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培养孩子内驱力的五个原则

2020年01月05日 心质培养 培养孩子内驱力的五个原则已关闭评论 阅读 1,124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李姿蓉转载、编辑,想学习更多科学实用的知识,请扫一扫健心学堂的二维码,免费关注健心学堂,  推广还可能获奖哦)

2013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 Angela Duckworth TED 论坛发表了关于 Grit(坚毅)的演讲,视频的点击率超过1100万。

 

根据 Angela 的研究,Grit 是决定一个人的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比 IQ、考试成绩、家庭收入或者社交能力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都更大。

 

Grit 是指对长期目标的持久热情与坚持 Angela 在那时的演讲中也坦承:“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 Grit,我还不知道。”

 

三年后,Angela 终于对这个问题做了系统的回答。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GRIT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坚毅:释放激情与坚持的力量》)。这本书一问世,就迅速成为亚马逊教育类排名第一的畅销书。

 

作者认为培养坚毅力,要遵循五个原则:

01

原则一:坚毅不只是坚持

 

很多人看过 Angela 的演讲视频,会说:“Grit 我知道,就是坚持努力不放弃呗。”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

 

Grit 的含义中,不止包含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样重要的是驱动努力的热情。简单来说:

 

Grit=热情+坚持

 

为什么热情如此重要呢?如果说,坚持是一种状态,那么热情就是驱动坚持的燃料。没有热情的坚持,还不如不坚持。

 

我有个朋友,她小时候被父亲强迫练钢琴数年,一直考到七级。从那之后,她就很少再去碰钢琴了。

 

她成年后,喜欢上了打羽毛球。没有人强迫她,她却不断精进,拿了很多业余大奖。打球越久,对羽毛球的喜爱越强,训练也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同一个人身上的两次“坚持”,正好对坚毅做了最好的诠释。只有带着热情的,自我驱动的坚持,才是真正的坚毅,才能真的走向卓越和幸福

 

那么有了热情的“燃料”,就可以一直坚持了吗?

 

书中提到一个例子。有一个年轻的创业者,对 Angela 说自己“很坚毅”。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为自己的创业项目筹集资金,花了大量时间精力,甚至还熬了几个通宵。

 

但是他也坦承:“我可能不会在几年里做同一件事。” Angela 说这还不算够坚毅。

 

很多初看起来很有前途的事业没有发展下去,很多乐观的商业计划最终都扔进了垃圾桶里,都是因为坚持得不够久。

 

对坚持这件事来说,更重要的不是短期的强度,而是长期的耐力。

 

所以,成就卓越需要热情与坚持,二者缺一不可。Angela 的书里有一句话,是对坚毅的最好诠释:“做你所爱的事,并持续地去爱

02

原则二:爱与坚持,相互促进

 

我不止一次地听到有朋友黯然地对我说:“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也见过不少年轻人,在不停地寻找自己的“真爱”,却最终迷失在寻找中。

 

Angela 说,尽管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份工作,其中的一切都是你喜欢的,但是研究发现,工作与个人兴趣的匹配度越高,我们就越能发自内心地努力,并获得幸福感。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原本以为“真爱”的感觉,是寻寻觅觅之后的一瞬间:“哇!我找到了!” 

 

Angela 起初也是这么想。然而,走访了众多热爱事业的成功人士之后,Angela 才发现,绝大多数人都是对某件事坚持了一段时间、深入地投入之后,热情和兴趣才会越来越强烈。

 

凡事浅尝辄止,到处“种草”,“真爱”是不会发生的。

 

换句话说,爱与坚持,是相互促进的。越坚持,越热爱。

 

没有最初的喜爱,也不会有之后的坚持。但没有持续的投入,就不会有更深的热爱。

 

对于已经尝试了很多却仍然迷失的人来说,需要的不是继续寻找,而是在一件事上持续投入和坚持。也许你投入之后就会发现,你所热爱的不在“远方”,就在你的眼前。

03

原则三:寻找和“试错”依然重要

 

有一件感兴趣的事,并一直坚持下去,就会越来越喜欢,成为“真爱”吗?那可不一定。Angela 告诉我们,寻找和“试错”的阶段,也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书中引用了体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在专攻一项运动之前尝试过不同运动的运动员,发展会更好。

 

因为早期的广泛尝试,能帮助运动员确定哪项运动更适合自己。跳过这个“尝试”阶段的人,虽然早期的竞争优势明显,但后期倦怠的可能性会更大。

 

就像结婚前常常要谈几段恋爱一样,探索和尝试的过程,能帮助我们发现,什么是更适合自己的。

 

Angela 本人,也是经历了教育公益项目创始人、生物学研究生、管理咨询、数学老师等很多角色后,最终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定位——服务于教育的心理学家。

 

Angela读心理学博士的时候,已经30多岁了,属于“半路出家”,此前也并没有太多心理学背景。

 

然而,她经历了近十年的寻找和尝试后,已经对自己的兴趣和目标相当笃定。所以,她坚毅地投入到她的研究中,对 Grit 这个课题充满热忱地研究了十年。

 

试想,如果没有她之前的相关经历,她也不太可能对 Grit 有如此持久而坚定的热情。

 

