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当孩子遭遇“坏”情绪,如何帮助孩子回归正轨,找回状态?

2021年03月01日 心理教育 当孩子遭遇“坏”情绪,如何帮助孩子回归正轨,找回状态?已关闭评论 阅读 3,440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编辑:欧韶艳)

所有的孩子,即使再幸运,都会或多或少遭受情感创伤。在家里、学校还有运动场上,孩子经历着失落、沮丧、失败,以及来自同龄人的批评、反对和排挤。所有的孩子都曾感受过气馁、孤独甚至没人爱的感觉。

一个小女孩的同学对她说,“我们不想跟你一起玩”。一个男孩像大家一样在玩棒球,但是投手却莫名其妙地让他三击不中而出局。其他同学都能流利地在老师面前大声朗读,而自己却支支吾吾,只能暗自觉得很丢人。我的一个亲戚,成年后仍然因为朗读时像个孩子而感到十分困扰。她回忆起四年级时在希伯来学校的教室里,老师曾要她大声朗读,至今她仍记得老师批评她的语气,还有那一刻她的窘迫和屈辱,从此她再也没有去过希伯来学校。

每一个孩子都曾经历伤痛。这些共同的经历让孩子觉得丢脸、愤怒。每一次伤痛都会激起孩子的自我保护行为一一表现形式可能是抗议、报复、放弃、并给予自己更加坚硬的保护壳。

心理状态健康的孩子的确可以恢复过来。

然而,通常情况是孩子在短时间内无法找回状态。痛苦的感觉长时间淹没了他们。渐渐地,失落反抗的情绪占了主导,家庭交流越发陷入恶性循环。批评和惩罚让孩子变得愤怒,激起他们的反抗,或者让他们变得沉默、自暴自弃,进而招致更多的批评,孩子变得更加叛逆、更加自弃。

今天,我将详细解释孩子生活中健康和不健康的事情,并就如何让孩子回归正轨——找回状态,获得良好情绪——展开讨论。

图片

给予积极的期待

儿童时期以及终生的心理健康都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保持积极的情绪,特别是积极的期待。

针对弱势儿童的长期研究始终支持这种观点:能够在逆境中获得成功的孩子普遍积极地憧憬着未来。这些孩子通常都有来自他们的崇拜对象或信赖他们的人给予的精神支持。对生活抱有积极的期待让孩子沿着正路走下去,对未来的积极憧憬能够帮助孩子和成人在当下做出正确的决定,并坚持努力工作;同样,积极憧憬未来的孩子更能接受家长的教导,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是为他们好。

生活中,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同龄人的课外活动中表现很好的孩子,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能够及时恢复,善于从失败和错误中获得教训,总是记住那些关于自己(或别人)的美好瞬间,并坚持为实现对他们意义重大的目标而努力。这种必备的成熟地处理情绪的方法有多种叫法,我们称之为情绪恢复能力、乐观主义或“心理免疫力”。

修复情绪创伤

心理创伤在很多方面类似于身体创伤,同理,情绪健康在很多方面也类似于身体健康。如同我们的细胞负责修复身体创伤,心理创伤也需要被抚平。倘若置之不理,心理的伤口会逐渐扩大。当我们遭受身体创伤时,疼痛会让我们本能地退缩,伤口红肿发炎。心理创伤亦是如此。心理受伤时,儿童会表现出反抗和放弃的情绪,在创伤弥合之前,他们不愿再寻求挑战或冒险。

作为父母,我们的任务就是及时察觉这种创伤,帮助孩子从中恢复过来,安抚他们的愤怒情绪并给予鼓励。很多时候,简单地告诉孩子我们理解他们的失落或沮丧情绪就足够了。

孩子会从经历情绪创伤到学会修复情绪的过程中成长起来,这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必经之路。他们会明白,此刻的痛苦是暂时的(因而是可以忍受的),还会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在大人的帮助下,一切都会好起来。他们会明白不会永远都感觉如此糟糕,以后他们会做得更好,人生中还有其他美好的事情值得期待——如同茱莉亚所说,还会有“下一次”机会的。

