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变态杀手的心理秘密:从36个悲惨的童年说起

2016年09月09日 健心资料 变态杀手的心理秘密:从36个悲惨的童年说起已关闭评论 阅读 2,762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 /陈福宗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童年时代你一定听说过的“杀害穿红衣服女”的变态,终于被抓住了。自1988年起连续在14年间强奸、杀害多名女性的犯罪嫌疑人高承勇在甘肃省白银市落网。尘封28年的白银市连环杀人悬案终被告破,震动全国。
       听到杀害姐姐崔金萍的嫌犯落网的消息时,弟弟崔向平最先感受到的不是宽慰,而是“难受”,母亲的反应则是泪流不止。
嫌犯落网,在了却一家人心愿的同时,也揭开了尘封已久的伤疤。受害人“颈部被切开,上身有22处刀伤,下身赤裸,双乳、双手及阴部缺失。”
       供电局职工曾某年仅8岁的女儿苗苗(化名)被害,警方勘验时发现,苗苗下身赤裸,颈部系有皮带,阴部被撕裂并检出精子。
      这些案子挑战着人的承受底线。有时候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怎么了?到底为什么会有变态杀人犯?
      强奸杀人犯、毁容者、恋物癖、碎尸凶手、卖肾的人、变态杀手、色狼、精神病患者、一天到晚跪在街头的人……
     从上帝的角度来说,这些人也是我们的兄弟、姐妹、父母、夫妻、儿女。
     有时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宇宙,却看不见社会底层最残酷的地方。
      这个世界,确有恶魔存在。
      希望你们了解这些真实的黑暗面后,能够增加警惕,保护好自己。
      他们为什么杀人?杀人给他们带来了什么?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心理分析官员罗伯•雷斯勒在他的著作《疑嫌画像》中给出了答案:这些人常常是凭借违法来寻求自己情绪上的满足,就是这原因才使得他们异于常人。也就是说,这些人连环杀手之所以沉溺在杀人行动中,只是为了满足他们特殊的情绪需要。
       连环杀手的人生五部曲
       雷斯勒的主要工作是为那些特别凶残的案件“描绘嫌犯、勾勒嫌犯”,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凭案发的现场或案发现场的照片,大致推断出凶手的肤色、年龄、身高、个性、家庭状况、工作状况等关键信息。好莱坞著名的电影《沉默的羔羊》就取材自他的真实工作。雷斯勒对一百多名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进行过深度访谈,并据此写了《疑嫌画像》一书。在书中雷斯勒称,他们几乎全是偏执狂,要么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要么是偏执型人格障碍,而且有共同的人生轨迹:
       6岁前,有一个糟糕的妈妈。
六七岁前,孩子与妈妈的关系是最重要的,这个关系会让孩子了解什么是爱。然而,这些连环杀人犯没有这个运气。   
       8岁~12岁,有一个糟糕的爸爸。
青春前期是孩子走出家并和同龄人建立关系的重要时期。如果说,与妈妈的关系是“内向”的,那么与爸爸的关系就是“外向”的,一个好的爸爸,会帮助孩子走出家,走向更宽广的世界的重要力量。但是,这些连环杀人犯,他们通常有的是一个暴虐的爸爸。    
      12岁~18岁的青春期,沉溺在充满暴力的幻想中。
在青春期,每个人都有过各种各样的幻想,尤其是一些性幻想。只是,正常男孩的性幻想中,不仅他在享受,而性的对象也在享受,幻想中的关系基本是平等、充满爱意的。但那些未来的连环杀手,他们的性幻想中,快乐一定是建立在对方的巨大痛苦之上。
此外,因为他们既缺乏“内向”的好的人格特点,也缺乏“外向”的与别人建立关系的能力,注定会非常孤独。常既不能和同性建立友谊关系,也不能和异性建立亲密关系,这种孤独生活令他们更容易沉浸在这种可怕的性幻想中。
       20岁~30岁的成年期,开始杀人
第一次杀人,都有一些特殊的触发因素,一般都是遇到了一些生活上的挫折,譬如与父母的争吵、失业、或被人欺压等。这次杀人,看似是偶然,但一些细节和他们的幻想内容相吻合,他们会感受到巨大的快感
       2 可怕的童年,恐怖的父母
