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优秀的人为何高发抑郁?一切从做个好孩子开始

2016年09月29日 心质培养 优秀的人为何高发抑郁?一切从做个好孩子开始已关闭评论 阅读 750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姚春香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绝大多数人认为,抑郁症似乎只发生在成人世界,而青少年以及儿童“少不更事”,不会染上这种可怕的心理疾病。其实不然,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近10年来,儿童期重型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4%,青春期上升到4%-8%。青少年抑郁症可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学校表现、人际关系等,成人期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2-4倍。因此,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的防范显得更为重要。那么,家长如何能及时发现孩子是否有抑郁的症状并加以干涉。

  戴着人格面具与他人相处,是件虚伪而又文明的事。成年人分得清外在礼貌和真实感受之间的区别,但对于孩子来说,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父母在孩子面前的绝对支配地位,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步入取悦父母的节奏,然后压抑自己内在的真实感受,长大后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个就叫假性自体。

  假性自体的概念最早由温尼科特提出,它听上去像一个社会概念,仿佛存在于日常和外界的互动中,但其实并非如此。

  如果我们知道,某些情况下我们是出于社交需要才不能说真话,那这种情况不属于温尼科特所说的假性自体的行为。那么什么是假性自体呢?

  假性自体的根源来自早期的镜映失败。温尼科特对母亲对婴儿的回应很感兴趣。当婴儿说“我很饿”的时候,妈妈可能回答:好的,你饿了我就喂你吃东西;

  或者妈妈也可能回答:当我准备好喂你的时候你才能有东西吃。

  这里婴儿做出了一个夸大的表达:喂我,或者用温尼科特的话说,做出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姿态,只为表达一个需要:喂我,现在就喂我。

  母亲或婴儿的其他照顾者需要给予婴儿恰到好处的回应。婴儿需要感到自己是强大的,需要感到母亲会回应她的愿望,需要感到母亲想要、愿意回应她,而且能轻易地满足她。但如果妈妈不想回应孩子,如果妈妈不断地要求孩子调整自己适应妈妈,问题就

  当婴儿被拒绝的时候,她起初的反应是生气,而最终会变得抑郁。

  如果妈妈不接纳婴儿的要求,会出现两个问题:婴儿不仅会被挫败,而且还不允许对此生气——妈妈不希望孩子因为遭到拒绝而生气。最后,婴儿发现她提出要求就会被母亲拒绝,而如果她为此抱怨母亲,母亲就会不理她,或变得冷漠,或因为婴儿不高兴而惩罚她。这时,婴儿就会倾向于发展出一种假性自体。

  婴儿意识到,如果她想让母亲微笑而不是皱眉,温暖而不是冷冰冰,她必须学会随和,学会做妈妈想让她做的事,于是她开始努力取悦母亲,让自己变得可爱。孩子尝试了解母亲的喜好,学着做母亲喜欢的事,甚至在母亲要求她做之前就把事情做好。

  但孩子取悦母亲的同时,也付出了代价。

  这个代价即是,孩子逐渐与自我真实的感受和情绪失去了联系。孩子失去了对自己真实感情的认识、热情、清晰感和意义感。这个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成为非常好的学生,擅长运动,或其他任何受妈妈赞许的活动。但对妈妈想要她做的事,内心深处孩子感受不到任何愉悦或满足。因为她并不是为自己做这些,而是因为她知道这些是妈妈认为重要的。

  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成功者,尤其是年轻的成功者,出现无法解释的自杀倾向。许多这样的人都伴随着假性自体长大,他们内心的抑郁是隐藏的。

  他们表面上可能非常努力工作,成绩出众,但内在感觉迷茫、空虚。只有在能够唤起母亲或其他人的正向回应时,他们才能感到高兴。他们对自己的优秀或成功没有任何愉悦感。他们行动的意义只在于操纵或控制母亲。我们常常可以在很多特别优秀的孩子身上发现假性自体。

  婴儿需要母亲眼中的光芒,婴儿希望母亲对他所做的一切都激动兴奋。婴儿需要无条件的爱,但对于一个“虎妈”而言,只有孩子做了母亲认为重要的事,母亲才会爱孩子。很自然地,孩子学会了如何取悦母亲,学着去做父母要求他做的所有事。

