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复旦大学教师杀害学院党委书记!全社会应重视心理健康

2021年06月08日 信息之窗, 心质培养 复旦大学教师杀害学院党委书记!全社会应重视心理健康已关闭评论 阅读 6,933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全民健心网首席专家肖汉仕教授认为;

从现有的信息分析,此悲剧的发生,固然有外在的现实原因,但凶手心理素质的缺失,特别是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适及行为自控能力的不足、性格的缺陷是导致这一悲剧的重要内因。这再一次给全民、家庭、单位的心理工作敲响了警钟!再次呼吁全社会应该重视全民的心理健康!加速推进全民健心工程,以尽快提升全民的心理素质、促进全民的心理健康与幸福!已经成为必需品和当务之急!

6月7日,复旦大学数学学院发生一起恶性凶杀案,今年39岁的海归博士、该院青年教师姜文华,以残忍手段杀害该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现年49岁的王永珍教授。

(以下信息来源:程墨 远见聚焦

官方只发布了一则非常简短的消息,从昨天到现在,自媒体上各种真真假假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中疯传,一些不负责任的写手凭胡乱猜测,借这个悲剧事件散布仇恨言论,尤其令人不耻。

我想引用来自复旦数院的第一手可靠信息,澄清一些不实和不负责任的传闻,并从姜文华求学、成长的经历,简单分析一下这起悲剧发生的个人、家庭和社会根源。真相绝对比大家想象的更残酷,值得每位中国学霸及学霸的家长们反思。个体无力改变大的社会环境,但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尽自己的努力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据来自复旦数院的知情人透露(恕我不方便说出消息的来源),姜文华昨天下午尾随数院党委书记王永珍教授到其办公室,然后关上门,用所带刀具,割断王永珍教授的颈大动脉,血染整个办公室,当场死亡。前几天,王书记通知姜文华,学院决定不再对他续聘,请他近期办理离职手续。

据这位知情人介绍,姜文华是上海格致中学高才生(网传他是复旦附中学生),2000年毕业;当年复旦数学系招了一个数学尖子班,或称特训班,姜文华是这个班的学生。2004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系时,姜文华获得首届复旦大学校长奖。

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姜文华申请到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的统计学博士(注:美国实行硕博连读,本科毕业即申博),5年后顺利拿到博士学位。2009至2011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研究机构和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后在苏州大学任教,五年期满后,以引进人才的身份任职复旦大学。

姜文华的研究方向包括:非参数经验贝叶斯、非参数回归、变量选取、多重假设检验。他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投资支持的“高维数据的非参数经验贝叶斯方法研究”项目负责人。

文献检索显示,姜文华2009年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一篇非常有份量的学术论文,被大量引用。这应该是他博士论文的研究成果。2016年、2017年、2019年、2020年均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

从姜文华上述学术经历上看,作为一名从事数学基础研究的学者,姜文华称得上是学霸,也是一个有成就的青年数学家。

另据知情人士介绍,他在美国学习期间,有一位女友陪读,这位女友是复旦数学系一位老师的女儿,两人并未结婚。他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又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他在美国的陪读女友和女友父亲原以为他会在美国定居,没想到他最终回国发展,女友于是和他分手。今年39岁的姜文华至今未婚,没有发现有关系稳定的女友。

他回国后,最初答应华东师大数学系(沈纯理教授所在的系)聘请,后苏州大学以更高的薪酬盛情邀请,他选择去了苏州大学,获聘副教授。五年聘期期满后,苏州大学没有续聘。随后(6年前),姜文华以青年科学家的身份获聘到复旦大学数院工作。

从一所并非知名的大学跳到国内一流的复旦大学,应该讲复旦看中的是姜文华出色的学术能力,而不可能有其他背景,否则这次也不会因复旦不再续聘,而令绝望的姜文华对学院领导痛下杀手,同时断送了自己的一生。

