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惊人的“5秒法则”(深度好文)

2022年06月30日 健心资料 惊人的“5秒法则”(深度好文)已关闭评论 阅读 511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想学习更多科学实用的知识,请扫一扫“健心学堂”的二维码,免费关注健心学堂,推广还可能获奖哦)

(全民健心网、健心学堂编辑:于梦娇)

心理学家梅尔·罗宾斯在大学时懒散拖沓,甚至因为拖欠学科论文,几次收到退学警告。

为了顺利毕业,梅尔决定每天6点去图书馆补写论文。

然而每当闹钟响起,她脑海总会浮现各种不起床的理由:昨晚失眠、身体不好、早上还有其他事……

直到有天,她看到火箭发射时的转播录像,当播报员从5数到1时,火箭立刻点火升空。

次日清晨闹铃再次响起时,梅尔也试着在心中倒数5秒,在数到1的瞬间立刻起床。

凭借这个方法,她成功克服赖床的毛病,在规定期限内顺利写完了论文。

毕业后,她将这个方法运用于生活各个方面,结果在5年内升任教授,并且写出3本畅销全球的著作。

这,就是“5秒法则”的由来。

正如梅尔在TED演讲时说:“如果你能在5秒内决定开始,你就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

遇到想做的事,不要犹豫,倒数5秒后果断行动,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将大不相同。

01

作家刘润说:“想到和得到之间,隔着一条‘做到’的鸿沟。”
而正是这条鸿沟,将芸芸众生区分开来。

想而不做的人,总是下意识认为,往后还有大把时间。

殊不知最好的时机,就在一分一秒的拖延中流散殆尽。

和贝尔同一天发明电话的格雷,在面对专利局朋友的催促时说“再等等吧”,最终比贝尔晚一天申请专利,和“20世纪最伟大发明家”的称号擦肩而过。

格鲁希听到滑铁卢战场的冲锋声后,在面对催促出兵救援的下属时说“再等等吧”,最终葬送了拿破仑主导的整场战役,成为法国的罪人。

作家李尚龙说:“此时就是一切,此刻就是永远。”

真正能把握未来的人,首先把握的是当下。

通用公司的CEO杰克·韦尔奇,在自传中提过这样一个故事。
杰克曾在走廊过道处,听到两位同事抱怨公司的报账流程。

其中一人说:“这么大的企业,连独立的财务系统都没有,简直太差劲了。”

另一个人刚想附和,看到杰克后大惊失色,立刻向他低头道歉。

杰克询问两人的姓名以及所在部门后,一句话也没说便返回自己的办公室。

一周后,就在两位员工担心会被解雇时,他们突然收到杰克亲自发送的邮件:

“财务系统已上线,欢迎使用并提出你们的建议。”

原来,杰克在听到员工抱怨后,立刻召集技术团队进行研讨,当天下午便启动了财务系统的开发工作。

回顾杰克20年的职业生涯,无论是对市场的反应,还是对技术的变革,他总能在做出正确判断后,几乎在同一天就采取行动。

得益于此,通用一度抢占市场先机,从濒临破产逆袭成为市值超4000亿美元的行业巨头。

马斯克曾说:

“再绝妙的想法,放到全世界几十亿人中,也有几万人能想到。你只有想到了就去做,才能抢在他们前面。”

不要低估等待的伤害,不要高估时间的耐心。

少一分行动前的犹豫,就能早一分靠近想要的生活。

02

《圣经》里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奔赴圣地的人们,被一片死海拦住去路。

血色的海面飘满死尸,半空黑雾迷茫,时有鬼魅低吟,看上去根本无法前行。

而当摩西踏上海面,顷刻间天朗气清,死海自动向两侧分开,露出一条畅通无阻的路。

人生往往便是如此:当你犹豫不前,只觉得荆棘丛生;等你迈开脚步,才发现所行皆坦途。

斯坦福大学曾在研究中发现,人类大脑喜欢保持稳定的状态。

当事态变得不确定时,大脑会刻意放大行动的风险,阻止我们做出改变。

但只要走出第一步,就会发现原本难如登天的事,其实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

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曾定下一个规矩:为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计时。

每当计时开始,计时器都像是在提醒他,时间正在拼命流逝,而你还什么都没有做。

于是,柳比歇夫不得不逼着自己,摒弃所有杂念,立刻采取行动。

在他记录了56年的“时间日记本”里,哪怕是用在发呆上的时间,也有明确记录。

唯独“犹豫”这件事,从来没有出现。

看似困难无比的事情,柳比歇夫总是先做起来,然后在行动中遇到难题,解决难题。

凭借这样的执行力,柳比歇夫在数学、生物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内都获得巨大成就,一生出版专著70余本,累计字数超千万。

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里,有一句经典台词:

“太多对生活失望的人,都不敢走出第一步。”
求而不得的背后,往往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对开始的犹疑,对结局的忧虑。

这样的情绪非但于事无补,还会让你不断消耗自己,陷入情绪内耗。

人与人之间的参差,无非就是有人在山穷水尽面前畏葸不前,有人却走出了柳暗花明。

03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前,镌刻着一段发人深省的墓志铭:
“我年轻时梦想改变世界,可进入暮年后却连自己家庭也无能为力。

最后,我躺在病床上意识到,如果我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帮助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说不定真的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这让我想起著名摔跤运动员亚·卡洛宁。

1988年,亚·卡洛宁在比赛中严重受伤,瘫痪在床。
受伤后的亚·卡洛宁迟迟不肯治疗,因为他害怕不完善的康复方案,会让他永远无法重返赛场。

他咨询了数十位知名医生,收集到近百个康复方案。

一个月后,亚·卡洛宁仍没开始康复治疗,反而在纠结中濒临崩溃。

直到照顾他的母亲被诊断出食道癌,亚·卡洛宁不再执念于重返赛场,而是将目标降低为快速恢复自理能力。

通过康复治疗,他很快能借助拐杖自由活动,这时他对自己说:也许我能更进一步,把拐杖也丢掉。

就这样,他每获得一点进步,就会制定下一阶段的目标,始终让自己走在康复的路上。

3年后亚·卡洛宁参加摔跤比赛,相比当初最好方案预估的恢复时间,还提前了9个月。

有时候,我们太过执着结果的完美,害怕可能的失望,便拒绝一切开始。

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是等到所有条件都成熟时才开始行动。

欲成江海,先合细流;欲致千里,先积跬步。

正如培根对他学生所说的那样:

“如果真有什么所谓的最优方案,那就是‘现在开始’!从你能做的事情做起,一刻也不要耽搁。”

想,都是问题;做,便有答案。

当你不再患得患失,你在行动中拾掇的每一道微光,都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间,汇聚成你人生的高亮。▽梅尔曾对“5秒法则”做出解释:

“倒数5秒后立刻行动,就是不给恐惧、犹豫、惰性等情绪以反应的时间。

我们只有从这些负面情绪中解脱,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文章全文转载于:洞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