%10.6%。一项Meta分析资料分析也显示,抑郁障碍的终生自杀风险为6%。我国的自杀率22.2/10万,女性自杀多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

超过46%的自杀身亡者都患有精神疾病

超过46%的自杀身亡者死时都患有精神疾病,最常见的则是抑郁症未经治疗的精神疾病是绝大多数自杀的原因。

 

 

4.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抑郁症目前主要以抗抑郁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或是物理治疗。由于近年抗抑郁药的发展,不同药物间有相互作用问题,规范化的治疗流程尤为重要。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易于被患者接受,疗程比心理治疗短,不会引起电抽搐治疗造成的恐惧不安。

抗抑郁药能有效解除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有效率约为60%80%。常见的抗抑郁药物有氟西汀、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等。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于轻度抑郁症患者可单独使用,尤其适用于不愿意或者不能采用药物治疗或电抽搐治疗的患者。

 

常见治疗方法有:

认知行为治疗(CBT),人际心理治疗(IPT),辩证行为疗法(DBT),正念疗法,精神动力学治疗,人本主义治疗,其他治疗:运动、阅读、艺术治疗(包括绘画、戏剧、音乐等)

 

物理治疗

抑郁障碍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但大约20%的患者在长期追访中显示疗效不佳。物理治疗因其自身的特点,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受到欢迎。

ECT(电抽搐疗法)

传统ECT以一定量电流通过患者头部,导致全身抽搐,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尤其适用于有拒食、自杀等紧急情况。

 

MECT(无抽搐电休克疗法)目前流行电休克疗法实际为改良后的电抽搐治疗,又称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TMS(经颅磁疗法)无痛、无创的绿色治疗方法,通过低强度微量电流刺激大脑,改变患者大脑异常的脑电波,促使大脑分泌一系列与焦虑、抑郁、失眠等疾病存在密切联系的神经递质和激素来治疗。 

 

其他治疗

人工智能(AI)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一项入选全球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的医疗健康技术表明能够有效识别抑郁症症状的严重程度。这项研究结合了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表情和语言诊断一个人是否患了抑郁症。在经过临床验证的病人健康问卷水平上,它的平均误差仅有3.67分(相对误差为15.3%)。

目前国内医院引入治疗方案,特别是AI类治疗方案,需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批,国内的AI精神健康类暂时没有产品获得正式许可证,现阶段属于临床科研合作,如北医六院与望里科技的合作项目。 

 

5.精神医学服务市场分析

 

非公立精神医院近五年成立数激增

 

2019628日,《中国医院院长》在企查查上以精神医院为关键词进行企业检索,检索结果显示,共1546家企业注册在精神医院卫生和社会工作相关行业分类下。

当进一步从成立时间来梳理这1546家非公立精神医院时,可以看到,2001年前,这类医院的年成立数量全部在个位数以下。

2002年,成立数量首次突破个位数,成立注册了13; 2015年,年注册量首次突破100家,当年注册量为133;此后,开始逐年递增,其中尤以2018年为最多,年新增注册数量达到393家。截至2019628日统计,年内注册成立数为201

除医院外,国内也存在一些致力于抑郁症防治及知识普及的公益组织,如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郁金香志愿者阳光会,渡过平台等。

 

 

中低收入国家精神科医生严重不足

平均而言,全世界每10万人拥有不到1位精神卫生工作者。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比例远远低于每10万人1位;而在高收入国家,每2000人就拥有1位精神科医生。

 

中国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扩大精神卫生领域投入

2014年,中国约有2.3万名精神科医生——10万人中有1.7名,而俄罗斯和美国每10万人中分别有1112名精神科医生。

 

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增速远不及患者增速

目前中国平均每百万人口仅有20人能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这个数字还包括了不能做医学诊断,也没有处方权的心理咨询师,相比较,美国平均每百万人口有1000人能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是中国的50倍。

 

根据最新公开的数据,我国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数量1650家,精神科医生今年刚刚增加到4万名,但国内仍然存在80%的综合医院没有精神科,同时抑郁症患者门诊量却每年至少增长20% 

 

6.抑郁症相关政策

 

20135,《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把预防确立为精神卫生工作的主要方针。其中明确规定:政府、单位、家庭等都有开展维护和增进公民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精神障碍、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活动的义务和责任。

2016年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在2030年,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同期国际上已经把人人享有精神健康纳入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国内部分医院新政策

湘雅二院:对精神科的特殊政策支持

对精神科给予特殊政策支持——没有创收比,药占比,医生收入不直接与科室收入挂钩,而是和周转率,服务量有关,工资待遇处于中间档位。下一步计划将精神科医生的收入绩效与疾病难度系数相关联——真正帮助医院实现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分级诊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设精神人文关怀的“阳光医院”

针对华西各科室住院病人进行筛查测评(不强迫,主动),研究编制了华西心情指数,并实现针对不同程度患者实现分级管理。目前阳光医院已完全融入华西医院HIS评估体系,并继疼痛第五大生命指数后,成为华西患者第六大生命体征。

 

7.发展趋势

 

精神心理科的联络会诊与转诊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表示:理想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应该是综合医院中设有精神心理科,并能与其他科室进行联络会诊,可针对有焦虑,抑郁,或躯体疾病伴随抑郁焦虑等问题的患者进行治疗,更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上转到精神专科医院。

 

理想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回归大医学概念

社区、基层配备受过一定训练,能够识别常见心理问题的医生,各三级医院医生则需要有一定的精神卫生知识,可初步帮助解决患者的焦虑,抑郁,失眠等问题;专科医院主要注重顽固,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真正大型的精神专科医院将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回归到大医学概念,例如在综合医院设立精神科,进入社区或二级康复医院。

 

建立完备的精神健康社区管理体系

在未来的综合性治疗方案中,应当建立完备的精神健康社区管理体系,比如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个案管理系统,在社区中,每一个有精神问题的患者都可以得到个性化的管理和支持方案,根据每一个患者和家属的需求制定治疗、护理、康复计划,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不断调整。

 

参考文献

《中国精神疾病防治指南(实用版)》20105月第1

《抑郁症(第二版)》20137月第2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20165月第1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20156月第1

《中国医院院长》2019年第13

《中国重度抑郁症(MDD)患者的地理分布简图》

2017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抑郁症及其他常见精神障碍》WHO2015年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2013-2020 年精神卫生行动计划》 

2017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Mental Health Atlas2014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2019

WHO CHINA OFFICE FACT SHEET Depression March2017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A Meta-Analysis2016

Rates of Detection of Mood and Anxiety Disorders in Primary Care: A Descrip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2011

Mental Health System in China: History, Recent Service Reform and Future Challenges2011

Integrate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n China: Challenges an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2017

以上图表改编自islide智能图表

(文章来源:抑郁研究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