  但同时孩子也感到抑郁和愤怒,因为只有在她按照母亲的意愿行事,母亲才会爱她。同时,孩子也学会了压制自己的痛苦。一段时间后,她甚至意识不到她的痛苦了。

  这样的孩子,常常在某一个时候,会突然放弃那些对妈妈很重要的事。他们拒绝继续打网球,或跳芭蕾,或拉小提琴,他们说,我不干了。另外一种情况,他们还会继续做,但他们突然开始做不好了。网球比赛开始输球,小提琴竞赛表现不佳,或者考试成绩很差,尽管他们说自己已经尽全力了。

  他们在某个时刻发现无意地发现,他们无法再继续努力满足那些仅仅用自恋的方式爱他们的人,不满足于提高父母的自尊来获得父母的爱。孩子发现他不是因为“自己是自己”而被爱,他们意识到自己仅仅是作为满足父母或其他人自恋的自体客体而被爱的,便陷入抑郁,在以前擅长的领域开始失败。

  假性自体的病人非常善于取悦他人,取悦他们需要取悦的人。但在随和的外表下面,他们非常害怕别人,不信任任何人。他们的吸引力、那种讨人喜欢的能力,是他们用以控制他人的方式,以此来免受他人的伤害。

  患有抑郁症的孩子常为自己的情绪感到困惑,是以情绪抑郁为核心症状,他们无法准确地描述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于是出现情绪低落、兴趣下降,在行为上表现为抽烟、过度上网等,也可能抱怨自己躯体的不适、夸大自己的恐惧、觉得烦闷、缺乏精力,甚至谈论死亡。抑郁症对不同年龄孩子,影响也会各有不同:

  1、婴儿期抑郁症:大多发生在6个月以后,主要与母子分离有关,患儿首先表现为不停地啼哭、易激惹、四处寻找父母、退缩、对环境没有兴趣、吃奶差、体重不增、睡眠减少。

  2、学龄前期儿童抑郁症:学龄前期儿童抑郁症可使患儿易激惹、社交行为退缩、不愿上幼儿园、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食欲下降、易生病,导致孩子生长发育迟缓。

  3、学龄期儿童抑郁症:学龄期儿童抑郁症的患儿常性格孤僻、不合群、和同学关系不好、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不好、自我评价低,可产生消极意念或自杀行为,部分儿童出现攻击行为和破坏行为。

  4、青春期抑郁症:患儿除有心理低沉、思维迟滞、理解力和记忆力下降外,还可出现反社会行为,如吸烟、酗酒、吸毒、犯罪、自杀等。

  专家建议,若孩子持续两周以上出现上述情况,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应警惕抑郁症。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寻求帮助,以便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和干预治疗,以有效地帮助孩子摆脱“心灵感冒”的阴影,让他们健康成长。

  儿童抑郁倾向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有关,其中儿童家庭矛盾性是影响儿童抑郁倾向发生的共同因素。对于男性儿童来说,只有家庭矛盾性与儿童抑郁倾向有关。对于女性儿童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和家庭矛盾性都与儿童抑郁倾向有关,这反映了男女儿童在性别上的差异。研究提示:提高家庭和亲密性、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及减少家庭的矛盾性可以降低男女性儿童抑郁倾向的发生。在当前医学界,儿童抑郁症的诱因有以下几种认定:

  1、大多数患忧郁症的儿童,从小在家庭中受到歧视或虐待,心情压抑,使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2、有些孩子由于家长期望过高,对孩子管教过严,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使孩子无法承受,从而情绪不佳。

  3、有些孩子由于生活十分单调,缺乏与其他孩子交往的机会,思想闭塞,情绪压抑,否认忧伤、喜悦、痛苦或欢乐,都无法充分发泄。

  4、有些孩子因身体有关,家庭不幸,学习成绩差,而心理上承受沉重负担,认为这一切无法挽回,因而意志消沉。

  如果你怀疑孩子得了忧郁症,最好立刻寻求学校的咨询老师或是心理专家的帮助。此外,也可以在家里采用以下的方法,帮助忧郁症患儿正确地认识世界。

  1、常常真诚地表扬孩子,并让他相信,他可以在学校里表现得很好。

  2、计划去做一些开心的事,多聊聊孩子的话题,让他们变得积极乐观。

  3、尽量遵守制订好的计划,以免给孩子带来不安情绪。

  4、多让孩子参加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游戏、活动或讨论。

  5、让孩子体验快乐的事,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将抑郁悲观的情绪转变成积极肯定的态度。

  6、孩子反应慢也不要着急,要对他抱以肯定的态度。孩子越是对自己悲观、越是因遭到排挤而缺乏自尊心,就越需要你不懈的努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教育方法,良好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十分重要的。遇事给孩子讲道理对培养孩子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很有好处,在孩子长大后,他也会以讲道理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