复旦数院不再续聘姜文华,可能并非外界所传的那样是他学术研究不达标,未能通过审核。知情人士透露,姜文华在复旦工作期间,很快发现他存在较为严重的精神疾病,有不少奇怪的行为表现。他父母曾带他去看过医生,医生诊断为忧郁症。2019年,因为他在上课时言行过于反常,已无法继续上课。或许这才是复旦数院在聘期届满后,对他不再续聘的主因。

网传姜文华毕业于耶鲁大学是错误信息;网传姜文华博士毕业后,本来有机会可以去耶鲁大学任教,但受到导师的阻拦,最后只能去了美国一所统计机构工作,因学非所用最终选择了回国,这应该不是事实。

姜文华就读的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虽然也是一所非常知名的大学,但离耶鲁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姜文华在2009年博士毕业时,虽然发表了一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但绝对谈不上已经是一个国际知名的学者。因此,姜文华绝没有从一所非美国一流大学博士毕业,进入耶鲁这种顶尖大学任教的机会。

再说,博士毕业进入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工作,必须要有导师的推荐信。如果姜文华获得了耶鲁大学的教职,必定有导师的推荐,绝对不可能因导师反对而功败垂成。

 因此,关于这起悲剧,最接近于事实的真相有三个:

1、作为学霸的姜文华其实得了严重忧郁症,以至于两年前就已经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工作;

2、尽管姜文华患上了忧郁症,但他并没有丧失研究能力,仍在2019年、2020年各发表了一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3、因为患上忧郁症无法开展教学工作,复旦大学在6年聘期届满后,做了不再续签的决定。

在掌握以上基本事实的情况下,我认为这起悲剧的发生,姜文华个人、他的父母和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才是值得我们每个人需要深思的。

首先,就姜文华和他的父母来说,最大的错误是对姜文华专业和赴美留学的选择;其次是姜文华回国发展后,不该因高薪利诱放弃华师大的教职去苏州大学工作,失去了在家人陪伴下修复失恋和环境不适应带来的精神伤害。

一般认为,包括数学和应用数学在内的所谓STEM专业在美国很吃香,很容易找到工作留下来。但实际上,像数学这样的基础专业,只有毕业于非常顶尖的美国大学博士,而且必须在博士毕业、最迟毕业后两年的博士后研究中,获得国际上知名的学术成就,才可能获得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聘任。否则,找不到一份正式的工作,最终只有回国一条路。

类似的专业还有许多学生一心向往的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天体物理,气象学等等,这些专业在美国基本上不可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最终都只能选择回国发展。

在美国知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在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回国找一份大学教职并非难事,像姜文华博士,就获得了国内多个知名大学的聘请。

问题恰恰在于,如果当初留学是准备留在美国定居和发展的,尤其是习惯了美国当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或许像姜文华博士的同居多年的女友那样,坚持一定要他留在美国发展,回国就毅然分手,对任何人来讲,就像是一场人生的重置,这个心理打击是灾难性的,很多人跨不过这个坎,就因此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

在姜文华之前,媒体披露过多位海归博士,都是因为专业原因在美国找不到工作,回国发展又不适应,最后患上严重忧郁症而跳楼。这种发生在中国学霸身上的类似悲剧其实不胜枚举。只是这回姜文华博士选择了不是自杀,而是杀人。

需要说明的是,忧郁症不是可以减轻和免除刑事处罚的精神疾病,最多只能作为法官量刑时的心证酌情考虑。这不能成为替凶手脱罪的理由。

姜文华和他父母的另一个过错是,既然在美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结束两年博士后研究之后必须回国,又遭受女友无情分手的打击,就应当积极进行心理调整,放低自己的职业要求,踏实开始新的人生规划。

