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14年03月13日 心理教育 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关闭评论 阅读 793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任木千子与您分享,谢谢您收藏、宣传中国全民健心网,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作者:刘平超   


                       厦门今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今天心理研究院 刘平超
摘要:教师是一个高压力职业,持久压力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关注教师的工作压力,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先结合,发挥情商训练的作用,建立并完善学校心理教育教育模式。
关键词:工作压力心理健康 教育体系/模式 情商训练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教师心理问题成为国际性的一个课题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学术界在教师工作压力即教师职业压力与教师心理问题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取得了大量成果。研究表明,教师是一个高压力职业,持久压力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在美国,根据许多客观资料,至少有6%~8%的教师,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教师的心理问题不仅会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降低,还会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心理卫生问题引起国际上广泛关注。研究教师心理问题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课题,成为当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二)我国教师心理问题的现状及研究更加紧迫
    教师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特别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教育评价与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之下,教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心力交瘁,甚至有厌弃情绪,降低教学热忱,间接影响学生身心平衡与发展。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的一项调查发现,51.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另外重庆市教科院一项对500余名一线教师的调查发现,76.9%的教师感觉压力大,51%的教师落下“职业病”,37%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这样的情况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普遍存在。同时,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发展阶段,心理健康宣传及心理健康配套软、硬件较为落后。
我国当前正在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法处理人际关系。”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被成为“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关注教师的工作压力,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三)厦门教师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2004年底厦门教育界发生了一件很轰动的事件,这个事件的起因是一篇文章《谁来拯救你,我的老师?》。作者通过“呐喊”的方式,对教师的生存空间及生存现状提出探讨。很多老师感慨:老师们的压力太大了,几乎没有发泄的空间……报道开启了教师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思考,也开启了社会各界对教师生存状态的思考。 其中,思考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教师工作压力巨大,且重复繁琐、无法量化,使老师的身心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上面。厦门教师的工作压力及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浮现,“亚健康”、“拯救” 成为近年教师生存状况的关键词,也是促发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开展实施的着眼点。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建立教师身心健康研究的研究基础,为建立教师心理评估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模式。
2.健全完善的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师身心的全面发展,促使教师教育走上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之路。
(二)现实意义
1.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2.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水平,降低学校工作的强度与难度,促进家校的互动。
3.创立一条以心理健康发展为特色的新型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
4. 对提高厦门及全国的教师队伍心理健康具有示范性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调研,全面、准确地掌握教师心理的健康的基本状态,为探索建立教师心理评估系统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通过研究,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缓解教师压力,改善教师心理状况,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水平。
四、研究的方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大量采取调查法。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
   我们调查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校图书馆、网络、社会相关单位协同调研及指导专家提供的资料等。采用的调研手段有:①分发调查问卷进行现场纸笔调查。②网络调查,面向全国教师。③争取上级支持,全市抽样调查。④与社会心理测评机构配合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整理、归类。⑤专家指导。⑥向专业机构和专业院校学习取经。
五、研究的步骤与研究实施的主要内容
(一)第一阶段:准备和调研阶段
根据当前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存在数据不足、地域特征明显等特点,采取量表测评测评与问题调查的方式收集教师心理健康资料。
1.调研内容:教师工作压力在心理方面的反应可归纳为行为的、情绪的、认知的三个方面。
①行为方面:教师面对压力时由于压力的程度、个体的特质、环境的不同,教师行为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②情绪方面:压力给教师的情绪反应是多样化的,从较正面的精神振奋到普遍的负向情绪,如愤怒、暴躁、忧郁、焦虑、沮丧等。而大部分压力所带来的多为负面的情绪反应。
③认知方面:当个体认定某一压力源具有威胁性时,在智力方面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一般而言,压力愈大,认知效能愈低,思考的变通性便愈差。这是因为压力会窄化知觉的范围,并以刻板、僵直的思考方式来取代较有创意的思考。压力对教师的记忆,解决问题的、判断和决策能力的干扰和影响。
2.调研的工具: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查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有关睡眠和食欲等情况。同时采用周步成教授开发的关于我国教师心理状况测量表,使调研更具特色和针对性。
