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一成抑郁,初中生三成抑郁,高中生四成抑郁!好好的孩子,怎么就抑郁了?
(中国全民健心网编辑:欧韶艳)
来源:常青藤爸爸 ID:ivydad_ivydad
两会结束了,有一个代表的提案让人念念不忘:加强青少年抑郁症筛查。
就是要对青少年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抑郁的苗头。
虽然实践起来困难重重,但看到这样的提案,常爸真心觉得很赞。因为在今天,悄悄得抑郁症的孩子,太多了。
3月份刚刚出来的2019-2020国民心理健康报告,里面有一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
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约1成,其中重度抑郁率检出率约1.9%-3.3%;
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3成,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约7.6%-8.6%;
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4成,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约10.9%-12.5%。
什么概念?初中生里平均10个有3个孩子被检出有抑郁倾向,也就是平均到一个40人的班级,就有12个孩子或多或少被抑郁所困扰,而这12人里更有3个孩子是重度抑郁!
之前发文 海淀六小强资深教师:“我带的每一届学生,几乎都有出现心理问题、患上抑郁症的。” 里,老师就谈到:
“我带的每一届学生,几乎都有出现心理问题、患上抑郁症的。”
留言中也有很多人分享了身边孩子抑郁症的故事。
抑郁症,这个之前很多人都没听过的疾病,如今离我们每个人越来越近了。
但是关于青少年抑郁症,父母似乎总是后知后觉,以至于知乎上有人提问:
“为什么孩子会离奇地抑郁?”
“离奇”两个字,生动地表达了很多父母发现孩子抑郁后的感受——莫名其妙:
“不缺衣少穿,好吃好喝伺候着,怎么还不开心?”
是啊,孩子是从什么时候不开心的呢?
找了几个让人感慨的故事,感慨是因为类似的场景,类似的故事实在太常见了,却又太容易被人忽略。
也许恰恰是因为这样,孩子的抑郁才成了父母心中“离奇”的存在。
01那碗“为我好”的汤,真恶心
@boring——
我的妈妈很喜欢喝汤,她觉得汤里都是营养,每一次煲汤都会叫我喝,每一次我看着上面全浮着油渣的汤,我就想吐。
第一次她喊我喝,我忍着恶心把它喝下去了,然后头晕反胃了一个下午。
第二次她喊我喝,我向她表明我不喜欢喝汤并且我会有不良反应,她说再试一次,这次的油不多,我又喝了,恶心了一天。
第三次她喊我喝,我直接拒绝,她开始恼羞成怒骂我不懂得享受,我觉得是我辜负了她的好意,我又喝了下去,又恶心了一天。
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我都没有再反驳过她,每一次我都乖乖把汤喝下去了,因为我知道,反抗是没有用的,她的脸上出现了满意的笑容。
我不明白你们大人口中的为我们好,到底会不会考虑我们的感受,我只明白,大人的欲望永远填不满。
打着“为你好”的旗帜,却干着让孩子痛苦的事情,这样的“为你好”其实都是为了满足父母自己的控制欲,是典型的“为己好”。
任何一个与孩子相关的选择和决定,都要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别让你的爱,成了孩子日思夜想要逃离的牢笼。
02给了我无数选择,却没一个能选
@小心脏00——
她妈妈:你快一点啊,不要耽误下午的舞蹈课啊
小女孩:好的
她妈妈:中午想吃什么,爸爸说要请你吃大餐
小女孩(开心):必胜客!
她妈妈:不行,时代广场里面没有必胜客
小女孩:那……肯德基?
她妈妈:不行,上次你姥姥去吃肯德基就说好难吃,都扔掉了
小女孩不开心,沉默
她妈妈:你可以吃烤鱼烤肉,吃炒菜
小女孩继续不开心,沉默
她妈妈:那你说想吃什么呢,你想吃什么你爸爸都会答应你的
小女孩有点犹豫:肯德基……
她妈妈:那怎么能行呢,肯德基是垃圾食品,我怎么可以让你吃,你爸爸也不会让你吃的
小女孩有点难过,撇嘴巴
她妈妈:那好吧,我们去吃炒菜
小女孩:不想吃……
她妈妈:不想吃吃什么,你到底要吃什么你说呀,你这孩子怎么就不讨人喜欢,想吃什么就直接说出来,你不说我们怎么知道?