可惜,姜文华及其父母一错再错。作为上海人,本应选择家门口、职业稳定的华东师大任教,在家人陪伴下修复失恋带来的心理伤害,以及更好地适应国内的生活,但却为了一份高薪的利诱而选择去了苏州大学。苏州大学五年聘期届满后没有续聘,显然是姜文华在情商或性格方面,表现出一些令学校不能容忍的一面。虽然姜文华很快应聘到了复旦大学工作,但显然这次失败的工作经历,给他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压力。

我相信,如果姜文华在复旦大学毕业后不去美国留学,无论是本科毕业后就业,还是选择在复旦或其他国内大学读博士,毕业后顺利做一名大学教师,或进入中科院系统的研究机构工作,都不会遭到后来美国找不到工作的困境,也不会发生女友因此分手的精神打击,很可能就不会患上严重的忧郁症。

因此,学霸如何选择自己的专业,是否需要选择出国留学,留学在当地找不到合适工作必须回国发展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都是每个学霸及其父母必须深思熟虑的决策,万不可匆忙做决定。一旦选定了一条路,就必须承受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而不能把自己的不如意迁怒于他人,迁怒于社会。

此外,在姜文华因严重忧郁症不能正常工作之后,他父母应该承担起监护人和至爱亲人的责任,主动终止他的工作,把他接到身边共同生活,对他进行正规的心理治疗,时刻给予家人的关爱,而不是让他继续留在学校单身宿舍,任他心灵中的黑暗阴影不断扩大,最终将他吞噬。

最后,不能不说,整个社会包括复旦大学对姜文华最后走上绝路负有一定的责任。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现在公立大学和研究机构,包括各个公立大学和中科院系统,工作人员分为三大类:一是由上级任命的管理干部(公务员编制);二是有正式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三是没有正式事业编制的合同制聘用人员。

前两类人员是不能随便辞退和解聘的,即使按劳动合同法来管理的人员,也属于法律上无固定工作期限人员。像姜文华这样没有事业编制的合同制聘用人员,只有表现足够优秀,才能在合同期限届满时获得续聘,而只有在单位编制因人员退休空了出来,或者经批准获得增加编制后,才能成为一名有事业编制即拥有稳定工作的人员。

这样的制度设计,在没有编制的聘用人员之间带来了极为残酷的内部竞争。这种随时可能失去饭碗的巨大压力,给原本像姜文华这样受到心理创伤的人员,或者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人员带来灭顶之灾。

更残酷的是,没有编制的工作人员合同到期时,单位不需要任何理由即可终止继续聘用,只需要依法支付每年工龄一个月工资的补偿。像姜文华这样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已经不能正常工作,学校终止聘用更是目前中国各单位的普遍做法,并不违背合同约定,也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

我不能说复旦有什么过错,因为不是复旦一家这样做,而是所有公立事业单位都是这样的制度,私人机构甚至更残酷——我相信极少有私人单位把一个无法工作的职工,白养两年多直到合同期满,能遵守法律法规中有关医疗期的规定,已经是最仁义的单位了。

显然,这是一个全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如何善待有精神疾病和其他严重疾病不能正常工作的人?我们是否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机构,让他们衣食无忧并看得起疾病?假如有单位给姜文华这样虽然患病但仍有研究能力的人才一个稳定的岗位,不让他感到走投无路,这样的悲剧是否就可以避免?

就我所知,在许多国有单位,员工不幸患上严重忧郁症,即使长期在家养病,不能正常工作,很多也是续签合同的。当然,我们不能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复旦,毕竟这样做同样利弊参半,对用人单位未必公平。只有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才是根本出路所在。由于大家可以理解的原因,我无法对此做出更深入的探讨。

从姜文华这个悲剧中,我深切地体会到,父母不应当有望子成龙之心,不应当给小孩灌输名利的思想。愿每个小孩在父母的关爱中健康成长,愿每个学霸都学会做一个平凡的正常人。

是的,我们无法改变整个社会大环境,惟有改变我们自己。拿这个悲剧事件来发泄对社会的不满,无益于减少和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为人父母者,尤其需要警醒。