3.调研的方法: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法逐渐扩展调查。
①点:以本校老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为基点,获取第一手资料。
②线:以思明区所属学校为主线,展开抽样调查。
③面:面向全市,联系全省全国。
在调研分析时注意样本的代表性:按不同类型学校抽取,一般按常模应有2000—3000人。严格按测量规定进行,以保证达到理想的信度和效度。
4.调研途径:立足现有条件,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调动社会力量,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
①发动本校心理询咨询老师的力量,运用纸笔及网络调查,统计,分析。通过学校网站进行宣传此次活动的意义。
②争取思明区、市教育局和市文明办的支持,在组织和舆论上给予帮助。
③联系厦门日报、晚报、导报、电视台等媒体,发动全体教师的参与。
④同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联系,借助他们的专业力量进行调查。
⑤取得心理学专家的指导和专门机构及院校的支持。
5.调研结果:通过调研,全面、准确地掌握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状态。
调查结果显示,厦门市中小学教师半数以上亚健康。其中,课题组通过厦门教育局网站发布的调查,共有1624人次点击,其中428人完成了问卷,405份为有效问卷。30%的老师在完成问卷的同时还写了一些建议,调查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网上调查还显示,女老师亚健康比率超过男老师,咽炎、腰背痛、颈椎病、胃炎或溃疡、偏头痛列常见病前5位。受调查老师感到影响个人健康的主要因素前三位分别是:工作压力、教育体制和心理状态。
(三)第二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教师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以及心理健康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方式摸索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将教师心理健康从“问题解决”转化为“问题的预防”,健全教师的人格,提升心理抗压能力。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情况的严重程度与实际的重视与认知程度之间不成比例。很多教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实际给予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却远远不够,其原因除了教师工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限制外,社会各界对教师工作压力评估不足,对教师心理问题的认知也不足。所以,课题小组借助各种渠道,开展、实施教师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
    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题小组借助湖滨中学优良的心理教育基础,以厦门市湖滨中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基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传递到学校每个人心中,培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与氛围。同时,通过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让教师参与活动,从教师自身教学生“心理健康”到教师自己意识到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课题小组采取的主要方式包括:通过学校宣传栏、网站的方式,制作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开展校园心理健康讲座;通过学校的德育工作及班主任工作,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制作心理健康宣传册,分发到教师手里等等。每个学期制定实施计划,包括学期前的教师应对新学期的心理调试与准备,学期中的教师心理情况检测与教师心理自我成长,学期末的教师心理解压与放松调试等。
    ②媒体宣传报道。调研发现,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问题,但迫于自身要求如“我是老师,我怎么能有心理问题呢”、“如果学生、家长知道我心理不健康,他们会怎么看我呢”等等,及社会的看法“老师怎么能有心理问题呢”、“如果老师有心理问题,那还怎么教学生呢?”等等的困扰。社会认知的改变、社会大环境的支持成为教师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心理问题的一大关键。课题小组通过撰写文章,借助媒体报道,引发社会对教师工作压力的认知与理解,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与关注,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一个较为宽松、愉悦的社会环境。同时,借助媒体宣传,引发教师对自身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调动教师自身的力量应对工作压力与心理问题,启发教师探索各种解决问题方法。
2.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立足研究自身的实效性,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将研究的重心放到教师心理健康活动的实际方法、对策等的摸索、研究上,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际研究工作。
①个体心理咨询。借助充分、有利的条件,对个别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教师采取心理干预活动,通过专业、系统的心理咨询与成长辅导,帮助教师拜托心理问题的困扰。
②团体咨询,自我成长。教师工作压力及心理问题的产生,有相当部分缘于教师自身存在的压力应对策略不足、个体心理能量较为薄弱、人格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课题组采取了教师团队成长的方式,借助团队力量,通过经验交流、观摩学习、专业指导、互帮互助等方式,让教师通过组建自我成长小组,探索科学的压力应对模式,提升对工作压力的应对策略。同时,通过团队,提升教师的心理能量,加强教师的支持系统,改善教师人格特质。
③教师心理培训活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具有系统性、严密性的工作,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是教师自我成长及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结合各种资源情况,策划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教师集中实施心理健康培训。
3.建立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师的工作压力与教师的职业特征以及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教师所处的主要环境就是学校。过程中,课题小组有意识地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使教师的成站也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部分,真正体现“学校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的使命”。这“人”既指学生,也指老师。
①建立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进一步建立完善了“两套系统,一个中心”的学生心理服务基本模式。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软件、硬件设施设备建设,提升专业理论、技术支持与实际操作水平。借助学生心理模式的发展,积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②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教师的自我成长及心理健康教育也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立足于人,作用与人。
4.推动教师心理健康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的互动及家校联系的互动