在健康的发展模式里,孩子就是这样渐渐学会了如何面对沮丧时的失落情绪。如果情绪创伤得到修复,孩子会明白,他们或其他人遭受到的挫折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愤怒和不公平的感觉不会永远伴随他们。渐渐地,孩子变得乐观而坚韧。

转换情绪支点

但是,还不止这些。当孩子从沮丧失落的情绪中恢复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积极憧憬未来的孩子愿意学习,乐于接受关心。坚韧的孩子与同龄人相处更加融洽,总能考虑他人的需要,更愿意做出让步,更善于与家长和老师交流。

与孩子交谈时,如果我们能够帮助他们找回状态,我们就能让孩子情绪发展中的支点发生转换——让孩子从迫切的要求中释放出来,给予他们主动权去解决问题,承担个人的责任。

若情绪创伤得到修复,孩子就不会陷在叛逆的情绪中,他们不再急于争辩,不再急于表达痛苦,不再迫切地需要达成他们的要求。在这种时刻,我们至少能够停止传播负面情绪(例如,孩子觉得“永远没人听我说话”“我总是令人失望”或“我很讨人嫌”)。如果我们尝试抚慰这种创伤,压力荷尔蒙的水平会下降,其他与压力相关的反应也都会有所降低。如果听之任之,这种创伤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和身体的双重伤害。

图片

负面情绪的发展:

失落、叛逆、恶性循环

保罗是一个10岁的小男孩,聪明伶俐、惹人喜爱、兴趣广泛。保罗的父母觉得这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淘气任性,却又敏感不快乐,表现得很沉闷,陷在坏心情中无法自拔。很长时间以来,通常保罗看起来挺开心,在与父母的一对一互动中,他积极配合,显得很顽皮。但是保罗想要的不止这些,他的要求一个接一个,有时还会变得暴怒。

尽管他是个好学生,但是一旦遇到挫折他会撕掉作业本,他经常告诉爸爸妈妈他“讨厌上学”。最近A先生和太太说保罗的情绪和行为越来越糟糕。他总是很愤怒,抱怨他受到不公平的惩罚,这种时候,他会说这种感觉真“糟糕”。

早些年,我曾见过保罗。当时,A先生和太太就类似的问题咨询过我,我因此与保罗一家相处过一段时间,对他进行治疗。保罗玩耍的时候很热情,说话时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开朗。在最初的会面中,A先生提到,保罗早上醒得很早,他喜欢跟爸爸一起去街角小店买晨报。我鼓励A先生每天都坚持这项早间散步,保罗和他爸爸都愉快地同意了。很快保罗的情绪和行为都有所改善。尽管他还是那么淘气任性, 但保罗的父母说他似乎能够慢慢接受失败,也不会不达目的不罢休了。

当保罗再次出现任性叛逆的行为时,A先生和太太提出短期咨询。咨询期间,保罗通常都乐于交流,至少在几轮会话中都是如此。有一次,保罗提起近来与他母亲的一次对话。保罗亲口描述了一种非常典型的不健康的家庭交流模式:

“我不喜欢这样的规矩……所以我应该说点什么……她觉得我还小……所以不让我做一些事情,比如不让我看电视、玩电脑,这一点让我很生气……我一直觉得很气愤,而她觉得我总是暴躁……这就是一个循环,我和朋友们待在一起时从来不会这样。”

最后一句话也不能让人放心。几个月后,我再次与保罗交谈。我跟他提起之前的交流,提到他如何描述他家中时常出现的不良情绪恶性循环。这一次他补充道:“你忽略了一部分,当孩子道歉时母亲还是很生气。”根据这一点,保罗说出了这类不良沟通的另一个关键部分:孩子努力尝试弥补时失败了。

保罗很叛逆,很愤怒。尽管他兴趣广泛,爱好音乐、创意写作、运动、历史等,但是让他的父母失望的是,保罗对这些兴趣都只能保持三分钟热度,不能坚持钻研。在他做的很多事情中,尤其是功课上,他总是草草了事,如果遇到一点点挫折就会立即放弃。

