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自杀危机干预6字要诀:1问2应3转介的技巧

1问:主动关怀、积极倾听 自杀行为是从「想法」到「行动」的渐进过程。在自杀行为出现之前,个案会透露某一形式的线索或警讯,可能以口语或行为的方式表现,也可由其所处状态判断。因此,当发现有自杀风险时,请认真严肃地看待警讯,评估情绪困扰程度,用心倾听所遭遇的困境,一旦确认个案具有自杀意图,立即深入了解自杀危险度高低。要询问一个人的自杀意念并不容易,循序渐进的讨论主题是有帮助的,...

比“我爱你”更管用!亲子沟通的三大密码

亲子沟通是每一个家庭都面临的一大教育议题。孩子对父母的需求基本可以总结为两点:听得用心、说得有效。要达成这两点,父母需要付出爱心,更需要付出智慧。智慧亲子沟通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怎样的?一起来看—— 成长之路上孩子面对的课题会越来越多,难免产生心理困扰,如果亲子之间沟通不畅,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使亲子关系日渐疏远。 父母想为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筑起第一道屏障,但又苦于难以...

100条适合贴在班级里的积极心理标语

 一、学习成长篇 1.每天进步1%,一年强大37倍 2.错的每一道题都是为了遇见对的人生 3.笔尖划过的痕迹,都是成长的年轮 4.知识像氧气,越吸收越有活力 5.最暗的夜才能看见最亮的星 二、心态调节篇 6. 乌云只是天空的临时访客 7. 给压力装个减压阀,随时释放 8. 情绪天气预报:今天多云转晴 9. 心里下小雨时,记得给自己撑伞 10. 每个情绪气泡都值得被温柔戳破 ...

彭凯平:给教师的积极心理指南

今天,教师的心理压力很大,如何塑造积极心理是一个长期的命题。希望这份给教师的积极心理指南,能帮助教师活出更美好的人生。 一、人类的积极心理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夫·皮特森曾做过一个研究,在全世界38个工业化国家包括中国,询问老百姓一个简单的问题:在你心中,什么是美好生活的需要(What's good life in your mind)? 他发现不同国家的人回答各不相同,且具有民族特色。比如...

经典语录三则

1、千万不要跟别人争吵,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会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上看待问题,只会按照自己的经验去处理事情。 如果你非要跟对方争执,非要把对方解释个明白,非要体现出自己的专业和正确性的话,那么会把自己搞得更累,活得更苦。 2、你发现没有?自然界当中的好东西都是缓慢的,太阳是一点一点升起的,花是一朵一朵开的,粮食是慢慢成熟的,宝贵的东西都是细水长流。但那些骤然的...

经典语录三则

1、水不动是死水,人不动是废人,钱不动是废纸。人生要有六动,关系靠走动,团队靠活动,友情靠互动,资金靠流动,生命靠运动,成功靠行动。 人必须要懂,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年龄无关,只要开始。人生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拼出来的精彩。 2、把钱和骨头,都放在狗面前,狗只会选择骨头,因为狗不知道钱能买更多的骨头。 把书和手机,都放在穷人面前,穷人会选择手机,因为穷人只知道手...

2025,跟对人、走对路、做对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 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跟对人,就能走对路, 走对路,才能做对事!     普通人的圈子,只会讨论如何省钱; 生意人的圈子,却会研究怎样盈利; 事业人的圈子,一起商量怎样赚钱; 智慧人的圈子,一起交流为人之道。 跟谁在一起,就进入什么圈子, 就会有什么样的前程和格局。     俗话说: 跟着苍蝇,飞到臭水沟; 跟着...

2025,走好自己的路!

  2025,走好自己的路!圈子不同,不强融;人心不同,不强求。别人的嘴,自己的路,悠悠众口堵不住;自己选择,要坚持住,坎坷荆棘不认输!   世上最难走的路,不是脚下,而是内心,心窄了,路宽不了!如若你总因他人的评价,闷闷不乐,哪里有快乐的时间?如若你总因他人的看法,斤斤计较,人生如何从容不迫? 路,选择了,走下去;事,努力后,不思虑!做一个心真品正的人,走一条坦荡无...

未来社会的六大生存法则

人生起起伏伏,千变万化,这个社会也越来越不一样了。 那些脚踏实地的人,尽管前些年一直默默无闻,如今开始逐渐展露头脚; 那些一直靠自己的人,路越走越宽,被接纳的地方越来越多; 那些有清晰定位和一技之长的人,幸福感更强,生活淡定安稳。 说到底,他们都看清了这六大生存定律。 1、门槛定律 我们时常感叹生活不易,门槛太多,但仔细想想,这多半是能力不足所致。 所谓门槛,...

对亲人暴躁,对外人客气的人,多半是以下几种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对外人礼貌客气,但对亲人却容易暴躁发火。 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复杂多样的。 以下是四种常见的类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类人的行为模式。 1、对外人和气,因为没人惯着 周国平有句名言: “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则是种教养。” 很多人发泄惯了,会把亲人的包容当成理所当然,把家里当成了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