不过,也有人认为,姜文化过往的经历显示,他不能对待自己所遇到的挫折,于是心里积压了太多的负面情绪,又无法疏解,于是这样的负面情绪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然而很多情况下,大家又从来自知,生命里从没有任何人会处处针对自己,唯有深度的自省与改变,才能走出暂时的困境与挫折。这也说明,全社会应该重视起心理健康来,更多机构要做好对职工心理健康动态了解,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在事件的前因后果还没有披露之前,大家议论、猜测是可以理解的。但这里面有很多猜测只看到表象,甚至有意无意地站在行凶者这一边,指责其领导、其用人单位、乃至整个社会的不公。

姜某到底有没有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有待警方进一步调查。即使有,这也不足以成为他持刀杀人的理由!

关于相关的人格障碍的特征及识别

从目前网上披露的信息,并结合我们在临床深度催眠下心理干预中发现的心理规律来看,姜某极有可能是一名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甚至可能有被害妄想的精神病性症状。这才是导致他行凶的主要原因。

01.人格障碍的特征:

人格障碍患者有3个核心特征;严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缺乏同理心;其所作所为超出了社会规范和道德底线。

说得通俗一些,可以理解为他们遇到挫折、打击总是一味指责别人,认为都是别人的错,在表达不满时会采取极端的形式,而且无视别人的痛苦。

而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则有敏感多疑、容易把别人的好意当成坏意,固执、自以为是的人格特征。

当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决定犯罪时,他们会针对那些他认为与自己有过节的、认为伤害过自己的人,带有明显的指向性。

而且他们实施犯罪前会仔细谋划,甚至提前踩点,争取一招致命,达到复仇的目的。姜某说他的刀是提前准备的,他很可能把一切都想好了,只要解聘结果一公布,他就立马复仇。

当然,必须澄清,我们分析姜某极有可能是人格障碍患者并不是为了给他洗罪脱责,而是为了让大众看到更深层面的根源,从中吸取教训。

事实上,正因为偏执型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严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一旦他们犯下罪行,应该依法重判!防止他们再次危害社会!

  02、

那我为什么说姜某极有可能是偏执型人格障碍?有哪些依据?他的人格障碍又是怎么来的?

目前,关于姜某的具体成长经历、求学工作的细节仍未披露。但从目前的公开信息中,已能看出不少可能导致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蛛丝马迹。

从姜某的履历来看,他在数学研究上的造诣颇高。按理来说,他在事业上应该能获得一些成就,成为受人尊敬的学者。可姜某的事业之路似乎屡屡碰壁。有未予核实的网传信息称:

他在国外读博士时,耶鲁大学曾向他伸出橄榄枝,但他当时的导师不同意,未能成行,后来到了一个研究所工作;

但研究所的工作也就持续了两年,还有人说他在这期间离了婚;

回国后,他在苏州大学当副教授,但期满后学校不续约;

他又应聘了复旦大学的老师,按照合同规定,如果任职第5年时,学校认为无法胜任,即无条件解聘……

如果这些信息都是真的,那姜某真可谓怀才不遇,命途多舛。

但问题是,如果这是真的,姜某明明有学术上的才华,但为什么会遭受那么多挫折?真的是所有人都针对他、打压他吗?这个可能性并不大,更有可能是他的个人性格、待人接物的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

姜某从小肯定是“学霸”,甚至是“学神”,尤其在数学方面。这又肯定为他带来了很多的褒奖,其中有很多可能是父母、老师等人的“过度夸奖”,比如称赞他是“天才”、“未来是数学家”等等。

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这些过度夸奖容易形成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令姜某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能力,自负自大,自以为是,甚至认为身边的人都不如自己。

