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改变我们的亲子沟通模式

2017年02月14日 心理教育 改变我们的亲子沟通模式已关闭评论 阅读 848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金蓉转载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同辈亲友同独生子女关系淡漠疏离、紧张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我们这辈人普遍只有一个孩子,大家都把孩子看得很重,无论是物质上、精神情感上都倾力倾心付出,眼看人到中年,孩子长大成人了,却发现视如心肝的孩子同自己关系疏远了、沟通困难了, 说这是最大的痛苦、最大的失落也不为过。

      有人哀怨异地的子女疏于联系, 有人沮丧同孩子话不投机, 常常说不上几句话就会吵起来,闹得不欢而散, 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是,有质量的沟通罕见, 孩子对父母的状态, 尤其是情感、精神、价值观、思想认识少有关注, 不感兴趣有之, 不屑一顾的也不少; 在个人信息披露方面, 对父母搞选择性通报、 谎报的情况不少见, 有的搞坚壁清野,防止父母知道自己的交往、工作、 困惑、痛苦、 思考,有的年轻人对父母封锁社交账号, 有的干脆把父母踢出朋友圈……

      我们只有一个孩子, 我们恨不得为把心掏给孩子, 我们觉得自己付出了所有, 但是,我们觉得付出不被理解, 关心不被欣赏, 好意常常遭到冷遇。

      有人感慨这辈独生子女自私自利、亲情冷漠。问题看起来无解。

      把责任往他人身上推是简单而容易的归因方式, 但悲观、 虚无并不解决问题, 更不会减少痛苦。不放弃、 不气馁,从检讨、省思、改变自己开始, 倒有可能促成与孩子关系中互动方式和效果的改变, 了解和亲密程度的提升。

      关系的好坏与沟通的好坏成正比。 就我观察的几十个不同社会阶层、 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情况看, 我们同孩子的沟通方式普遍存在问题,概括地说,当孩子成年以后,我们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并承认孩子已经长大了,并相应地改变沟通模式,而仍然沿袭我们习惯的对待婴儿、儿童、少年的方式对待已经成年的子女。很多父母在同成年子女的关系中,仍然取居高临下的视角和沟通方式,事无巨细,处处关心、介入、干预、教育、指挥、控制。

      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是很自然的, 基本上是无意识的。 我们潜意识里当然地觉得我们有人生经验, 我们不仅知道什么是成功和成功的人生, 我们还知道通向成功的最便捷、最保险的路径。 因此, 我们恨不得把自己的人生经验、 思想认识移植到孩子的头脑中, 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希望充当孩子的人生顾问、教练, 我们甚至恨不得赤膊上阵。

      我们好像比孩子自己更知道他们的饥饱冷暖切身利益,我们坚持要他们接受自己的喜好、习惯、生活方式,我们的价值观、思想认识自然是好的是正确的,因此,他们采纳、奉行不就行了吗,不就没有挫折、一帆风顺了吗?

      如果孩子的想法和我们不一致,当然孩子是错的,“我吃过的饭比你吃过的盐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我们当然要把他们的思想统一到我们的认识上,按照我们的指点去做。不然怎么样?那我们就可能使出各种办法,软硬兼施, 直到孩子妥协为止。

      想起一个极致典型的情景: 朋友二十二岁、上大三的女儿感冒了,他给女儿张罗了自己平时常用的感冒药,坚持要她服用。女儿一再拒绝, 认为只要多喝水、多睡觉就可以了, 自己在学校感冒从不吃药——她奉行自然疗法。 但父亲却坚决要她吃西药, 他的观念是生病就必须吃药, 否则病就不会好。 他倒好了开水, 把药片一样样备好, 放在一个药瓶盖子里, 等待并敦促吃药, 女儿终究拗不过父亲,黑着脸、嘟囔着吃了。 午饭后女儿要回学校了,父亲要她带上药, 她坚称不需要, 父亲却一定要她带上, “这是爸爸冒着雨、打着伞专门去药店为你买的”, 女儿恼火地说“我又没有要你去买”, 可是父亲不肯让步, 几番争执后, 无奈的女儿只好地把药装进了包里, 朋友又交代几种药的服用方法, 女儿表示“药盒上有说明, 我看得懂!”, 朋友仍是自顾自地一一交代, 女儿已经走到门口了, 朋友又担心她回学校后没有他的监督就不会吃药, 甚至会把药扔了, 于是又追到门口嘱咐“ 你一定不能丢、一定要按时按量吃啊!我每天都要打电话来检查的……你不好好吃,怎么对得起你爸!”

