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追梦的孩子最幸福

2021年06月02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追梦的孩子最幸福已关闭评论 阅读 662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编辑:李晓娟)

200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倡议,并经有关部门批准,确定5月25日为“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谐音即为“我爱我”,发起人的解释是: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

2004年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共同决定将5月25日定为全国大、中学生(包括中职生)心理健康日,提醒大中学生“珍惜生命、关爱自己”。

有人说,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如果说以前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温饱等物质匮乏问题,那么,今天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心理问题,尤其是对思想和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的青少年,他们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抑郁已成为青少年最常见心理问题,极端地会走向自残甚至自杀,出现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幕。

孩子们往往在家庭的期盼中出生,在父母和家人的呵护下长大,在紧张的学业中度过青春年华。人生的赛跑甚至从出生就已经开始了!

在一路狂奔中,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何出发

在学业竞赛中,他们难以体会知识的美好

在面向未来时,他们不清楚路究竟在何方

在深夜静思时,他们独自感受无助和悲伤

我们曾见过被认定为中度、重度抑郁症的学生。父母曾想方设法为孩子寻求心理援助,往往收效一般。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中谈到:在大多数治疗中,我经受着长期的困惑和沮丧,这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心理治疗是复杂的过程,极少能够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青少年抑郁等心理问题原因很多,从表面看,是应试教育导致学业压力过大、父母老师缺乏关爱、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等因素。可是,回到现实环境中,哪个学生学业压力不大?哪个原生家庭是完美无瑕的?有多少人敢说自己人际关系上没摔过跤?上面这些因素,多数时候只是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在处理青少年抑郁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青少年抑郁,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到人生意义。一句话,没有赋能孩子去探索自己的梦想。  

很多时候,我们家长对孩子不是缺乏关爱,而是过度宠爱,甚至溺爱,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让孩子以为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谁都要围绕自己转,结果变得越来越自我,越来越小我,颠倒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孩子眼中,只看到张口就来的结果没看到别人为此付出艰辛的过程,只看到权利没看到义务,只看到自由没看到责任,只关注个人的需要而不关注世界的需要。

很多家长在学校繁重的学习任务外,给孩子报一个又一个的补习班,巴不得把孩子的时间填满。他们经常对孩子说“你只要搞好成绩,其他什么都不要管”、制止孩子看与考试无关的课外书、不鼓励孩子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问题、扼杀孩子希望发展自己学科以外的兴趣。家长以为自己这样做,是给孩子创造了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实际上,隔绝了孩子学习与现实生活和自己未来梦想的关联,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学习的乐趣,变得越来越厌学。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上述大背景下,那些有抑郁倾向的孩子又非常在意自己的感受,父母不让自己玩手机了,老师批评的话重了一点,自己在乎的人可能无意忽略了自己的感受,某次考试没有考出自己的理想水平……。因为视野狭窄,把这些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的事情视为天大的事,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戏了,人生没有价值了,活得没有意义了。生命之花还没有开始绽放,就已经想着如何凋落;人生还没有鲸跃,就已经在谈论“鲸落”。生活在小我天地的结果必然是把自己绕进去了,走不出来,越走路越窄,最后走进死胡同,无路可走。过于自我、缺乏格局和大我的孩子,最后很可能找不到自我。

一个人没有见过高山,看见一个小山丘就以为自己过不去了;一个人没有见过大海,看见一条小溪流就以为自己过不去了。没有看到更大的世界,眼前的小问题都是大问题;看到了更大的世界,眼前再大的问题都是小问题。

《儿童心理学手册》总编、青少年教育专家、斯坦福大学威廉·戴蒙教授发现这一代青少年生命中缺乏的,“是动机的来源,是目的感”。他在《人生观培养:父母最长情的告白》一书中明确指出:真正对他们(孩子)有益的,是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条路,一条可以为自己的家庭、甚至为这个世界作出贡献的路。因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最真实、最深层的愿望:过上有意义的人生。

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明确指出:对学生不能就心理谈心理,要用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成长。我们面临的现实情况是即使解决了一个孩子的心理问题,还有更大的生命课题需要家长和孩子去面对: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梦想是什么……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曾经辅导一批抑郁症患者。他注意到,这些患上“失业型神经官能症”的失业者错误地把失业和没用等同起来,把没用跟生活没有意义等同起来。他的治疗方法是说服患者加入青年志愿者组织、接受成人教育或访问公共图书馆等。换句话说,只要他们能用不花钱但有意义的活动填补大量空闲时间,他们的抑郁症状就消失了。他由此得出结论:人一旦找到了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心理和生涯紧密相关,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心理问题,从生涯教育角度看很可能是需要生涯唤醒、需要更客观认识自己的潜能扬长避短、更有高度地去探索世界,做出更适合的自己的生涯决策和相应的行动。这也是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转型成为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原因。

在青少年生涯规划训练营,我们曾遇到这样一个孩子:有抑郁症状的TA曾经不和小组同伴沟通,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角落,在教室和走廊行走时都是贴着墙根,低着头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当有同学老师尝试和TA打招呼时,TA要么不回应直接走开,要么应付地哦一声,避开对方就走了。在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和生涯规划书点评之后,TA逐渐打开了自己,告诉我们:老师,我在一个群里,那个群里都是像我一样每天都很抑郁沮丧,大家经常讨论如何自残和自杀可以少一些痛苦,我决定要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帮助我自己,也帮助他们。

千年暗室,一灯即破!

当一个孩子对人生有期待,对未来有规划,从小小的我走进世界时,梦想和目标可以带给一个孩子强大的抗挫力,可以激发一个孩子无限的学习动力,可以赋予孩子自我成长与自我修复的能量!

辅导孩子们撰写人生中第一份生涯规划书,帮助孩子们认识真实世界的游戏规则,鼓励孩子们看到并走进更大的世界,找到学业与事业、自己与别人、个人与世界、现实与未来那真实、深度的链接,释放小我,拥抱大我,走出小我的天地,走进大我的世界。

这样的孩子,永远好奇终身成长

这样的孩子,心灵强大灵魂丰富

这样的孩子,自我修复心怀希望

有梦想的孩子和没有梦想的孩子,他们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有一句话: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让我们,用梦想浸润孩子焦灼的心灵。

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们用青春的美好,和无尽的希望,编织你们。

(文章来源:梦想家生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