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大结局:好的家庭教育,都遵循了这六条因果规律
(想学习更多科学实用的知识,请扫一扫“健心学堂”的二维码,免费关注健心学堂,推广还可能获奖哦)(全民健心网、健心学堂编辑:于梦娇)
人一生的宿命,根源于原生家庭。
史诗级开年大剧《人世间》大结局了。
故事始于1969年东北某省会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终于2016年城市改造开始,涉及到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全貌,堪称一部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
有老百姓的地方,就有烟火,就有教育。
周家三代人近50年的奋斗历程,让我们看到个人发展与原生家庭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在思考,同为平民子弟,为什么只有周家子女成为时代的幸运儿?
我从剧中总结了六条关于家庭教育的因果规律,越看越真实。
01家风正,子孙兴。
整个光字片,大部分人是穷困且卑微的,只有周家例外。
周家出了一个市长,一个教授,一个导演,一个妇产科主任,以及4个清北学霸。
就连只有小学文凭的秉昆,也是“六小君子”中的核心人物,刚从牢里出来就被朋友们簇拥着“带领大家搞搬家公司”。
而周家“大家长”周志刚只不过是一个常年在外支援祖国建设的普通工人,他的子孙后辈为何这么优秀?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家风就是一个家族兴衰的“根”和“源”。
秉义的大义、秉昆的忠厚、周蓉的热烈、郑娟的坚韧,均能在周父、周母身上找到影子。
“仁义大气”的家风将周家与光字片其他家族区分了出来。
反观光字片其他家庭:
国庆家爱抱怨,所以家宅不宁,老公公跟儿媳闹别扭后冻死在寒冬里,孙子也没考上大学。
春燕家世故、心眼多、爱算计,最后被一帮老友所不齿,孩子考失利后还来了一场离家出走的闹剧。
赶超家善良、知恩图报,时代虽然给了他们穷困的命运,但第三代考上了哈工大最好的专业,走在了翻身的路上……
家风正,子孙兴;家风不正,祸患必生。
所以,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动对孩子的影响,做好孩子的榜样。
家风不正,再多的教育也是徒劳。
02一个好妈妈,能旺三代人。
周家有两个好妈妈:周母和儿媳郑娟。
剧情的前半段,留守在家的周母堪称周家的“灵魂人物”,儿女的信件、电报,周父的近况,都通过她来串联,来往信件中寄托了她多少爱与期盼。
周蓉只提过一次想要一件红毛衣,周母就每年为她织一件。
一家人虽然天各一方,浓浓的亲情却时刻环绕心间。
周家兄弟姐妹之间、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几乎没有红过脸,是妈妈教给了他们爱与温暖。
《母亲的影响力》中说:
“一个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正直、勤劳、善良、乐观的母亲,这样的家庭就是心灵成长的圣殿和源泉。”
周母是这段话最好的注解。
晚年时,周母因脑血栓后遗症时不时犯糊涂,郑娟又撑起了家的大后方。
婆婆昏迷在床时,是她的悉心照顾,让周家兄妹心无旁骛地在外打拼,一双手累到变形。
全家人的吃喝拉撒、孩子们学习的督促,也是她亲力亲为,堪称周家第三代人的“共同妈妈”。
秉昆8年牢狱之灾,家里顿失主心骨,她再次挑起大梁,靠卖冰棍、红薯、包子养家,确保天不塌、家不散、孩子安心读书。
秉昆出狱后精神不振,也是她半夜端来夜宵和小酒一点点开导,给了丈夫东山再起的勇气。
《请回答1988》里有一句话脍炙人口:
“听说神无法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妈妈是最有力量的名字。”
一个家族的荣耀,一半功劳归功于在外打拼的人,另一半归功于在家照顾老小的妈妈们。
她们做着最不起眼的活,却发挥着最强大的后勤保障作用。
如果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那么一个家族兴旺的背后,肯定也有一个伟大的妈妈。
一个好妈妈,能旺三代人。
03那个平凡的孩子,是来报恩的。
周家最有出息的孩子莫过于秉义:北大哲学系高材生,有头有脸的市长,岳家也给力。
作为女婿和领导他是合格的,上为民请命,下为岳父母尽孝。
唯独作为儿子,他是不合格的。
既没有时间伺候双亲于跟前“养口体”,也没有兼顾老父亲的尊严“养心智”,由着身居高位的岳父母不见亲家。
甚至不如街坊邻居,他们尚且在父母生病时照顾一二。
同样出息的还有女儿周蓉,北大中文系才女、最年轻的教授,可她不但没有照顾父母,反而为全家添了不少麻烦。
优秀的孩子,世界更大,也更远,可能一年见不了父母几次面。
反观小儿子秉昆,虽没有大出息,却能守在父母跟前尽孝。
母亲脑血栓昏迷的两年,秉昆和郑娟为母亲穿衣喂饭、端屎擦尿,将母亲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父亲病倒时,也是秉昆第一时间送到医院,在父亲渴了、饿了、想抽烟时,鞍前马后地伺候。
连时不时犯糊涂的妈妈都知道:秉昆比哥哥姐姐强,他在家,心里就踏实。
想起一位校长的刷屏言论:
“平凡的孩子是来报父母恩的,他们可以常伴父母左右,今天载父母吃牛肉丸,明天载父母吃海鲜,让父母安享晚年。
而优秀的孩子,将来去美国、英国、加拿大留学,见面只能靠视频,什么都指望不上。”
所
以,请珍惜你身边那个资质平平的孩子吧!