有一个可怕的童年,是这些连环杀手最一致的人生特点。   雷斯勒和一些专家深入调查了36名连环杀手,发现他们的童年都曾伤痕累累。他们的父母或许看上去正常,但事实问题丛生。一半连环杀手的父母有精神疾病,一半罪犯的父母犯过罪,近七成的罪犯父母酗酒或吸毒,而每一个连环杀手自童年都开始出现严重的情绪问题。心理学认为,出生后的前6年经历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
雷斯勒则认为,一个人六七岁前,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成人是母亲,一个温暖、充满爱心的母亲会帮助一个人懂得什么是爱。但不幸的是,这36名罪犯与母亲的关系清一色是冷淡的、互相排斥的。
       譬如理查•乔斯,他在半疯狂状态下杀了6个人,而且会剖开那些被害人的胸腹,喝他们的鲜血。他的母亲,患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邱兴华的母亲,也是如此。这样的母亲,因为沉浸在自己的妄想或幻想世界里,基本没有可能给予幼小的孩子爱和温暖。    
再如泰德•邦迪,他非常聪明,且英俊潇洒,非常善于对女人甜言蜜语,但他诱惑女人是为了凌辱再杀害她们,死在他手下的女孩难以统计,她们都长着同样的脸形,都是长发,都有相似的面容。泰德•邦迪对于多数美国妇女来说,泰德邦迪这个名字就是谋杀的同义词。他对妇女的折磨如此凶残,杀人手法如此狠毒,令大多数连环杀手望尘莫及。被捕后,他说他是被姐姐抚养大的,但警方调查后知道,他说的姐姐就是他妈妈,当邦迪小的时候,她一直虐待他,而且有性虐待。还有大卫•柏克维兹,他一年中在纽约杀死6人,并且在开始杀人前,曾在纽约市纵火1488次,保持了“日纵一火”的纪录。他是从小被寄养,而且与寄养家庭不和。于是,他一直渴望找到生母,后来果真找到了生母和亲姐姐,但生母拒绝接纳他。    有一个糟糕的妈妈已够痛苦了,然而更糟糕的是,他们普遍还有一个失职的爸爸。
      雷斯勒认为,8岁~12岁,是一个男孩离开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现在引领他们完成这个任务的,不再是妈妈,而是爸爸。
但是,他们要么这一时期没有爸爸,要么爸爸是个暴君,酗酒、吸毒、乱交、毒打妻子和儿子。这只能让这些男孩更进一步受到伤害。本来父母该是最亲密、最值得信任的人。但是伤害他们最重的,恰恰是这两个最亲密的人。这让他们对亲密关系充满恐惧,并对所有人都怀有敌意。历经双重折磨后,他们开始相信,这个世界上只有暴力关系,只有凌辱和被凌辱的关系。要想不被凌辱,只有去凌辱。
       3 没有亲密关系,只有致命的性幻想 关系,是生命最本质的渴求不管一个人自诩多么强大,没有关系,尤其是没有亲密关系,这个人的内心一定会出现问题。譬如凡•高,他是绘画天才,但没有与异性的亲密关系,他疯了;再如尼采,他是哲学天才,但他最爱的莎乐美不爱他,他陷入孤独,最后也疯了,说“我是太阳”,那是绝对的自恋,也是绝对的疯狂。
       学习建立关系,是青春期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相对而言,健康家庭长大的孩子,因为懂得爱、温暖和快乐,能适度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相对能更好地拥有亲密关系,可以比较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从而逐渐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原生家庭,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
但那些未来的连环杀手,常常是察言观色的高手——因为他们必须揣测父母的内心——但他们没有能力付出爱,无法让别人感受到温暖。结果,他们只有陷入孤独。带有暴力性幻想的白日梦但是,对关系的渴望是人的一种本质需求。如果正常的途径不能满足这一需求,他们就通过其他的途径来满足,那就是带有性幻想内容的白日梦。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有过性幻想。只不过这些童年饱受摧残的未来连环杀手,他们的幻想内容中主要通过暴力的手法强行与女孩建立关系,并且幻想的结果常常是要女孩死去。
前面提到的艾德蒙•其普,他十二岁时求姐姐和他玩“毒气室”的游戏,央求姐姐把他捆在椅子上,然后打开瓦斯装死。在这个别人看起来毫无乐趣的游戏中,其普会感到莫大的快感。性幻想中的虐待和死亡,以及游戏中的虐待和死亡远不如真正的虐待和死亡给这些未来杀手带来的快感更强。对此,雷斯勒在书中描绘说:幻想结束后代之而起的就是真正的杀戮,一个小时候把姐妹的芭比妈妈头给扭断的人,长大后也会把被害人的头颅给砍下来,这确有此事,绝非危言耸听。
