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识别抑郁症自杀倾向的3大关键迹象与预防策略

2025年01月16日 健心新闻, 健心资料 识别抑郁症自杀倾向的3大关键迹象与预防策略已关闭评论 阅读 3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都渴望阳光与欢笑,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被困在了抑郁的黑暗角落,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抑郁症,如同隐匿的风暴,悄然侵袭着越来越多人的心灵。

在我国,抑郁症患者数量的逐年攀升,不仅是一个统计数字的增长,更是无数家庭陷入困境的真实写照。

家属们看着至亲之人被抑郁的阴霾笼罩,内心满是焦急与无助。

然而,面对抑郁症可能引发的最极端后果——自杀倾向,家人并非束手无策。

只要握紧识别与预防的 “钥匙”,我们就能开启守护之门,在至暗时刻,为亲人点亮重生灯火。

一、抑郁症与自杀倾向的关联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障碍,以持续的情绪低落、失去兴趣或快乐感、自责自罪、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精力减退等为主要特征。

当病情发展到较为严重的阶段,部分患者内心的痛苦会累积到难以承受,进而产生自杀的念头。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如血清素、多巴胺等分泌异常,影响了情绪调节、认知功能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他们往往陷入极度的绝望中,觉得生活毫无意义,未来一片黑暗,这种消极的认知模式是自杀倾向滋生的土壤。

而且,抑郁症患者还可能伴随严重的焦虑情绪,双重折磨下,自杀似乎成了他们摆脱痛苦的“出口”。

临床上的数据触目惊心,约有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会死于自杀,而有自杀未遂经历的患者比例更高!

二、识别自杀倾向的关键迹象

1、言语线索

直接表达:患者可能会直白地说出“我不想活了”“活着太累了,没意思”“死了算了”等话语。这是最明显但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信号,家属听到此类言语绝不能当作一时的气话,而要高度重视,立即与患者深入沟通。

间接暗示:比如“我要是不在了,你们就轻松了”“最近老是做梦,梦到自己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回不来了”。这些看似隐晦的话语,背后可能隐藏着深沉的绝望,家属要善于捕捉其中的弦外之音。

2、行为异常

社交退缩加剧:原本还愿意偶尔出门见朋友、参加社交活动的患者,突然彻底断绝与外界的联系,拒绝接听电话、回复信息,甚至对家人的关心也爱答不理,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生活习惯骤变:如原本规律作息的人开始昼夜颠倒,不眠不休或嗜睡不醒;饮食上要么暴饮暴食,要么滴水不进;个人卫生也不再打理,蓬头垢面,不洗澡、不换衣。这些改变反映出患者内心世界的崩塌,对生活失去掌控感。

赠送财物或安排后事:患者可能会无缘无故地将自己心爱的物品送给他人,整理重要文件、交代银行密码、写遗嘱等,看似“未雨绸缪”,实则是在为离开做准备。

药物滥用或酗酒:有些抑郁症患者试图借助酒精、药物来麻痹自己的痛苦,过量服用安眠药、镇定剂,或者频繁酗酒。这不仅加重病情,还极大地增加了自杀风险,在酒精和药物的作用下,他们的判断力下降,更易冲动行事。

3、情绪变化

持续的绝望感:眼神空洞无神,表情淡漠,经常长时间发呆,对周围一切都提不起兴趣,即使是以往喜欢的事物也无法带来丝毫快乐。这种深入骨髓的绝望是自杀倾向的危险信号。

焦虑躁动不安:与绝望相伴的可能是难以抑制的焦虑,坐立不安、来回踱步、手抖、心慌,患者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内心的煎熬溢于言表,而这种极度不适可能促使他们寻求极端解脱。

三、家属的预防策略

1、加强沟通与陪伴

创造安全氛围:选择安静、舒适、没有干扰的环境与患者交流,让他们感到放松。例如,可以在午后的阳光房里,摆上两杯热茶,和患者并肩而坐,轻声开启对话。

耐心倾听:给予患者充分的时间表达内心感受,不要中途打断,不要急于给出建议或评判。有时,患者只是需要一个倾诉的出口,家人专注的聆听就能给予他们莫大的慰藉。

分享日常:家属适当地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趣事见闻,带动患者融入生活氛围,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炫耀或抱怨,以免给患者造成压力。

肢体接触:一个温暖的拥抱、轻轻握住患者的手,这些简单的肢体动作能传递爱与支持,在患者感到孤独无助时,给予他们切实的力量。

2、确保安全环境

清理危险物品:将家中的刀具、绳索、药品、农药等可能用于自杀的物品妥善保管,最好锁在柜子里,钥匙由专人保管。同时,定期检查患者居住环境,防止他们藏匿危险物品,但也要注意尊重和保护患者的隐私。

关注居住空间:患者的房间布置应尽量温馨、明亮,避免过于压抑暗沉的色调。保持通风良好,温度适宜,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生活空间,有助于改善心境。

3、协助治疗与康复

督促就医:发现患者有抑郁症状或自杀倾向后,及时带他们前往专业精神科医院就诊。不要轻信“偏方”“心理咨询就能治好”等言论,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物理治疗。

了解治疗方案:家属主动向医生了解患者的治疗计划,包括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心理治疗的频率、方式等,以便更好地在家中配合治疗,监督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诊。

鼓励健康生活方式:陪伴患者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慢跑等,运动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改善情绪;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D、ω-3脂肪酸的食物,像全麦面包、深海鱼类、坚果等;规律作息,帮助患者建立稳定的生物钟。

4、建立支持网络

联合亲友:告知亲近的亲戚朋友患者的病情,让他们了解如何与患者相处,避免无意的言语刺激。亲友们可以轮流探望、陪伴患者,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大家庭的关爱。

寻求专业帮助:除了医院治疗,还可联系社区心理服务机构、抑郁症康复互助小组等,让患者有机会与同病相怜的人交流,获得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指导,拓宽心理支持渠道。

四、应对危机时刻

即便家属做了诸多预防措施,仍可能面临患者突发自杀行为的危急情况。此时,家属要保持冷静,迅速行动。

1、立即制止:如果发现患者正在实施自杀行为,如割腕、服药等,第一时间冲上前制止,呼叫急救人员,同时尽可能安抚患者情绪,告诉他们“你并不孤单,我们一直都会陪着你,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2、急救处理:在等待救援期间,若患者割腕出血,用干净的毛巾、纱布按压伤口止血;若服药,查看药品包装,尽量弄清楚服用剂量、药物名称,告知急救人员,如有必要,可进行催吐,但要注意避免患者窒息。

这场守护抑郁症患者、对抗自杀倾向的战斗,漫长且艰辛,每一步都饱含着家属的心血与坚韧。

每一次耐心倾听、每一个温柔相拥、每一日悉心照料,都是积攒希望的微光。当坚持汇聚成磅礴之力,曙光终会刺破抑郁的厚幕。

或许某个晨曦初照的清晨,患者会主动推开窗户,深吸一口带着希望的空气;会对着镜子,露出久违的浅笑。

彼时,家属所有的酸涩与疲惫,都将被这份新生的喜悦治愈,也让我们坚信,爱能缝补破碎心灵,续写患者生命的精彩篇章。

(全文转载于:小龟健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