      生活琐事我们要插手, 考学校、 就业、婚恋这些人生大事更不会置身事外。有对朋友夫妻几乎是天天询问、催促他们的儿子赶紧谈恋爱、结婚,夫妻二人甚至亲自为儿子物色一个个的对象,当儿子无动于衷的时候,也就是家庭硝烟弥漫之时。朋友夫妻多次委托我跟年轻人谈谈这个“问题”,我说我理解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恋爱、结婚只是获得幸福的途径之一,是备选项而不是必选项,你们的儿子同我关系确实好,但那建立在我对他的尊重基础上,如果我去跟他谈这个话题,他一定认为我越界了,他不仅不会听我的,而且,我也会失去他的尊重;我觉得你们的儿子对什么是幸福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头脑比你们都清醒,真不用为他操心,再说他都不急, 你们急什么呀?朋友的回答掷地有声: “他当不当爸爸无所谓, 我和他妈还想当爷爷奶奶呢!”

      有急切盼望子女恋爱、成家的父母, 也有为不满意孩子交往的对象而与孩子大动干戈的父母, 有的不仅直接阻止孩子同心仪的恋人交往, 或者在孩子恋人面前破坏孩子形象、以家长的身份表示对孩子恋人的不接纳,极端地甚至要孩子在恋人和父母之间二选一。

      我们有时候不自觉地以孩子恩主的姿态出现,既然我生了你、养了你,那么, 在逢年过节或者我需要的时候, 你当然应该陪在身边, 怎么可能想着和朋友外出旅游什么的, 这背后的逻辑当然是孝道——其实就是投资回报; 我们也常常以师者自居, 或微言大义, 或旁敲侧击,明示或暗示孩子, 你不懂, 你这么想是不对的, 应该那样做才是正确的, 有位朋友的儿子直接告诉父亲: “你别把我当成你的学生、粉丝! 我告诉你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其实事情已经处理好了, 告诉你只是想让你知道我身上发生过什么事,让你知道我的状态,并不是在请求你的评论或者请你出主意。每次给你说点儿什么,你就劈头盖脑对我发表一通演讲。可是你都不知道我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我越来越懒得告诉你任何事情了!”

      我们以自以为爱的名义, 堂而皇之地广泛而深入地侵入孩子的生命空间。 在我们是用爱的阳光照耀他们, 避免他们犯错误走弯路, 在他们却可能是乌云压顶, 是行剥夺生命自我探索和成长体验之实。生命要求自由成长的本能促使他们反抗。父母越想照耀越想控制,遭遇的反抗往往越强烈,冲突越激烈, 矛盾越激化, 关系越疏远。 有位朋友的孩子质问父母: 你们什么时候给过我自由、民主!

      我理解, 他说的既有行动的自由, 更有思想、认识和表达的自由。

      且不说我们主观以为的对孩子的爱未必被孩子理解为爱、视为爱接受下来,其实,我们自己也大可以认真追问一番,什么是爱? 爱、关心和为孩子着想要不要考虑孩子的感受、 理解、接受, 又有没有、要不要考虑边界? 我们为什么、凭什么单方面强行施予, 我们这么做到底想达到什么目的, 又是否在意引发孩子的痛苦、 怨恨、 反抗? 我们也可以认真思考一下, 孩子和自己关系的实质是什么?是自己的下属、学生、附庸、 私产、 工具, 还是有独立思想、自由意志, 有自己人生理想和目标的另一个生命体?

      设身处地、 换位思考有益于认识的真诚: 如果我们是孩子, 我们会从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中感到爱吗? 会甘之如饴地接受吗?

