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社会公众对心理咨询的误区

2017年03月09日 健心资料 社会公众对心理咨询的误区已关闭评论 阅读 921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郭琦转载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根据壹心理、简单心理等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近两年在中国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公众对心理障碍及精神病的知晓率不足五成,患心理疾病后就诊率更低;而且大多数社会公众对心理疾病往往避而不谈,觉得得了心理疾病就像神经不正常一样,人完蛋了,这辈子也毁了,而且还被人笑话,说三道四!于是乎,即使内心已经非常痛苦、压力极大、心理已经异常,出现严重的抑郁症、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也要在别人面前装作无事的样子,像没事人那般很平静,否认自己心理异常,更不敢到心理门诊或医院寻求帮助,“心痛”只有自己最清楚! 其实,凡是稍有心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心理疾病与感冒一样,任何人都可能得,只是程度不一罢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没有临床表现关键在于个人的心理素质如何,以及抗挫折的能力怎样!而且心理疾病也是可以治愈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消除以下几个误区,对心理疾病有一个科学、正确的认识,这样,即使面对心理疾病时你也能战胜它。

    1、心理疾病就是“疯掉了”。谁都有焦虑、郁闷情绪的时候,只是大多数人时间不会长,自己能够调整到正常状态。但它与“疯”不同。“疯”在这里是指神分裂症、癫痫等重性精神病;按中国传统医学的说法“疯”,是心性失常,心理严重不正常了。

    2、心理疾病是治不好的。这种说法更无常理,也表明这种说法没有临床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其实啊,我们这里说的心理疾病,应该包括心理问题、神经症、精神病性障碍三个心理疾病的过程或图谱。许多心理疾病是可以治好的,例如心理问题,焦虑症、恐惧症等神经症,以及急性精神分裂症等都可以治愈的。我们临床心理学在判定和治愈心理疾病时有评估的标准,即个体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先要判断个体的心理活动是否属于正常范围,即心理健康或心理不健康;其次再看心理活动是否异常,超出心理健康范围,进入神经症、精神病性障碍,才是心理疾病,此时心理处于异常状态。即使患了精神病性障碍也是可以治愈的,关键是个体的心理素质、生理条件和家庭教育等综合因素的配合。

    3、心理疾病是性格问题不用治。性格虽然在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诸因素中占有重要作用,但是性格也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我们要区分这里所说的性格(个性)是什么?个性包括气质和性格,气质是遗传获得的,一般不易改变;但是性格是后天教养、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我们面对一个个体时,要看他得的是什么心理疾病,以及这种心理疾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然,如果是人格障碍类心理疾病,坦率地说,目前临床心理学或医学还没有很好的办法。

    4、心理疾病就是精神病。心理疾病能与精神病划等号吗?心理疾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说法,在临床心理学或精神病学中,划定心理障碍或精神病是由临床标准的。这里的心理疾病实际就是我们临床上常说的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精神病。心理问题属于心理不健康范围,依然在心理活动正常区间,心理障碍、精神病就超出了心理活动的正常范围,已经进入心理不正常区间。我们不能混淆啊,个体的心理活动及心理健康水平永远处于动态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