    调研显示,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教师所面临的人际关系,与家长互动不利,无法实施与家长的互动与理解;二是与学生关系紧张,无法正常开展教学工作或教学工作开展的难度很大。教师的教学是直接与学生成绩相挂钩,如何建立维护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促进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实施,也是缓解教师工作压力,改善教师心理状态的着眼点。
   ①改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心理健康与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发展。教师工作的开展有赖于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般师生关系较为融洽的教师,其所面临的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同时得到的学生的协助、家长的支持也比较多,该班级的学习成绩水平、班级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较为突出。教师的工作便于开展,教师的心态普遍较为乐观积极,心理应激水平良好。在课题研究中,小组成员将改善师生关系作为改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突破口。
课题小组设计实施师生参与的心理互动游戏,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融合二者关系。同时,将游戏活动融入教学,有意识地将心智拓展活动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学习激情,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减轻教学的难度与强度,达到教学事半功倍的作用,学习的学习成绩提升,班级的秩序与管理相续改善。开展以“感恩.励志”为主题的班级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融,达成相互的谅解与支持,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也是教师获得较强的支持与力量。
   ②教师心理健康与家庭互动的关系。举办形式多样的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加强学校及家长间的联系与互动,促进彼此间的了解与理解,化解教师工作的难点,解决家校互动的“后顾之忧”,有效保障教师工作重心与能量的稳定。
5.推动社会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支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将课题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检验科研成果的实用性与运用性,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性,同时获得社会对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关注支持。
6.研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根据实际情况,研发适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沙盘疗法及情商训练方法,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第三阶段:总结汇报阶段
   1.每个阶段都进行评估与总结,将研究与社会时代发展、家庭、青少年发展情况相结合,以时代特征、社会发展大趋势作为研究的前提与基础,时刻以先进理论指导研究,保证研究的功效性与发展性,保障研究的先进性与科学性。
    2.总结效果和经验体会,汇总有关资料,提炼教师工作压力及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对策和方法,撰写研究报告。
    3.成果的展示与推广。展示研究成果,促进成果的推广与延续。用成果指导、推动学校内部工作提升,同时也促进学校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将成果展示、上报,推动成果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与发展,实现整个区域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以及学校教育水平的增强,将整个成果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推广与实施。
六、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与完善。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公布实施后,很多学校开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教师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足。在《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培训取得证书的教师,还要有从事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资格认证。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未配备合格心理咨询教师的学校,暂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这里,教师团队的建设、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其目的与作用更多是服务于学生、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成长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作为一种职业需要,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所应有的心理需求。如果没有解决教师内在的心理需求,那么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学校的教育教学也将是“无源之水”。
所以,我们特别注重建立教师的心理健康系统,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先结合,建立新的学校心理教育教育模式。在模式中,建立教师心理健康评估体系以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问题解决”到“心理问题预防”,再到“心理自我成长”,从教师被动承受工作压力,到有意识、有作为地解决压力到能将压力化为动力,把握工作要旨,采用更加轻松、快乐的方式及积极健康的人格面对工作,从而真正实现“阳光型职业”与“阳光型教师”。
2.发挥情商训练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不是一个简单对应的问题。引发教师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造成的心理问题也是多层次的。要解决教师心理问题,应该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角度及层次予以分解,破除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多方(学校、体制、学生、家长)阻滞、囿于现实的困境。情商开发被称为人类的第二次进化。情商教育作为发展心理的一个延伸,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与需求。情商教育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起到调和多方关系,实现同生共进的功效。
    开展情商训练工作,对教师:①通过系统而专业的情商培训与开发,提高教师情商(EQ),增强职业快乐度和生活趣味,促进自我认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②掌握新时期少年儿童的心理特质,顺应其心理特质和情绪变化规律,做好管理和家校互动工作,降低工作的难度和疲劳度,促进班主任工作有效地开展。对学生:①激发学习兴趣及内在激情,提升学习能力,促进学习成绩提升。②促进学生自我成长,促进其自我管理、人际交往等提升,改善班级氛围,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对家长:①促进亲子互动,融合情感。②加强家校互动,建立良好的支持体系。
(二)模式打造及推广运用
1.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采取“两套系统,一个中心”,建立起学校心理服务的基本模式。即:构建心理评估和心理健康教育两套系统,以心理辅导与咨询中心为基点开展工作。
①构建心理评估系统