      有时候, 我会觉得, 其实我们自己不久以前还是自己父母的孩子, 我们现在对孩子做的好多事情父母或多或少也曾经对我们做过, 可是, 我们似乎已经忘了被父母否定、 强加、控制时的痛苦和怨恨了, 而不知不觉在和孩子的关系中克隆了父母对待我们的观念和逻辑, 沿袭了我们身为孩子时非常愤怒的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

      不经过理性地思考和辨析, 真地很难超越从父母那里潜移默化习得的亲子关系观念和亲子互动方式。

      何况, 爱并不仅仅是态度和意愿的问题, 而且也是, 甚至更是表达方式、 表达能力的问题。

      如果我们想要改善和孩子的关系, 我们就需要改变我们同子女的对话模式。 为此, 首先需要厘清、重塑我们的亲子关系观, 主动从尊长的位置上降下来, 从比孩子知识多、 经验足、认识高的虚妄幻觉中超拔出来, 和孩子处于平等的位置,平视孩子。

      “养儿防老, 积谷防饥” 在我们的父母一代几乎是天经地义, 但是, 时代已经变了,按照现代社会的理念, 孩子是父母单方面选择和决定带到这个世界的, 我们有养育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但成年以后的子女则是另一个和我们平等的个体。

      只有平等, 才有对话、 才能沟通, 良好的关系才有可能。

      因为是平等的, 因为孩子是另一个个体, 我们就不应该、 也没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规范和模塑孩子, 而最好让孩子的生命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式、方向、节奏展开, 让他/她自由地成长为自己选择成为的那种人, 而不是父母想要她/他成为的那种人;

      因为孩子是另一个平等个体, 未经邀请, 我们不宜过多过深地介入孩子的生活; 如果孩子有不想告诉我们的事情、 有不需要我们参与的活动, 我们应该理解和接受;

      我们会尊重孩子的思想、认识、选择, 哪怕不理解、不赞同,也不宜贬低孩子的看法,或者以各种方式强行让孩子接受我们的观点,按照我们的意思行事——且不说这样孩子就沦为了我们的附庸和意旨的工具,而且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自觉和谦卑:我们自己是知识、认识、经验意义上极其有限的存在,在世界运行方式快速变化、知识迅猛更新的当代,很可能孩子对新生事物的理解掌握和在知识、视野、 认识上超过了我们, 而我们认为错的可能只是我们不理解;

      即便有时候觉得孩子会走弯路、失败, 何妨在旁边耐心等待, 让孩子自己去实践去体验,自己去获得人生的经验、教训——这些真正构成生命的厚重,是真正属于他们财富;

      说到底, 孩子自己才是其成败得失的第一责任人和承担者, 父母的感同身受无论如何也不能代替孩子品味成功的喜悦、体验失败的痛苦,因此, 由他们自己做选择做决定才符合权责对等的原则;

      不要说我们其实并不知道如何以最快捷的方式取得成功, 就是我们和孩子对于成功的理解,也很难说一致,对吗?你觉得要功成名就成为人中龙凤,他/她就想闲散逍遥舒服就好,你觉得他懒散没有进取心,他/她可能还觉得你虚假幼稚呢。我感觉大多数父母可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们以为的那些成功经验,在孩子看来可能是王婆卖瓜。我们在孩子眼中的形象可能没有我们自己感觉的那么良好。我们的道德水准、判断能力、 处事水平、 生活方式孩子未必高度评价, 实际上,孩子很可能不认为我们堪为楷模,或者有教导他们的资格。

      我想, 在关涉孩子从思想观念、 价值取向到人生、事业的各种选择问题上, 我们需要更多的认识上的谦卑和开放, 给孩子更多感受上的理解和尊重。 绝对化自己的思想理念, 以之为关照和评判孩子的标准, 结果往往就是家庭的暴政。

      真的爱孩子, 就是完全地接纳那个真实的、 我们可能觉得不完美、 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孩子,而不是把他跟我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孩子相比较做挑剔。 这对孩子并不公平。

      我发现许多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问题虽然是孩子成年以后爆发或者变得激烈,其实问题的根源早在孩子成年之前就埋下了。在漫长的抚养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可能无意中做过孩子觉得伤了他/她情感、自尊的事情,有的甚至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和阴影。

