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会主动学习的孩子,父母都有这几种“学习观”

2021年01月15日 信息之窗, 心质培养 会主动学习的孩子,父母都有这几种“学习观”已关闭评论 阅读 859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磨蹭,让他写作业也要不停地喊才做,怎么办呢?”

“孩子不爱学习,爱玩手机。总是用手机查资料做借口,最后又在偷偷打游戏。”

“为什么孩子不能主动学习?如果他们把玩的劲头用到学习上就好了!”

主动学习,靠的是孩子的自觉性。谁都希望孩子可以主动学习、不需要父母监督,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让孩子主动学习,是不少父母都头疼的问题。

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开展的一项在调查显示,89.8%的受访者表示:在自己身边因孩子学习而焦虑的父母比较多,其中40.2%的受访者表示这样的父母非常多。

中国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普遍存在焦虑,这种焦虑感会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孩子。

多项调查资料表明,中考学生的心理压力多半是来源于他们的父母,在很多父母身上表现出的“考试焦虑”甚至比子女更明显。这势必会加重孩子的考前焦虑,从而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不管是对孩子爱玩手机、磨蹭的无奈,还是对孩子学习的焦虑,家长首先应该认识到的是“学生”是孩子人生发展道路上的一个角色,“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但“学习”不是全部和唯一。

父母天生对孩子具有影响力,想让孩子主动学习,家长可以从态度、观念、方法等方面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只要用对了方法,父母不仅能帮助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甚至还会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

1.致家长:

从自身做起,培养科学的“学习观”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都把“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当成必修课,但事实上,培养优秀的孩子的前提是先成为优秀的父母。

关于孩子学习方面的问题,家长应该从自身做起,培养正确面对孩子学习情况的观念。

切勿“拔苗助长”

家长尊重孩子们的志向、兴趣,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强迫学习。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时,家长应更多地鼓励和引导,创造良好环境,帮助他们明确目标并树立自信心。强压式教育多半会事与愿违。

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毋庸置疑,但简单粗暴地逼迫孩子学习是不可取的。

厘清学习和生活的界限

家长不该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学习成绩上,这样不仅孩子有压力,自己还会被孩子的成绩起伏和学习状态弄得焦躁不安和身心俱疲。

正确的观念应是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家长也有自己的生活。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孩子在小升初、初升高等关键时期,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不仅让孩子学习增加压力,对家长来说也是个很大的挑战。

如果家长长时间监督和辅导孩子的作业,他们学习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难以独立学习和思考。

所以上初中后,家长应着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比如:家长可以尝试和孩子一起制定适应中学生活的作息时间表;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自己该做的功课等。

家长慢慢做到“只督促,不指教”,尽早结束“保姆式”的陪护状态。

2.致教师:

家校携手,帮助家长充分认识孩子

一位资深班主任说过,家长与老师配合得越好,教育越会成功。

在教育的路上,不能光指望孩子靠自己,特别是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习惯如何,决定他在未来成长的赛道上跑得多快。

对于教师而言,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学生观”的问题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帮助家长充分认识孩子,从而构建适合孩子的“学习观”。

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在教育目标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在学业考试上,不以分数论“英雄”,避免向家长传递焦虑。

帮助学生发展更多的兴趣和爱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拓展学生的兴趣领域,增加班级同学之间的人际交流,增强学生的“社会性”。

让学生在各类活动和体验中开发自身的潜能、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家长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孩子,因人而异地为孩子制定发展方向。

及时、有效地进行家校沟通。

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就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与家长保持沟通,并进行积极反馈。

教师是学生学习表现的最直接的观察者和感受者,对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最为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家长充分认识自己的孩子。

(全文转载于:家小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