       4  杀死别人,是想杀死“妈妈”或自己
第一次杀戮,或第一次暴力,一般都是在遭遇挫折后。譬如,约翰•裘伯特第一次实施暴力是13岁,当时他和最好的朋友失去了联系,感到苦闷,骑着脚踏车的他看到了前面一个小女孩,于是在骑过他身边时,将手里的铅笔插到了小女孩的背上。结果,这个暴力行为给他带来了巨大快感。于是第二次骑着脚踏车,用的就是一把锋利的刀子了。    杀死别人是想杀死“妈妈”多数的连环杀手,他们选择的杀害对象,都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的。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呢?还是要回到童年寻找答案。泰德•邦迪,我们可以推测,那些女孩和他母亲很像。小时候屡屡受母亲伤害,所以对母亲有刻骨仇恨,但不敢对母亲表达,仇恨埋在心底,等长大了才开始报复,于是选择的都是像母亲的女孩。艾德蒙•其普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点。有NBA中锋体格的他15岁时杀死了祖父母,并被判入监服刑。后来,母亲用尽各种办法把他接过来同住,但同住好像就是为了折磨儿子似的,她频频地羞辱儿子,一次对儿子说,她5年内找了6个男人,就是因为她儿子是个杀人犯。其普听了非常愤怒,他开车跑出去,喃喃自语说:“今天晚上我看到的第一位美女必须死掉。”   结果,一位在大学校园散步的女孩成为了牺牲品。显然,他最初想杀死的是母亲,这个女孩只是一个替罪羊而已(最后,其普还是杀掉了他的母亲,随后不久投案自首)。    其普最想杀掉的是母亲,有些连环杀手想杀死的则是自己。 向强同:杀死他人是想杀死自己。约翰•裘伯特杀死了多名男报童,他胆怯、害羞,是一名同性恋。一次恋人移情别恋后,他感到受到了严重的羞辱。于是,他杀死了第一名报童,而那报童的性格和相貌,很像小时候的裘伯特,并且裘伯特自己也做过报童。这样做也有特殊的含义:不是我裘伯特受到了羞辱,而是那个小子受到了羞辱。  
       这种心理机制,叫做“向强者认同”。
裘伯特从父母那里受够了羞辱,结果他内心中就有了一个“实施羞辱的暴虐父母”和“承受羞辱的自卑男孩”,裘伯特向强者认同,就是认同了“实施羞辱的暴虐父母”,但怎样才能把“承受羞辱的自卑男孩”的那种糟糕的感受宣泄出去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很像自己的小男孩。裘伯特杀掉“自己”,其普杀掉“妈妈”,是他们的“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相互仇恨的关系的展现。一旦品尝到杀戮带来的快感,他们就很难收手了。连环杀手威廉•海仑斯杀死第一个女孩后,一方面感到特别悔恨,另一方面又很兴奋。后来,他又杀死了两个女孩。而每次心中启动杀机后,他会把自己反锁在浴室内,试图控制住自己,可没多久他就会受不了幻想的诱惑,而从窗户里翻了出去。
       5 变态的性模式,才有变态的杀戮
 雷斯勒还发现,让这一百多名连环杀手不断制造杀戮的最容易见到的一个动机是“性”。性的模式是对关系的模式的重复
最典型的如大卫•柏克维兹,他一年在纽约杀死6人,且在杀人前,他已在纽约市纵火1488次。导致他如此变态的深层原因一样是家庭,他从小被寄养,且与寄养家庭不和,一直渴望找到生母,后来果真找到生母和亲姐姐,但生母拒绝接纳他。从此,他开始杀人。他的行凶目标,要么是独自在车中的女子,要么是在车中与男子搂抱亲热的女子。在射杀女子的时候,他会产生强烈的性冲动
这一百多个连环杀手,他们多数都有柏克维兹这种变态的性冲动。 这种性是什么含义呢?我自己认为,性是对关系的渴望,性的模式则是对关系的模式的重复。那些在健康家庭中长大的人,他们的亲密关系的模式是健康的,而性的模式也是比较正常的。
相反,那些在变态家庭中长大的人,他们的亲密关系的模式也容易是异常的,而性的模式也会是异常的。
杀戮是为了“爱”,爱就是绝对的“占有”
       简单而言就是,像这些连环杀手,他们的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是仇恨、冷漠和敌对,他们的亲密关系的模式也是仇恨、冷漠和敌对,而他们的性的关系的模式则是折磨、摧毁和杀戮。并且,在这些连环杀手看来,他们的杀戮是为了“爱”,只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就是绝对的“占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