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当孩子出现“异常行为”时,你该引起重视

2021年01月08日 信息之窗, 心质培养 当孩子出现“异常行为”时,你该引起重视已关闭评论 阅读 1,113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前阵子家校共育网展开了一个“育儿问题线上答疑”的活动,收获了不少家长的反馈。除了大多数家长关心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问题之外,有一些家长特别提到了孩子的一些“异常行为”,如:

“以前乐观开朗的孩子,忽然不愿意和小伙伴一起玩了。”

“孩子总喜欢和家长分享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最近却不爱说了,人也变得沉默寡言。”

“孩子这阵子频繁做噩梦,总是在梦里哭醒。”

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当孩子出现突发性不安、失眠,抗拒学校,不自觉地哭泣等说不上原因的异常行为举止时,需要父母和学校引起重视,进行必要的干预。

因为当孩子内心深处积攒的焦虑或恐惧的情绪过多时,虽然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却会通过其他“异常行为”向周围的人发出信号。

如何干预孩子的“异常行为”?父母和老师可以以沟通为手段,以“尊重”与“循序渐进地鼓励”为技巧,巧妙化解孩子的异常行为。

1沟通中要遵循尊重原则

前阵子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马老师是一位六年级的班主任,班上有一个叫小天的学生,小天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因为爸爸妈妈离异,小天跟着姥姥一起住。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小天基本每周都要请一天假,理由是胃溃疡。

班主任马老师首先与小天的家长取得了联系,但每次接电话的都是孩子的姥姥,她说孩子胃不好,难以坚持上课。

每次孩子生病在家,马老师都会以发信息的方式问候孩子。等孩子来学校后,马老师也会安排小天熟识的两个同学帮他补课,还为他召开了主题班会,号召同学们多和小天接触并关心他。在小天生病期间,同学们自发地买了笔记本作为礼物送给小天。小天很感谢老师和同学们。

三月份,第二学期刚开始,小天又开始请病假了,而且三天没来上学。

马老师联系了姥姥,她告诉马老师小天一直待在自己房间中,一连三天不肯出来。

马老师意识到了问题严重性,约了小天姥姥出来聊一聊。从姥姥那里,马老师得知,小天2岁时父母离异,姥姥一直承担着抚养小天的责任。姥姥爱唠叨,小天不喜欢与姥姥交流。父亲组建了新的家庭,几乎不过问小天的事。母亲工作忙而且不如意,每周见小天一次,两人见面就吵。

五月后,小天几乎不怎么来学校了。马老师很着急,多次与小天联系想去家里看他,但小天都拒绝了。

马老师没有草率前往,她担心贸然前去,可能导致小天过激的反应。于是马老师在征得小天妈妈、姥姥同意,并与校长商定好应急预案后,踏上了家访之路。马老师在小天家,经过多番好言相劝,小天才肯出屋见人。当天,马老师请小天在外面吃了饭,孩子吃了很多,也和马老师聊了很多。

六月份,小天上学了,他告诉马老师,妈妈和姥姥对他的态度转变了,不再是一味地唠叨、谩骂和埋怨。家长也告诉马老师,小天逐渐愿意和他们聊一些自己的事了。

心理学中有个“冰山理论”,同样适用于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虽然我们和孩子朝夕相处,但是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孩子的表面行为,就像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但孩子更为丰富的内在世界(即孩子的情绪)却隐藏在更深层次之下,就像是冰山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巨大部分,很难被父母感知。

当孩子出现“抗拒上学”、“无缘由哭闹”等异常行为时,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要更加警惕,就如故事里的马老师一样,首先了解孩子出现这些问题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再通过跟孩子的沟通,循序渐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倡导在心理辅导中要遵循三个原则,即真诚、通情和无条件积极关注。

真诚即在人与人交往中所思、所感、所行要有一致性。只有以诚相待才是尊重别人,也才能打动别人。

通情即设身处地,换位思考。马老师能从孩子的感受和情感出发,真诚地关心孩子的悲喜,赢得孩子的信任。无条件积极关注即对孩子表示无条件的温暖和接纳,使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在与小天家长交流时,马老师并没有指责家长不良的教养方式,而是建议他们多看看小天的长处,少看短处,不要经常指责孩子,甚至打骂孩子。

这既是对家长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也建议家长对孩子无条件积极关注。

马老师希望家长能多关心小天,她自己首先加倍地关心孩子、尊重孩子,坚持每天与孩子聊几句。这种关心程度甚至超过了孩子的家长。这种榜样和示范自然能感召小天的妈妈和姥姥,使他们愿意听取老师的建议。

2循序渐进地鼓励

郑日昌老师的《沟通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位家长向心理学教授咨询:“我的孩子又笨又懒应该怎么教育?”

教授说:“笨和懒到什么程度,会不会比狗熊还懒还笨?”

家长听后很不高兴。

接下来教授给他讲了马戏团如何训练狗熊投篮的故事:狗熊只要一摸篮球就会得到花生豆的奖励,抱着篮球向篮筐走也会得到奖励,到篮筐下,驯兽员会帮助狗熊举起上肢投球。用不了多久,狗熊就学会了这个游戏。

循序渐进地鼓励奖赏才能培养出父母期待的行为。

孩子异常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与家长的沟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案例中,马老师在与小天及家长沟通中就充分借用了这一技巧。

首先,马老师不急于求成,她的沟通坚持了一年多。

其次,她及时鼓励强化,每当孩子有一点进步,她都立即把情况反馈给家长,使家长和孩子都一直抱有改变的信心。

当然,故事里的马老师和小天都只是个例,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家长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碰到许许多多的问题,记住这2个沟通技巧,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家长和老师而言,教养孩子的过程,就是和孩子的内心建立联结的过程。

因此,无论是父母养育孩子,还是教师教养学生,让孩子感知到对TA的关心和爱护吧!当我们透过孩子表面的异常行为,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够真正高质量、高效能地促进儿童成长。

(全文转载于:家小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