保罗的未来很令人担忧。

A太太很爱她的孩子们,唯独与保罗之间存在矛盾。她无法理解这个孩子为什么如此喜怒无常,总是有很多要求,对兄弟姐妹如此吝啬。遭受挫败时,她总是说一些苛责的话(例如“你怎么回事啊?”) 还会频频惩罚他,这些惩罚如果时间短暂一点,其实还可以理解,但是惩罚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A夫妇持有一种非常普遍却错误的观点,那就是惩罚必须严厉一点,不然孩子根本就不在乎)。A太太问:“为什么他会这样?”通常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孩子为什么不快乐,其中存在许多无法割裂的错综复杂的原因。

渐渐地,保罗开始怀疑妈妈是否爱他,他自己是否爱妈妈。保罗和妈妈在愤怒的时候都说过一些伤人的话,尽管他们说的时候是希望一切好起来,但说过之后造成的伤害却很难弥补。

保罗很尊敬爸爸,希望自己能让爸爸感到骄傲,但是这些情感都埋藏在心里。保罗总说他对一切都无所谓,惩罚与否他无所谓,上不上学他也无所谓。总之,他觉得自己不是个聪明的孩子。

但是,事实上他非常在意。

在不良情绪发展的过程中,痛苦的感受包括失落、愤怒的感觉,失败的瞬间,受到批评或社交活动中被拒绝会长期笼罩着孩子。就像保罗所说:“坏情绪围绕着我。”

此后,儿童的思维和想象会驱使他采取反抗的行为,从而变得堕落而叛逆,偏离正轨。尚未修复的情感创伤会让人长期处于沮丧孤独、愤愤不平的情绪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孩子的情感生活将逐渐陷人痛苦的深渊。失落、孤独和愤怒会让他们无法从中恢复过来,并持续侵蚀孩子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对于保罗和他的父母而言,重建良好的家庭关系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愤怒的时候越来越多,而且这些愤怒导致的后果也没有得到修补。然而,渐渐地,A夫妇慢慢可以理解保罗受伤的感觉,保罗也不再时时陷在坏情绪中无法自拔。在针对治疗注意力不集中的药物(A夫妇的无奈之举)帮助下,保罗对功课更用心了。现在保罗已经在向好的方向转变。对于他的爱好,保罗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恒心,也更加能够理解父母的想法。

挫折:魔鬼的武器

一般而言,当学业失败、竞争失利、遭遇社交排挤、让自豪感渐渐消失殆尽,以及崇拜的人否定自己的时候,我们总会有失落感(甚至会感觉难过)。

如果心理状态健康,我们可以从中恢复过来。我们知道如何找回希望。然而,困扰中的孩子却无法及时恢复,他们会长时间(比他们本应该持续的时间更长)沉浸在气馁和愤怒中。

有时,孩子会公开表达他的失落。她可能认为(有时会说),“我永远不会受欢迎”或“我永远都不会是一名好学生”或“我永远都不能摆脱这种痛苦”。

当然,通常孩子会拒绝这种感觉。他们把挫败感藏起来,表现出固执倔强,总爱责怪别人的样子。然而,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悲观不积极的态度,缺乏长期目标中看出他们的失落感。

充满挫败感的孩子一般会更加容易公开或私下妒忌其他的孩子——他们的兄弟姐妹或同龄人。我在尝试寻找他们坏情绪的根源时发现,许多失落的孩子认为父母和老师提出的要求不合理。学习上存在障碍的孩子或多或少会经历挫败感。作为家长(包括我作为儿童治愈师)必须承担的任务就是去弥合、安抚这种挫败感,让孩子重新找回希望。

最近,我无意中找到了这种想法的一些根据。在美国橄榄球联盟(NFL)电影纪录片《硬汉训练营》(Hard Knocks)中,纽约喷气机特别队的教练迈克,韦斯特霍夫给他的队员们讲了一个魔鬼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每当被问到什么是他最有力的武器时,魔鬼回答说“挫折!因为挫折让我其他的工具变得更有力!”韦斯特霍夫教练告诉他的队员不要因为挫折一一魔鬼的武器,而放弃。