守在身边的孩子虽然平凡,却能带给父母踏实的幸福。
04越是最亲的人,越要好好说话。
《人世间》最吸睛的一场戏,莫过于秉昆跟父亲吵架。
事情源于哥哥姐姐考上北大了,一起回家拜年。
整个片区就出了他们两个大学生,所以父亲很骄傲,领着三个孩子出来跟乡亲们拜年,顺便显摆一番。
哥哥姐姐有多光鲜,平凡的秉昆就有多黯然。
父亲不但没有照顾他的情绪,反而在人来人往的车站对他一通爆训:
“从小你哥你姐学习好,而你呢?你的成绩永远是倒着数……”
“就算没有家务事拖累你,你能考上吗?”
这一刻,秉昆的尊严被彻底撕碎。
他脸上全是震惊、愤怒、委屈、失望、难以置信!
考不上大学固然是事实,但这也没有父亲的“伤口撒盐”让他痛心,气得他很多年不理父亲,连搬家也不告诉父亲。
多年以后,伤心欲绝的老父亲弄清原因后,哭着骂着向秉昆道了歉。
明明爱孩子,可说出的话却好像在怪孩子。
这就是很多父母的说话方式,很多观众都称“太真实了”。
平心而论,周父已经算是那个年代比较有格局的父亲了。
他也多次夸秉昆是三个孩子中“最满意的”,这是一场完全可以避免的误会。
只是看到秉昆闹情绪就生气了,吵着吵着就上火了、不管不顾了。
越是最亲的人,越了解你的痛点,所以才越容易说出最刺痛人心的话,什么话难听说什么,哪儿疼戳哪儿。
家是爱的港湾,最好的情绪应该留给最亲的人,比如父母,比如孩子。
越是最亲的人,才越应该“有话好好说”。
05再苦再难,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
周家最不讨喜的后代,大概就是玥玥了。
她任性、自私、薄情、叛逆,从来都只考虑自己。
许多观众忍不住感叹,忠厚仁义的周家人,怎么生出这样一个“怪胎”?
回顾一下她的成长史会发现,其实她也是一个可怜孩子。
小时候,父母不方便带她,她跟着舅舅、舅母长到16岁,直到舅舅家再也没法住了才被迫回家。
她发誓:以后自己有孩子了,不管多难,都要把孩子带到身边。
虽然舅舅、舅母从未亏待过她,可父母不在身边,她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自卑感。
她总觉得自己只是父母名义上的孩子,没有亲情。
所以她妈妈说什么她根本不在乎,不服管教。
所以后来给50多岁的老男人当小三时,也不在乎父母是否受伤。
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说:
“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忙,从来无暇顾及孩子。
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要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父母只管生不管养和育,就是渎职。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若与父母有过明显的分离期,就会造成“亲子中断”创伤,给孩子造成低自尊、没有归属感,情感脆弱,难以与人建立信任关系。
而7岁之前正是孩子性格塑造、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几乎构成了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础。
缺席了孩子成长的父母,失去的不仅是孩子的童年,还有孩子与你的亲密关系,孩子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康。
所以,再苦再难,请把孩子带在身边。
因为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错过这个期限,后面很难再弥补回来。
06不读书的代价,要用一辈子来偿还。
《人世间》中最令人唏嘘的角色,莫过于秉昆和他的朋友“六小君子”。
“六小君子”起点相同,都是普通工人。
唯独不同的是,吕川和向阳爱学习,政策好转后考上了大学。
毕业后,吕川进入仕途,一路升到中纪委。
向阳则成了年入数十万的工程师。
此时二人的见解、格局已不同于4位老友,也有了各自不同的社交圈。
他们要么不参加六小君子聚会,要么勉强加入却再无共同语言。
文凭只是薄薄一张纸,却能划出一条深深的鸿沟,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赶超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临死前对孩子千叮万嘱:
“文化水平很重要,你们这代人那就更重要了。要是没文化,早早晚晚要被社会淘汰。”
这是一个吃一辈子苦的父亲对儿子最后的嘱托,也是他挣扎半生最深的感悟。
不读书,时代淘汰你的时候根本不打招呼。
所以要告诉孩子,生活不易,一定要用知识武装自己。
唯有学识做底蕴,才能扛住时代的洪流,改变平庸的命运。
07
开头我们提到,在穷困潦倒的光字片,为何只有周家人脱颖而出?
凡事都有因果的,答案昭然若揭:
就在于周家淳朴良善的家风;
就在于妈妈温暖与坚韧的爱;
就在于父母兄妹对亲情的呵护;
就在于贯穿一生的读书与进取……
作家黛博拉·塔纳说,一个好的原生家庭,不仅要给孩子创造他所在的世界,还应该告诉孩子,这个世界该怎样被温暖诠释。
《人世间》用50年的生活变迁史告诉我们:
人一生的宿命,根源于原生家庭;孩子的未来,藏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我们要做的是,正家风、敬父母、爱稚子,将温暖良善、积极向上的美德代代传承。
(文章全文转载于: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