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心理有病才做心理咨询?你OUT了!”

2016年09月29日 心质培养 心理有病才做心理咨询?你OUT了!”已关闭评论 阅读 897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姚春香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当我还是心理学爱好者时,经常被人满腹狐疑的问及:“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和时间学心理学啊?你心理又没病……”如今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同样频遭质疑:“心理有病的人才会找你吧?”“你是不是一眼就能看穿我在想什么?好恐怖……”“心理咨询不就是和人聊聊天,有用吗?”

    有的来访者为了活得更好前来参加心理成长小组,却遭到家人的不理解甚至是强烈反对,好像TA是在干什么见不得人的坏事;有的来访者鼓足了勇气找我,内心充满耻感,一再表示“看心理医生好丢人,我怎么会沦落到要做心理咨询……

    这反映了中国人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哲学家、思想家们用哲学思辨和总结个人经验的方法阐述他们对心理现象的观点,有的沿用至今,比如为人所熟知的希波克拉底对人的四种类型的划分(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19世纪中叶,对心理学的研究引入了实验的方法,使心理学成为实证科学,并最终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此后,心理学快速发展,各种学派林立,思潮涌动。87科学心学诞生;1896年,临床心理学即心理咨询专业诞生;1908年,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奈狄克州心理卫生协会”在美国成立,其致力于保持心理健康、防止心理疾病、普及对于心理疾病的正确认识等目标,心理卫生运动在全世界被广泛发起;上世纪40年代以后,心理咨询学科迅猛发展,它不仅从心理学的许多分支研究(如学习、动机、情绪、测量、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中汲取营养,同时也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卫生学、语言学等领域获取养分;50年代是心理咨询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心理咨询终于确立其职业地位,大量新的咨询理论与方法纷纷涌现并逐渐成熟;如今,心理咨询已经发展成为相当成熟的、具有较强科学性、实用性及明确职业准则的专业学科,美国有80%的人曾经或者正在接受心理医生的帮助,心理顾问与法律顾问一道被誉为“帮助人们走向成功的翅膀”,心理咨询已经成为美国人医疗保险中的一部分。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学科发展起步较晚,国人普遍没有接受过心理学常识教育,也缺乏探索内心世界、激发生命潜能的自觉意识,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所知甚少,尤其是“家丑不可外扬”、“坏事传千里”等传统观念使人们将内心深处的痛苦感受层层包裹,讳莫如深,羞于示人。在我的咨询实践中,有人将“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混为一谈,以为接受心理咨询的人要不是精神失常就是心理有病而且病得不轻;以为那是不可告人的耻辱和隐私;有人将心理咨询神秘化,以为催眠、意象对话等心理疗法能够控制来访者,有人将心理咨询等同于做思想工作,以为讲道理谁都会,自己看些书就会好;还有人把心理咨询全能化或无能化,要么把咨询师当成救世主,要么把咨询师贬得一文不值。

    归根到底,国人对心理咨询的误解主要源于缺乏了解。其实,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而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遵循心理学的原理,运用心理学的技术和方法,通过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包括发展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帮助其更好的适应环境,维护和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

    通过上述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心理咨询师作为一种职业,是具有科学性和规范化的特点的。破除了神秘化和妖魔化的心理咨询,受众群体和主要任务又是什么呢?

   一般来说,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正常人。是的,你没有看错,是正—常—人!心理咨询的对象最主要的是两类:一类是精神正常,但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而求助的人群;另一类是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产生了心理障碍导致无法正常学习、工作或者生活而求助的人群。其次才是特殊对象,即临床治愈后的精神病患者为了康复社会功能、防止疾病复发,心理工作者也可以介入做些工作,但有严格限制。

    世界上有谁敢说自己永远不会生病呢?就如同身体要应对季节气候变化,难免伤风感冒一样,我们的心灵也要应对社会环境和生存压力,难免产生困惑、困扰。在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每个人都有可能存在不适和压力,都有可能面临冲突和困惑,也都有可能遭受创伤和失衡。

    有人说,生活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恋爱交友问题、亲子教育问题、择业求学问题、社会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等。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人们需要做出理想选择,处理好各种关系和角色的平衡,以便顺利的度过人生的每个阶段。这时,心理咨询师可以陪伴和引导他们深入了解自我,知道“我是”、“我希望是”和“我可以是”什么样的,不断的完善和超越自己,达到更佳的状态。这样的心理咨询,叫做发展性心理咨询。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的一生充满了不确定性。生活中有一些正常人,或遇刺激引起了焦虑、抑郁、恐惧、紧张等情绪问题,或受到较为严重的心理创伤致使心理失衡,或因各种挫折引起行为问题并且影响到正常的社会功能。在遭遇这些困境时,人们需要倾诉和宣泄负面情绪,寻求心理支持,学会应对现实。这时,心理咨询师能够有效的疏导情绪、开解心结,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这样的心理咨询,叫做心理健康咨询。

    总的来说,心理咨询就是一门关注心灵的科学和艺术,它能提高个人心理素质,发挥自我潜能,提升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促使人健康、愉快、有意义的生活。

    看了这些,你还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学习心理学吗?还觉得做心理咨询是见不得人的事吗?

   如果你依然觉得“做心理咨询”不那么好接受,其实,它还可以从另一个维度来看待,叫做“个人成长”或“心理咨询。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长”的解释是:“向成熟的阶段发展、生长。”从字面理解,成长是生物体朝向成熟、完善方向的发展,以及由此达到的程度和状况。人作为生物性、心理性和精神性的存在,心理成长贯穿每个人一生。心理成长不同于生理成长,人并非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就能自然而然的变得更成熟、完善,而是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改变。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将个人心理成长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终极目标。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认为,每个生命都有着基本上积极的取向,所谓成长就是积极的、建设性的、朝向自我实现的、朝向成熟成长的、朝向社会化发展的变化,借用克尔凯郭尔的话来概括,是“做你的真实自我”(也译作“是其所真是”)。罗杰斯所说的“成长”更强调的是生命个体在自我发展的、精神意义上的积极实现,是成为一个人的努力和过程。他认为,生命个体越是被充分地理解和接纳,他就越容易摒弃那些一直用来应付生活的假面具,就越容易朝着面向未来的方向改变,也就越能成为他自己。而心理咨询则能为每个生命个体成为他自己提供良好环境——助益性的人际关系,即真诚透明、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如果说,接纳是人最终的解放性力量,接纳、共情、积极关注是每个人毕生渴求的,是个人成长的充分必要条件,那么它同样适用于家庭生活、教育和朋友交往。从这点上说,心理咨询与日常生活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壁垒分界,助益性人际关系可以迁移到任何一种社会关系中去。

    通过个人成长,我们成为一个人,意味着我们可以充分的信任自己,接纳自己的情绪,喜爱自己身上的丰富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意味着我们可以开放自己的经验,对当下存在于自己内部以及环境中的真实,保持意识的开放性;意味着我们可以形成内在的评价源,将不再仅仅依赖别人的标准生活;意味着我们可以接受生活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而非成为一个标准件、一种凝固体或者一种特定人格的结局。

   最后,我想以罗杰斯的话作为结束语:“居于优先地位的不是《圣经》,也不是先知;不是弗洛伊德,也不是科学研究;不是上帝的启示,也不是人类的教训,而是我自身的直接体验”。心理咨询到底是什么、在做什么、能助你实现什么,需要你来亲身体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