反抗

反抗是不良情绪发展中的另一表现。像挫折一样,孩子的反抗心理有很多表现形式。一般孩子会以固执或争辩、嘲笑他人或不礼貌的行为来表达他们的反抗情绪。

公开被老师嘲笑或私底下被父母嘲讽的孩子不会对老师和父母说“该死!”但他可能在心里这么想。这种态度将会在后续他的想象或行为中以轻蔑的形式表现出来。

糟糕的是,持续的反抗情绪会导致孩子内心不再认可父母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孩子开始觉得“他们怎么想我无所谓”。然而,孩子需要我们的指导和支持,如果他们不再在意我们怎么想,他们会很脆弱,而且容易犯错。

恶性循环

批评和反抗带来的恶性循环是不良家庭互动中最普遍的问题。一般来说,当孩子任性或幼稚的行为招致父母、老师或同龄人的批评时,这种恶性循环就开始了。

他可能无意中听到其他孩子说:“别跟杰瑞米玩,他很讨人嫌。”或者,当我们很生气时,他说:“我什么也没做错。”批评性的回应让孩子觉得更加受伤。此刻他觉得自己很没用、对别人充满了怨恨。他可能会不愿意参加伙伴们的互动,并坚持自己幼稚的行为,也会当场或在回家后表现得更加叛逆;他可能会变得很“古怪”,故意挑衅伙伴,或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他还可能报复,陷入觉得气愤、被疏远的永久循环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反抗行为会升级。争吵变得更加大声、更加愤怒、更加顽固不化,随便一句话就足以激起更加激烈的回应。看似很中立抑或是出于好心的某些评价和提问都可能会引起孩子(或父母)的愤怒,有时引发战争的仅仅是一方转动了一下眼珠。

在我的临床经验中,问题孩子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会出现挫败和反抗的情绪。我总能从郁闷孩子的抱怨中听出这种情绪,例如,孩子会说“我讨厌上学”“我讨厌我的老师”或“我讨厌我的生活”。

但是,无论多么愤怒或沮丧,无论表现得多么叛逆、神秘或冷淡,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赞赏,希望能表现得好一些,渴望融入小伙伴之中。基于以上事实,我将针对孩子情感和行为上的问题给出我的解决方案。

图片

我们能做什么?

作为父母,我们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绪恢复能力?我们如何帮助孩子找回状态,并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期待?

首先要学会倾听。对于孩子的想法我们要给予鼓励和支持,赏识他们关注的东西。他们开心时,分享他们的开心。他们着急、沮丧、失落时,表达我们的理解并给予安慰。要让他们知道,你明白他们的感受一一因为你也曾经历过这种感受。跟他们聊聊你经历的失落和沮丧,谈谈你是如何处理应对的。

许多年前,在我刚刚开始临床实践时,我曾与艾伦相处过一段时间,他是一个十三岁的男孩,讨论时总是保持沉默。有一天,艾伦告诉我他在学校被欺负了。我选择和艾伦分享我的真实经历,坦白告诉他我在他这个年纪也被欺负过。接下来的一个星期,艾伦一走进我的办公室就会说,“你上周给我讲的关于被捉弄的故事,再讲一遍。”

在当下盛行采用“策略”进行沟通及速战速决解决孩子问题行为的大趋势下,耐心的倾听似乎已经过时。然而,在一天结束时,没有任何育儿技巧能比得过耐心的倾听。想让孩子拥有成功的人生,耐心倾听是作为父母应做的最重要的事。

我认为,作为父母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就是在孩子的生活中不断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并贯穿孩子的一生。孩子心底里期盼得到你的认可和赞赏——知道你为他感到骄傲并相信他能表现出色,这样的肯定会支持着他走过那些无法避免的焦虑时刻。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这种支持。但是,通常关心孩子的家长会因为给予孩子过多的警告和批评而让孩子对他们的支持感到怀疑。当我们尝试让孩子获得提高、做得更好的过程中,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破坏这种心理上的支持,不经意间造成孩子的叛逆和愤怒。

作为家长,我们的目标不是消除孩子的挫败感和失落感,而是帮助他们从中恢复过来。我们帮助他们正确地处理挫败感,修复受损的积极态度。如果我们成功了,我们会看到孩子的情绪得到健康发展,会看到孩子与伙伴的关系更加融洽,不再提出苛刻的要求,较少地表现出逃避和自暴自弃——总的来说,生活中更加自信、快乐,勇于承担责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