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27岁确诊「抑郁症」,从痛苦到治愈,她做对了3件事

2023年01月10日 健心资料 27岁确诊「抑郁症」,从痛苦到治愈,她做对了3件事已关闭评论 阅读 495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想学习更多科学实用的知识,请扫一扫“健心学堂”的二维码,免费关注健心学堂,推广还可能获奖哦)

(全民健心网、健心学堂编辑:于梦娇)

2020年的第一天,我收到一条很长的信息,来自来访者小花(化名):

“老师,新年快乐。这段时间很漫长,好在我缓过来了,我之前彻底放弃挣扎,我想既然好不了,那就放弃好的念头吧。就耗着,想熬夜就熬夜,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反正就是等死了,还在乎胖不胖干嘛。

可是,我没有等来想死的感觉,反而越来越轻松,虽然工作压力一大,身体还是会很累,但精神状态却好起来了。

当我发现自己走路时,步伐轻快还哼着歌,我很震惊,就像看到了久违的太阳,很温暖,很开心,我不知道这个状态能持续多久,但我特别想与你分享……”

从2017年到2020年,我陪她走过三个春秋。

看到现在小花自信活力的信息,你很难想象她曾经陷入怎样的泥沼,以及我陪她在那个泥沼如何反复打转。

这三年,有过无力,有过绝望,但是我始终相信小花最终会找到出口、走出自己的路。在虚弱无力的背后,始终有一股强大的动力推着她自救。

我想把小花的故事写出来,因为成千上万个像小花的人,也许正身处泥沼,但他们身上也有着强大的自救力量。

这股力量需要被唤醒,被信任,这也是走出泥沼的唯一办法。

小花的“泥沼”叫抑郁症

2017年,小花27岁,被诊断为抑郁症。

当时的她,自我评价非常低,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和支持,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小花生活在一个三线城市,在一家企业做前台。

自从患上抑郁症,小花每天都感觉疲惫,回到家只想躺着。偏偏她又要强,经常和以前的自己对比,越比越不满意现在的自己。

以前,小花十分注重身材管理,经常练瑜伽和舞蹈,生病后就再没力气做运动,胖了近20斤。

小花怕被对象嫌弃,总是试探性的询问:“我是不是又丑又胖?你还喜欢我吗?” 

对象总是说:“没问题啊,我照顾你就好。” 

在小花患病期间,对象非但没有嫌弃她,还无微不至照顾她,并且劝她辞职休息一段时间。 

但是,抑郁症患者最不肯放过的是自己,小花也是如此。 

她很难心安理得接受别人照顾,总觉得自己连累周围人,责怪自己为什么不快点好起来。 

每次接到母亲的电话,小花不敢多说自己的病情,因为母亲会说:“你看你不听我们的话,现在过成什么样子了?”…… 

病情得不到理解,反而被埋怨和指责,这加深了小花的自责,她变得脆弱敏感。

医生建议小花做心理咨询,于是小花找到了我。

由于身处不同城市,我们通过电话进行咨询。记得最开始的几次咨询,几乎难以展开任何话题,面对我的提问:“这让你想起了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小花总是回答:“不知道。”

虽然内心有些着急,但是我告诉自己,她的防御是在传递一种信息——她还没有准备好探索。

意识到这点后,我更稳定的陪着小花沉默,在她说不知道时,耐心等待,告诉她不知道也没关系,总有一天这些东西会自动浮出水面。

心理咨询启动了小花的内在力量

几次咨询后,小花发现我是安全的,她开始信任我,说的话开始多了起来,咨询有了进展。 

 a. 探究症结

有一次,说起原生家庭,小花说,家人做任何事情都要看父亲的脸色,不敢大声说话,甚至不敢在父亲面前表现开心的样子,她也从没有见到父亲真正开心过。

有一次小花在家庭群里分享自己和对象出去玩的照片,父亲没有回复,小花渴望得到父亲的积极回应,却被母亲数落不懂事。

自己的幸福,不能和家人分享,对于小花来说,这很残酷。我陪她一起讨论这些情绪感受以及情绪的指向。

“我们开心是要经过父亲允许吗?如果父母不开心,我开心是不是很不孝?”……

随着探索的深入,小花说道:“如果抛开父母,我和对象挺开心的,我总是闷闷不乐是因为爸爸见不得我开心,我们全家都在讨好爸爸。”

领悟到这一点之后,就像开启一道闸门,小花发现一直以来自己活得太小心翼翼:

对象不高兴的时候小花觉得自己像个罪人;朋友借钱不还,小花因为怕得罪人也不敢催;租房时小花不敢讨价还价……

这些正是内心匮乏的表征,而内心的匮乏感很大程度上来自原生家庭的道德绑架。

父母对小花的不允许和不认可,强化了小花的自卑与不配得感。她内心时常充斥恐惧和担心,害怕自己做错,害怕别人不高兴,想要过更好的生活又觉得自己不配。

找到问题的根源后,小花释然了一些,她开始学着允许自己,并且有意识地去区分哪些是自己内心的声音,哪些是父母的声音。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尤其是像小花,她已经在自我否定中生活了近30年,为自己发声很困难,但在咨询中经由正确引导,是可以做到的。

b. 重启正向系统

小花多次讲到,想不通为什么对象会喜欢自己,她觉得自己是对方的累赘。

这种低自我价值感,不是靠夸赞就能提升的。

因此我们花时间讨论她所谓的一无是处,我希望引导她看到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我让她回忆一些成就事件,但是她一直强调自己没有任何成就。

于是我说:“那你想听听我眼中的小花是什么样子吗?”

