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农村留守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2014年03月06日 心理教育 农村留守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已关闭评论 阅读 890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任木千子与您分享,谢谢您收藏、宣传中国全民健心网,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内容摘要】:农村留守孩子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并不断深化,家庭教育的缺位,政府支持力度的不足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给广大留守孩子的心理、行为表现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不仅会对留守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会给和谐社会构建带来隐患。所以需要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呼吁社会力量参与,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来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  留守孩子    心理问题   关爱   健康成长
 为了改变生活状况,农村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这就给农村学校留下了大批的留守孩子。这一大批的留守孩子由于没有父母在身边进行管教,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当中有相当多一部分学生成了学校的“问题生”,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任性、冷漠、内向、行为习惯差等不良特征。他们在给其他同学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也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困扰,如何关注留守孩子,如何转化留守孩子存在的不良习惯,这已是当前值得深思与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孩子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比较普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孩子比起来,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面情绪体验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心理问题越明显。
 2.存在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障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从我们学校观察,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3.性格与行为出现偏差。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上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
    4.逆反心理严重。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留守孩子总感觉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二、留守孩子心理问题的成因。
 1.父母教育缺位。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亲子关系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留守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因此,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安全感的自尊心的缺失,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
 2.监护人教育不当。留守孩子的监护主要分为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两种。在隔代监护中,监护人多数是其祖辈,包括祖父母、外祖母等。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放松和原则放宽,易使孩子养成刁钻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上代监护指由父母同辈人,一般为亲戚或朋友来代养的方式,对孩子的监督也大不如父母强。毕竟亲戚要维持自身生计,难以全精力投入帮教育孩子。
 3.社会教育不良。留守儿童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社会的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较强的渗透性,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也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就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就要求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以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另一方面,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对留守儿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2.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我校政教处正在重点研究如何做好留守孩子的管理工作,并申报了关于研究留守学生的管理工作的课题。并着手做了一些相关工作:
   (1)建立留守孩子集体档案,内容包括:年龄段、留守学生人数占全校的比例、综合表现。
   (2)建立留守孩子个人档案,内容有:姓名、性别、家长姓名、务工地点、电话、家庭经济状况、留守儿童寄养性质、阶段性总结、施教措施等。
   (3)开展“一帮一”活动
各班对留守孩子进行一次成绩测试和身心调查,让品学兼优的留守孩子当“小老师”,给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孩子安排一名伙伴--学习上是好帮手、生活上是知心朋友,上课时提醒、督促其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时帮他完成作业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快乐时和他聊天,为他排忧解难。
 (4)创建留守孩子之家,为每一位留守孩子落实一名爱心妈妈。
 创建留守孩子之家,让周末不能回家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家。给每位留守孩子落实一名爱心妈妈,爱心妈妈每周与留守孩子谈一次心,了解他们一周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或家长交流,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帮助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通过爱心的关心消除自卑感,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
  (5)定期召开留守孩子家长会
 成立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学校,每学期要召开一到两次留守孩子家长会,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科学指导家长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法,探讨教育的途径,交流教育的经验,充分发挥家、校的联谊功能和作用。家长与学校共同负责留守儿童品德养成教育、知识传授和素质教育,让留守儿童在家庭和学校都得到良好的教育。
  3.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各级政府部门明确划分并担负责任,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协调参与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孩子的健康发展。首先,社区居委会要调查留守孩子的人数、住址、年龄、家庭情况等,对留守孩子进行补充监护;其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如开展公益活动为其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环境,开展体谅父母的辅导活动,解决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等。在活动中,对留守孩子进行正面引导,如通过活动来赞扬并鼓励其继续发扬自律、自强精神,利用地方闲散的教育资源,成立“关爱留守孩子爱心服务队”,利用农闲时节,承担起留守孩子部分的课外教育工作,协助监护人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孩子。要在最容易触动孩子“情绪敏感区”的节假日、生日等时段,做好抚慰工作,让他们心静、情稳,慢慢淡化“留守感”。
    其实,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力量都是外在的,关键还需留守孩子加强自己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自身做起,认识到自身素质的重要性。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留守孩子应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实,并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当做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只有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自立、自强,才能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快乐地成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