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心安国安,心治国治—把握时代心理脉搏,提升

2016年11月12日 健心资料 心安国安,心治国治—把握时代心理脉搏,提升已关闭评论 阅读 1,142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江豪转载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1.国家认同是多名族国家归属感的核心

著名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指出凝聚力是“使成员转向群体内部的心理力量”。国家是特定的社会群体。国家凝聚力是指一个国家不同民族、政党以及民众在理想、目标、利益共同的基础上,国家满足其物质、精神、政治、文化、安全等需要而产生的内向聚合力和外向吸引力。而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心理上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包括政治、历史、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国家认同是国家凝聚力形成与维持的重要动力源,也是多民族国家归属感的核心。中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唯国民有强烈的认同感,国家才有稳固的心理基础,进而有效地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但增强国家认同和提升国家凝聚力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路径,更非一夕之功。增加国家认同的关键在于国家与国民之间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是否符合国民的心理活动规律,是否满足了广大民众的合理心理诉求。因此,需要实时掌握和深刻理解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国民心理特性和心理状态,并根据个体与群体互动的基本规律,健全和完善打牢国家凝聚力心理基础的相关机制。
2社会变迁中的主要心理变化

近几十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巨大变化,以及全球化、信息化、老龄化和城镇化等国情和世情的深刻变化,对中国国民心理的许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个体感知方面,中国不幸被Easterlin(1974)提出的著名的“幸福悖论”所言中:近30年的快速经济增长并未带来中国人幸福感的相应提升,在某些指标上甚至略有下降。个中原因则可能包括欲望上升、社会比较、环境污染、个人主义的上升等。这种悖论还表现在地区差异上,经济发达地区的民众并不比贫穷地区的民众感觉更幸福;城镇居民的幸福感不仅比城市居民低,还比农村居民低,即出现“城镇位错效应”。

在社会感知方面,中国民众的人际信任水平下降,对政府的信任则表现出“央强地弱”的差序性样态,即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最高,其次是省级政府,最后是县市级政府;对社会公平状况的评价长期处于中等水平,近年来有缓慢上升趋势,有许多党政干部、公司白领、知识分子都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表现出“全民弱势心理”;虽然大部分民众对中国经济发展持有信心,但是对社会发展持有信心的则只有一半左右。但可喜的是,中国青少年爱国主义并未衰落,不仅整体水平较高,且比较理性。

在文化价值与国民性格方面,一方面现代价值观在中国越来越盛行(比如男女平等、独立自由等),另一方面部分传统价值观(如遵从权威、安分守成等)正在衰落,同时部分传统价值(如家庭、朋友、责任等)依然流行。总体上,西方的个体主义呈上升趋势,传统的集体主义总体稳定。中国人正变得更为多元化、开放、张扬等,对独特性的追求越来越高,独立性越来越强。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中国人整体上积极自我偏差越来越明显,甚至有越来越自恋的倾向,但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却在下降。文化环境变化导致的不适应增多,比如害羞从一个适应性或积极的特质与行为变成了一个非适应性的或消极的特征和行为,说明性格和环境相匹配的重要性,文化环境变了,性格和行为也要相应地改变。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国民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当下民众安全感普遍缺失,因而焦虑水平在逐年上升,心理健康整体呈稳定或下降趋势,个体和群体间差异加大。受心理因素等的影响,青少年睡眠质量有逐步变差的趋势。
3.加强心理建设,提升国家凝聚力

国家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本质上离不开心理的健康发展。加强心理建设,就是要充分利用心理学研究的发现,指导和改善个体、群体、社会的行为,提高国民心理素质、促进国民心理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国家认同和提升国家凝聚力,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服务经济发展和国家进步。心理建设在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证明,国家发展有赖于对国民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认识。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中已明确指出心理学的重要性,心理建设也开始渗透到国家发展的诸多环节。目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3.1要大力培养国民的健康心理

培育国民的健康心理首先要激发国民的中华民族自豪感。为此,一方面可以加强历史教育,使广大学生和民众通过了解、熟悉、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挫折的近代、正在进行中的伟大复兴和未来的光明前景,不断增强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则可以利用某些重要事件增强民众内隐自豪感。研究发现,当个体观看中国文化遭遇美国文化入侵的图片时,内隐民族自豪感显著增强。其次,要增强国民的国家优越感。大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比较是个体和群体自豪感形成的基础。因此,进行恰当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可以有效增强中国人的优越感。最后,有必要培养国民的国家责任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引导民众形成一种积极、负责任、建设性的态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而非一味地消极抱怨和发泄。相应地,要建立有效的对话和参与机制,并注意工作方式和方法,引导民众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3.2要大力提倡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和人的心理是相互建构的。提升国家的凝聚力需要有一个强大的能够凝聚全社会的文化力量,解决中国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心理问题、提升民众幸福感也需要大力提倡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包括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从而最大限度提升中国人的幸福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抵制个体主义。个体主义在激发创造性等很多方面有其优点,理想的是在个体层面上鼓励个性和自由、以激发个体创造性;在集体或团体层面上,则大力加强培育新时代的集体主义精神,建设友善家庭,以确保团结和集体目标的实现。
3.3充分利用一切有效且可行的心理服务和自我调节的方法

我们不仅要引进和推广一切源自西方的方法(例如,精神分析、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家庭治疗等),更要大力挖掘、提炼和推广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量智慧和实践。例如,正念禅修、慈悲冥想、太极拳等都非常有助于心理健康;我们还可以大力宣传积极心理学,倡导一种关注人性、人生和社会积极面的阳光心态。
3.4充分发挥心理学家在国家智库建设中的作用

党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国家智库建设对于提升国家凝聚力非常重要,心理学家可以在国家智库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心理学家是各种智库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对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比如,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组建的白宫学者总统委员会(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WhiteHouse Fellowships)的29位委员中有2位心理学家。相比较而言,中国心理学家在各级智库中人数还非常有限,心理学家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亟待加强。

心理学的发展动力来源于社会需求,即解决国家、民族和人类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各种现实问题。中国心理学工作者要努力夯实心理学基础研究,打造心理学大数据库,构建心理学应用体系,加强心理学知识传播,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不断提供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服务国家、造福人民。

作者简介:傅小兰  中科院心理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