      一年前的一次交谈中, 我女儿指出我在她小时候不止一次用威胁的语气说如果她不乖就不爱她了。我早忘了我说过这样的话,更想不到这句话对她能形成紧张:难道她不知道我多爱她吗、我不是无数次地说过爱她、永远爱她、 无论她怎样我都是最爱她的人吗? 我如果说那样的话, 也是开玩笑的吧? 但是, 我没有试图去否认、辩白、开脱。 她的主观记忆和感受比具体情景如何、 我觉得怎样重要得多。她能够在成年后说出我的话对她的伤害, 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无条件认错、 道歉, 请求她原谅我的幼稚和愚蠢, 询问她可以做怎样的弥补。

      我也认识一些父母在孩子幼小、 需要自己陪伴的时候老是缺席, 如今想要拉近同孩子的距离, 却发现孩子爱答不理。 我想还是别给自己找那些忙事业忙养家之类的说辞, 大大方方地检讨、道歉, 求得谅解, 善加弥补, 重新开始吧。

      我们本来就是有缺陷的存在, 是育儿知识准备不够、没有为人父母经验的人, 不是也不必自以为是伟光正, 犯错误很正常, 不可耻, 能够承认、能够道歉、设法弥补, 就是有爱、 有雅量的表现, 也有机会得到孩子的原谅和尊重。

      我们还需要认识到, 担心孩子、 关心孩子、 强行介入孩子的生活, 追着给孩子做着做那,上赶着对孩子的事情出主意指手画脚, 我们以为都是出于爱孩子、是为了孩子, 实际上更大的可能是我们自己的心理需要, 是我们把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是我们没有从孩子那里独立出来, 只不过是“假装”孩子需要我们。 我有位朋友事业成功、能力超群, 还善于思考、总结和表达,但他的儿子坚决拒绝他们夫妻对他人生的“设计——无关好坏对错,我就是想要做我自己!他明确告诉父母:“我已经对你们断奶了,你们也要学会对我断奶”。

      所以, 停止这种孩子离不开我们、离开我们就不行的虚妄吧, 对孩子“断奶”, 去过好自己的生活, 成为一个精神、情感独立的人吧。

      当然, 我们可能不满足于和孩子只是免于冲突和平相处, 我们对亲子关系有更高的期许,希望和孩子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和达成更深入、全面的沟通,乃至成为同孩子无话不谈的密友。

      那么,我们需要同情地倾听和理解孩子, 让孩子觉得同我们的交谈有情绪营养, 是精神享受, 谈得舒畅, 聊得开心;

      我们也都知道好的交谈和关系建立在“共同语言”的基础上, 那么, 去了解孩子的喜好,了解孩子的学习、工作、事业吧——否则哪怕孩子愿意告诉你, 如果你既听不懂、不能共鸣, 更没有能力参与讨论、提供有价值的认识和分析, 那么, 深入的交谈必不可能;

      如果我们想知道孩子的困惑、 失意,希望有机会提供安慰和陪伴, 那么, 除了不论断、 不嘲笑、 不批评、 不骄矜, 可能还需要让孩子觉得做父母的足够坚强、 沉稳、 豁达, 否则,孩子完全可能害怕自己的失败、 痛苦伤害到你、带给你压力而选择隐瞒甚至谎报实情;

      如果我们真地希望可以参与孩子的决策, 提供思路、 策略上的帮助, 那就要求我们有足够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尊重、信任我们的判断, 那么, 我们可能需要在知人论世时不是那么武断、 偏执、 狭隘、 绝对;

      诚实善良、 言行一致、 信守承诺、正直公允、尽职尽责这些美好品质永远会得到孩子的欣赏和尊重;

      如果还能和孩子一起运动、 游戏、 嗨皮, 那彼此的关系会有更多趣味……

      在这个时代, 亲子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理所当然的, 孩子的喜欢、欣赏、认同、尊重、亲近……都需要父母去赢得。

      亲子沟通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 而在父母自己。

      关系总是有可以不断推进的高度, 沟通总是有可以不断开拓的面向和深度, 正如自我的丰富和成长一样, 永无止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