一次次许诺,一次次失信,甚至还要反戈一击,把所有过错都推在孩子身上。父母理直气壮地失信于孩子,结果就是孩子不再信任父母,也与父母渐行渐远。
当我们在许下承诺时,就应该事先掂量一下自己是否能够兑现。不能实现的,就别说出来。能实现的,就一定要坚守承诺,珍视孩子的那份信任。
03天安门真的是红墙金瓦
@知乎匿名网友——
有一次美术老师组织大家在户外办个活动,所有小朋友在一条长长的画布上画自己的画,而我被荣幸地安排画天安门——因为所有同龄的孩子中只有我一个人会画天安门。
本来很骄傲、很开心的一件事,结果在我妈的插手下又成为一个终身阴影。
在我勾勒完天安门复杂的线条结构后,正准备给红墙金瓦上色时,我妈却坚定地认为:“天安门的瓦是红色的,墙是黄皮的!”
六岁的我也很坚定地反驳了她:“天安门是红墙金瓦的!”并且还举出了每天7点准时播放的《新闻联播》为例,里面不止一次播出过天安门的画面,“难道你没看到吗??”
(天安门真的是红墙金瓦)
但是我妈却一边自顾自地说:“瓦都是红色的哪有黄色的?!”一边非常粗暴(在当时的我看来简直是残暴)地用打骂的方式阻止我给天安门正确地上色,并强迫我按照她的意愿把天安门的红墙涂成黄色,我边涂边凄厉地哭着,她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后来我爸来了,他呵斥了我妈一句,才终止了这“暴行”,但我引以为傲的天安门的红墙金瓦已经被“玷污”了,我再也骄傲、开心不起来……
在我的童年类似事件不记得重复上演过多少次,我反抗过、辩解过,到最后都只能屈服于父母长辈生养了你的权威之下,只能屈服于未成年人身不由己的深刻无力感。
“指鹿为马”的不仅是赵高,还可能是父母。强势压迫,只能带给孩子深深的无力感,他都爱不了自己又怎么能爱父母。
当我们与孩子产生分歧时,不妨放下姿态,多询问、多求教,千万别让自己的短视和无知,成为阻断孩子飞翔的天花板。
我们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指责和批判,而在于反省自己。
从这些故事中,大家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呢?
当然,我并不是说,父母的这些行为就一定会导致孩子抑郁。而只是想提醒父母们,当我们控制欲爆棚,不顾及孩子感受时,即便是出于爱,孩子也不会快乐。
家庭的功能是什么?就是保护和照顾家庭成员的职能。研究发现,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功能健全的家庭里,所有心理需求能都够得到满足,发生抑郁的几率会大幅度降低。
一般来说,孩子对家庭的心理需求来自四个方向,这些也可以说是家庭功能的四个方面。
① 相互平等:指父母和孩子对彼此的付出是平等的。在父母有困难的时候,给孩子参与帮助的机会;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父母也积极地给予回应。
② 交流与连结:指家里没有冷暴力,所有家庭成员都愿意表达真情实感,能安全地表达情绪,在一起聊天。
③ 和谐大于冲突:指虽然有冲突,但整体上家庭主旋律是和睦的、开心的,家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调侃。
④ 积极的情绪氛围:指家庭的情绪氛围是温暖的,充满爱的。每个家庭成员都发自内心想回家。
总结来说,这四个方面其实就在讲一个字“爱”,爱彼此并能让彼此感觉到爱。当孩子出现抑郁的情况,一定要先从自己、从家庭功能上寻找原因,看看这个家还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地方吗?
当然,并不是所有孩子抑郁都是因为家庭或父母,很可能和他自身看待事物的视角有关系,或者和他在校园里的遭遇有关系。但一个在肯定中长大、与周围连结是安全的孩子,才能放心地向他人抒发负面情感,进而降低抑郁的风险。
有一部讲述女高中生纯子抑郁的纪录片叫《灯火之下》,我很喜欢这个名字。它仿佛在提醒万千父母,在我们自以为投给孩子的都是光明时,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份光明,让他们身下产生了阴影。
片中,在提及“父母可以做什么”时,纯子说:
“静静地守着,你在就好了。”
这个“你在”,不仅仅是简单的陪伴,还包括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
家庭的亲密关系,是帮助孩子走出抑郁、重寻快乐的良药,因为它能带给孩子归属感和安全感,不会让孩子觉得活着是负担。
很多时候,孩子真的不需要父母为他做很多,只要在他彷徨无助的时候,轻声说:别怕,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