她默许了。

我接着说:“一个女孩13岁就离开家乡求学,在大多数孩子还需要被家长照顾的年纪,你已经开始独自打理自己的生活了。能够意识到原生家庭是糟糕的,并且能主动拉开距离,寻求更多可能性,这本身就需要很大勇气。

27岁的你感到生活无望,在最艰难的时候你没有放弃自己,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你有没有看到自己的生命力是多么坚韧?拥有勇气和坚韧的人难道不值得被欣赏、被爱吗?”

我听到电话那头小花在抽泣,她说:“我从没想过勇气、坚韧跟自己有什么关系,除了我对象和你,不会再有人这么肯定我了。”

我并没有反驳她,因为让一个在原生家庭中从没被肯定过的孩子自信起来,言语赋能的力量有限。

关键的是,需要不断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去证明她是可以的。

因此,在后面的咨询中,只要谈到在工作中得到领导认可,得到同事支持,我都会强化和锚定她是值得被欣赏的,要求她记住这样的经验。

c. 实践、内化、知行合一

成长的道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甚至会倒退。

有一段时间,小花又开始想要责怪自己。比如,想学英语但是总不能坚持,想重拾跳舞的爱好可是体力不支……

在咨询中,她经常问我:“我好累啊,不想去跳舞了,怎么办?”、“最近工作好累,回到家只想躺着,不想背单词了,可不可以?”

我理解她说的累,实际上是心理能量不足,无法给予自己允许,需要把我当成理想中的父母,来征求意见。

这时我用类比来启发她思考:“假设一个人中午没吃饭,下午还要去跑马拉松,是不是不现实呢?”

她很快意识到是内化父母的声音又在苛求自己了,并且能做出适当调整。

就这样,小花一点点建立起了自信,人也积极开朗起来。

她开始主动看书学习,根据身体状况安排锻炼,不再强迫自己做什么,还能运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帮助同事分析生活上遇到的难题。

她在咨询中表达的越来越多,音量比原来大,沟通中能感觉到情绪的起伏,仅仅通过听筒就可以感受到她身上的活力。 

有一天,她和我说:“老师,虽然他(对象)很优秀,但是我觉得我也很棒,完全配得上他。不管以后能不能一直走下去,至少现在我们俩很好,我很享受。”

透过这句话我看到一个坚定有力、破茧成蝶的小花。

为什么心理咨询能启动内在力量?

“相信自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力量,它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

当我们还在襁褓中,就拥有了操控妈妈给自己喂奶的全能感,但因为每个家庭对孩子行为的容错率有高有低,造成一些孩子成长的无所畏惧,另一些孩子的缩手缩脚。

被教导凡事要听话,不允许犯错的孩子,慢慢封存了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们像小花一样不敢表达自己的主张,不敢坚持自己的选择,并伴有内疚感和负罪感。

心理学家曾奇峰曾说:“人们想变得更好是无可厚非的,但前提是我们必须认为自己基本上是好的。” 

当相信自己的力量被封印,我们会感到做任何事都有难度,总是害怕做不好、完不成、被嘲笑。

可怕的是,这些担心并不能真的帮助我们,只会让我们情绪敏感,动作变形,最后用真的做砸了来印证自己果然不行的预言。

但是,你要知道,找不到内心的力量只是暂时的,并不是无解的。

心理咨询通过支持性的陪伴和倾听,能够逐渐打开一个人内心的封印,重新唤醒相信自己的力量。

探索性的咨询还能帮助一个人重建自我认知,内化自我认可与自信,让一个人敢于做决定,敢于试错,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小花不再苛责自己的时候,她以为会越来越丧,却发现自己反而变得有生命力了。 

一旦我们能够真正从内心允许自己试错,我们就重拾了相信自己的力量。

得了抑郁症,或者遭遇不幸等,只是让我们暂时忘了自己的力量。只要经由正确的方式,这种力量就会被启动,我们需要的只是,对自己多一点信任。

很多人认为掉进抑郁症的泥沼很可怕,但实际上药物治疗配合心理咨询,完全可以起到效果。

如前面所说,心理咨询会锻炼和增强我们的心理弹性,当抑郁再次来袭的时候让我们有方法应对,有牌可出。

这就好像你永远不会害怕感冒发烧,因为你知道吃什么药、休息多久就一定会好起来。

而如果你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正在经历“心灵的感冒”,请不要忽略,也不要放弃,请保持希望和信任,去求助心理咨询,去启动那被你忘记的内在力量。

一旦开启,你会发现,“心灵的感冒”总会过去,你的心远比你想的强大,你的人生也远比你想得宽阔,并充满可能性。

(文章全文转载于:壹心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