而且,在他在外界遇到挫折和人际冲突时,其父母很可能不懂得引导他客观分析原因,加强自我反省能力,积极提升。所以当他还是一名学生时,往往很容易和同学、老师发生冲突。

在成绩上、学术上,大家可能很认可他;但在性格上,大家可能都不太喜欢他。

但在求学阶段,这个问题被优秀的成绩掩盖了,没有得到其父母、老师和他自己的重视。他认为自己非常优秀,前途一片光明,内心是“自信”的,甚至是自恋、膨胀的。他很可能根本瞧不起跟自己有过过节的人,认为只要成绩好,人际冲突就不是个问题

可是,当学生时代结束了,进入了找工作阶段和工作环境后,以及涉及到婚姻生活时,人际交往上的弱点就暴露无遗了。

他自以为是、自满自负的性格很容易与导师、同事发生矛盾。而当矛盾越多,他就越容易认为别人是故意针对他、陷害他。导致性格越来越敏感多疑、固执,偏执型人格特征越来越严重,发展成偏执型人格障碍。

而且,他很可能对自己的能力有过高估计,认为自己能胜任工作,但实际上并未达到用人单位的期许,可能多次被解聘。对此,他很可能又会负面解读为是别人嫉妒、迫害。

在一次次的人际冲突和生活、事业的挫折前,他缺乏自我反省能力,感到万分委屈、愤怒,形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偏执型人格障碍,日积月累,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复旦大学数学系的领导、同事到底有没有可以打压他?我们不得而知。但即使没有,他也会认为自己受到了打压。

而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爆发,很可能不是因为真的遭到了打压,而是其内心愤怒达到了极点。数学系党委书记宣布解聘决定,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算他这次把愤怒压下去了,换了一个份工作,他仍然很容易会从负面解读别人的言行举止。一旦有不如意,他又会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这根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早晚会落下,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在这类复仇形式的故意伤害中,犯罪者的偏执型人格障碍往往才是主因,外界的导火索事件是次要因素。

当然,网上也有人说他并未结婚,而且是受复旦大学邀请而担任老师的。但任职期间逐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父母带其就诊时诊断为抑郁症,无法正常教学,所以被解聘。

即使他真的被诊断抑郁症,这也不是他行凶的原因。单纯的抑郁症患者不会故意伤害他人,他们更倾向于伤害自己。

但抑郁症和偏执型人格障碍可以共存。如果一名抑郁症患者故意伤害他人,但又排除了幻觉、幻听等精神病性症状的话,那么伤人的行为是因为其共病有人格障碍。这个时候,人格障碍是主要诊断,而所谓的抑郁症实际上是继发于人格障碍后的抑郁发作。

通常在三轴诊断里,抑郁症是第一轴诊断,后者是第二轴诊断。但在国内临床精神科中,第二轴的人格异常往往被忽略、漏诊。这导致很多凶案发生后,很多大众只看到凶手是抑郁症患者,却不知道其实他们有人格障碍,抑郁症一再被“污名化”。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教授祝宏卓认为:

长期精神问题在被解聘时导致应激反应可能是姜某杀人的主要原因,但是,学校管理环节是否有问题?为何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此案提醒高校或其他单位机构解聘员工不能过于简单粗暴,要考虑一下被解聘者的心理情绪状态和生活状态,否则,如果一个离婚者,几乎没有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还有偏执想法或被害妄想症,没有了工作和收入,很可能成为社会上的定时炸弹。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也许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另外,如果姜某真是是精神病人的话,按照精神卫生法,其发病期间不能被解聘,组织要联系其家人或法定监护人送医院诊治,经过诊治后再考虑解聘与否,而不是以解聘的简单粗暴的方式摆脱制造麻烦的精神病人。

被解聘就意味着失业,这是巨大冲击事件,对于一般人也会产生应激反应,而性格偏执或有被害妄想症的人更容易激发应激反应。记得2019年初,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发生一起男子伤害学生事件。该事件的发生也是学校解聘一位劳务派遣人员,由于没有做好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导致其应激反应状态下到学校伤害20名无辜的孩子,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这两起案件提醒领导们:解聘谈话前要对被解聘者进行心理评估和心理疏导。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