    构建心理评估系统,建立师生心理档案,动态地把握师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这是学校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基础。心理档案的建立对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为学校的管理提供依据与导向。
②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使少数有各种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或老师尽快缓解心理压力和消除心理危机,以使其能正常地适应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而且更重要的是使适应正常的大多数学生好而老师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其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各种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正确体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立心理健康课程并针对性地提供各类心理指导与心理讲座,比如入学适应性调节、考前减压、青春期心理教育等;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塑造一支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队伍。开展对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简单操作技能的培训,将心理教育活动扩大到学科教学进而扩大到校内外所有的教育活动之中;向家长提供有关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培训咨询,指导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和教育策略,促进家校互动,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发展。
③以心理辅导和咨询为基点,建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是开发学生潜能、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阵地,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稳健发展的坚实基础。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对于学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促进和谐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校园班级拓训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实施情商训练活动。游戏是孩子交流沟通的主要语言,是孩子实现心智成长的重要途径。经过专业设计的心智成长游戏活动是以情商教育理念、心理科学理论为基础,以青少年的心身发展规律为依据而设计的,重在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耐受力、学习能力。活动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认知自我、感恩励志、合作学习、自信自立、提升人际等。活动可以促进班级学习成绩提升,促进班级凝聚力提升,改善班风班气,改善师生关系等。
七、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目前,我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普及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有:
    1.自身因素。大部分教师对心理知识缺乏了解,对自身心理健康重视不足。教师的自我诉求较高,也是教师心理问题多发而又不易面对的难点之一。另外教师肩负多重身份,不同身份间的转换也会导致教师对自身问题无暇顾及或自动忽视。
    2.机制因素。学校教育以智育为主,升学率、成绩等都成为横亘在教师面前的一道岗。学校对教师的关心,往往只局限于身体健康、思想教育、政治学习等形式,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教育工作无法替代的。
    3.社会因素。当前,工作压力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压力应对机制还相对落后。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存在认知滞后,专业技术资源不足等。教师心理教育普及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心理教育环境的改善与提升。
    (二)教师压力与心理健康不是孤立的,而是牵动全社会会的一项系统过程。学校是链接家庭、社会的一个中枢,同时学校自身也是一个社会。教师个体作为心理教育教育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 性与典型性,教师压力与心理健康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推广价值。教育系统可以作为牵动这一系统工程的发起者、倡导者、实施者。但参与者、互动者、受益者应是社会的各方面、各层面。如果能提请文明办作为主导机构,或许会更有力量些。
    (三)要大量借助社会资源和专业机构的力量。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厦门市政协、媒体、厦门今天心理机构就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政协帮助动员社会力量,媒体提供宣传普及平台,厦门今天   心理机构提供案例、调查、专业技术、检测等各种帮助。社会资源和专业机构的支持是本课题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所在,也使课题研究建立在坚实、雄厚的支持系统之上,避免了课题“闭门造车”、“空中楼阁”现象,也促使课题的运用性和实效性得以彰显。今后,课题的研究仍将继续朝这样的发展之路迈进。
    (五)本课题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再行深化。教师心理健康建设是一项长远计划,也是一项弥足重要的系统工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校园心理辅导体系建设的一部分,与校园整体的规划建设相一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实现教育“以人为本”、“教育人、培养人”的宗旨。
参考目录
1.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2. 钱民辉:《教育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3. 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2005年出版。
4. 陈立人 史春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年出版。
5. 张大均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概论》,西南师大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6.杨忠健:《心理健康之花,必结育人之果》,《四川心理科学》,1994年第12期。
7.樊富珉:《从香港与日本的经验看中国心理辅导的专业化道理》,《社会心理研究》,1999年第4期。
8.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8月13日。
9.肖汉仕:《关于心理素质教育体系的探讨》,《教育科学》1996年第3期。
10.俞国良、陈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开明出版社,2001年。
11.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12.吴中任:《中学教师心理素质研究与养成训练》,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
13.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月出版。
14.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15.郑雪、许思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专题指导》,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出版。
16.赵玉芳、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出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