对于早期培养兴趣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广泛尝试更加重要孩子们不关心未来的成功,更关心当下的快乐。

 

因此,秉持坚毅作风的 Angela,却呼吁天下父母:游戏先于努力;而且,鼓励至关重要。尤其在刚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孩子们更需要鼓励和自由,才能弄清楚自己真正的兴趣是什么。

 

研究发现专横的父母和老师,会削减孩子们的热情。充满热情并积极鼓励的导师,对发展孩子的兴趣起到很大作用。

04

原则四:坚持之道:刻意练习

 

所以,父母之道,在于平衡。一方面要鼓励孩子们在感兴趣的事情上,坚持投入一段时间的努力,然后再谈“喜不喜欢”。

 

另一方面,也要给孩子们自由,让他们广泛的尝试,才能找到孩子们愿意为之长期努力的方向。

 

Angela 家里有一条家规:“难事原则”

 

孩子们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难事”,但要承诺坚持一段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不能放弃,之后可以选择退出或继续。

 

她的大女儿在多年里,先后尝试了芭蕾舞、体操、田径、手工及钢琴之后,最终在中提琴上坚持了下来,而且兴趣一直在增加。

 

这个兼顾了坚持和兴趣的“难事原则”,家长们不妨一试。

 

对于热情有余,坚持不足的我来说,努力坚持练习,是最挑战的部分。相信和我有相同感受到人,不在少数。但是,爱迪生说过,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Angela 也在书中列出了这样的公式:

 

天赋×努力=技能

技能×努力=成就

 

可见,通向成就的道路上,成倍的努力坚持是绕不过去的。那么如何坚持呢?

 

很多人都知道“一万小时定律“,即在一件事上投入的时间达到1万小时(或10年)就会成为这件事的专家。

 

事实证明,1万小时定律不一定行得通。

 

比如,坊间有些厨艺达人,并没有真的做过1万小时的饭菜,却厨艺精湛。然而,更多普通人做饭远远超过了1万小时,但并没有成为名厨。

 

所以,对于坚持这件事来说,投入足够的时间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练习的方式

 

Angela 援引心理学家 Ericsson 的研究,告诉我们要想走向卓越,需要“刻意练习”

 

首先,要专注于整体表现中的一个非常小的方面,设立一个改进目标;

然后全神贯注地投入努力;

最后,积极寻求外界的反馈,并不断进行持续改进,直到达到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高手们丝毫不会被负面反馈打击,反而会主动寻求负面反馈,并努力改善和提升自己。这样的心态,我们普通人同样是可以学习和培养出来的。

 

刻意练习是件苦差事,但并不是没有回报的。

 

首先,经过刻意练习实现技能的提升,会带来成就感,并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兴趣和热情。而且,随着刻意练习的增加,一种神奇的“心流(Flow)体验”也会不断地造访。

 

心流出现在面临高水平的挑战而且自己认为能“应对自如”的情况下。

 

很多音乐家、画家、运动员都体验过这样的感受:“仿佛自己不存在,无需思考,只是行动。时间一晃而过,一切都那么美好。”

 

Angela 还告诉我们,坚持刻意练习的不二“法宝”,就是培养习惯

 

大量研究发现,当你养成每天固定时间和地点练习的习惯时,自然就会坚持下去。有一位作家,记录了161位艺术家、科学家和其它创作者的普通一天,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每天习惯于用数小时进行刻意练习。

 

了解了心流的美好体验,和培养习惯的“法宝”,下面需要做的就是付诸行动。无论是多么美好的理想,优秀的创意,或喜爱的事业,实现的必经之路都是:坚持练习!

05

原则五:关键是如何面对失败

 

Angela 在她的 TED 演讲里已经提到,坚毅和成长型心态有很大关系。

 

什么是成长型心态呢?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面对失败的态度。

 

面对挑战和失败,具有成长型心态的人,会认为自己可以做的更好。相反,具有固定型心态的人,会将这些解读为“我不行”的证据,认为自己不够好。

 

亨利·福特说:“不管你认为你能或不能,你总是对的。”

 

可见,成长型心态和固定型心态的人很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在内心深处是否相信,自己真的可以变的更好。

 

那么,两种不同的心态是如何形成的呢?

 

成长型心态的研究者 Carol Dweck 教授认为,一个人的心态取决于他个人的成败经历以及他周围的人反应。

 

研究发现,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被赞扬“聪明”而不是“努力”的孩子,会更容易具有固定型心态。

 

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表现只和先天的“不可改变”的因素相关。即使很多父母和老师已经学会了夸孩子“努力”,但是我们内心对“聪明”的偏爱,也会从身体语言、面部表情、行为流露并传递给孩子。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偏向于拥有固定型心态的,包括 Angela Carol 也是如此。不过 Angela 强调,每个人内心的悲观主义者旁边都住着一位成长心态的乐观主义者

 

所以,只要相信改变真的可以发生,每个人都可以培养出“成长心态”。

 

对于家长来说,与其指望用学来的“成长型话术”去教出一个“成长型”孩子,不如先从自己开始,做一个有成长型心态的人。

 

 (文章来源:情听我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