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危险的“14岁现象”,每个男孩都会遇到,父母再忙也要看完

2024年05月30日 健心新闻, 心理教育, 心质培养 危险的“14岁现象”,每个男孩都会遇到,父母再忙也要看完已关闭评论 阅读 114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危险的“14岁现象”,每个男孩都会遇到,父母再忙也要看完

《男孩需要明确的指令》一书中,作者这样感慨:“在男孩身边,到处都能嗅到危险的味道。”

男孩从正式入学到18岁成年,往往会经历4次成长危机,养儿子的家长,必须要知道——

 1学业危机

7-9岁,很多学龄期男孩会经历第一场危机,那就是学业危机。

一项学龄儿童成长跟踪调查表明,孩子到小学三年级(9岁)时,就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学习模式,这套模式将影响他未来整个学习生涯。

偏偏男孩的认知能力普遍比女孩发育得晚。身心都没做好准备。坐不住、静不了、最常挨批的多是小男孩。学习上更容易遭遇挫败的也是小男孩。

很多男孩在小学低年级时学习状态不好,后来就一直提不起学习兴趣,也就谈不上学有所成。尽管有些男孩后期成绩能追上来,但早年经历的情感创伤,可能伴随他的一生。

心理学专家因此建议:

男孩千万不要抢跑,入学年龄往后推迟一年比较好。

男孩精细动作的发展也普遍弱于女孩。所以,多带男孩涂鸦、做手工游戏,能帮男孩更好适应学校生活。

给男孩更多运动量。精力得到释放的男孩,会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

好消息是,男孩11岁以后,自控力有所提升,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男孩女孩的学习力开始旗鼓相当。所以,养男孩的父母更需懂得“静待花开”,千万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下结论。

2同伴危机

一般而言,孩子有亲密的同伴关系是好事,说明孩子是合群的,受欢迎的。

但研究显示,男孩有同龄人在场时,进行冒险性行为的风险会成倍增加,心理学称之为“同伴效应”。

所以,《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一书强调:孩子的同伴关系,绝对不能超越亲子关系。

父母有必要做到:

定期跟孩子进行“朋友式”聊天。

多陪孩子一起吃饭。

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跟孩子商定必要的规矩,

比如出去玩要报备,需按照约定时间回家等。

少批评,多鼓励。

通过有界限感的守望,为孩子提供温暖的支持,才不至于把孩子推出亲子关系的怀抱。

一旦孩子的同伴关系彻底取代亲子关系,那么父母再想引导和教育孩子,就会千难万难了。

 3“父亲缺失”的危机

父亲对男孩的影响是深刻且长远的。

美国一项全国范围的男性青少年调查中,研究人员们发现,父亲越是大男子主义,男孩越容易发生辍学、打架、私生活混乱,甚至强迫他人发生性关系的犯罪行为。

何为“大男子主义”?就是对男女行为有刻板的界定,比如,“家务活就该女人干。”“男人必须要像个硬汉才能赢得他人尊重。”诸如此类。

要避免无形中教会儿子大男子主义倾向,日常生活中父亲们可以:·

跟妻子分担家务;

允许男孩哭;

不随意评判甚至贬低他人细腻、敏感、脆弱的一面。

《培养高情商男孩》一书则告诉我们:那些有攻击性的、不愿分享的男孩,在家里往往有一个臭脾气的爸爸,父子之间也总是吼来吼去的。要改善这种情况,意味着父亲们要在男孩身上投入更多耐心,尽量避免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

美国西北大学一项持续近30年的研究项目,还有个很有趣的发现:“父亲是否参加家长会”,与“孩子长到27岁时的收入”之间最具相关性。也就是说,父亲只是坚持参加孩子学校组织的活动,就能显著提高孩子的学习造诣和事业成就。所以,家长群里的各项通知、学校每次召开的班会、家长会,爸爸们也可以多关心、多留意哦!

 4“危险的14岁”

所谓“危险的14岁”,即英国科学家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14岁是孩子最容易出现打架、叛逆、学坏的年龄。特别是男孩子,他们的大脑前额皮质尚未发育成熟,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变得敏感、脆弱、自控力差。凡事都爱和大人“对着干”。再加上雄性荷尔蒙作祟,更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也就更容易惹是生非。

这时,如果父母跟孩子硬碰硬,很可能把孩子彻底推远,导致孩子误入歧途。

对此,心理学家们建议:父母要少控制,多示弱。

在家务琐事上示弱——“儿子,你可以帮爸爸提这个口袋吗?”“妈妈今天好累,可不可以帮我倒杯水。”

在认知领域上示弱——“儿子,你帮妈妈看看,这个东西要怎么拼装?”“儿子,你来帮爸爸想想,这次旅行要怎么规划?”

经常把问题抛给孩子一起讨论,既能够让父母放下身段,跟孩子建立更平等的关系,还能让孩子成长得更有主见,更加成熟。

总之,看到男孩的困难,允许男孩比别人慢一步,不要甩手把男孩交给老师、电视或者小伙伴。要把男孩放在身边,但不要牵绊,放在心上,但不要宠溺。这样才能够养出一个更有责任感、也更加优秀的男孩子。

(全文转载于:儿童心理课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