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陈虹《给教师的101条积极心理学建议》

2013年04月11日 健心新闻 陈虹《给教师的101条积极心理学建议》已关闭评论 阅读 1,047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肖汉仕教授

       由陈虹博士主编的《给教师的101条积极心理学建议——积极语言HAPPY建议》已经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本很好的读物,值得祝贺。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心理作为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外部语言刺激的优劣是影响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来自教师等重要他人的语言的优劣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与健康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积极的语言给人自信、开心、支持、动力、激励、安全,以及被人认可、赏识、尊重等积极的心理体验,也强化着人的积极行为。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忽视了自己的语言对他人心灵的作用,有的老师在与学生交往互动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伤害着学生,却不知道到底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心理健康的维护这一角度,老师该说些什么,怎么说,有何结果,哪些是不宜说、不能说的,导致好心办坏事,或事倍功半。

    值得庆幸的是,陈虹主编的《给教师的101条积极心理学建议——积极语言HAPPY建议》,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成果,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份科学、实用的语言使用指南,她以积极语言为纽带,来实现积极心理学的幸福目标,即:积极语言→积极情绪→积极人际→积极人格→积极社会支持系统→幸福、和谐、阳光的人。具体提出了哪些应该常说,哪些应该多说,哪些应该少说,哪些应该不说;哪些是容易造成心灵伤害的;哪些是有利于心理发展、心理适应和心理健康的。

    相信老师们对本成果的运用,必将对积极班风的营造、健全人格的培育、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合作家校关系的形成、教师健康心理的建构产生良好的效果。

     祝贺这一具有重大实际价值的成果的形成和出版,希望有更多老师从中受益,进而使更多的学生受益。相信积极语言HAPPY模式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对中国全民健心工程的实施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该书由七部分构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一章    积极的课堂引导。

    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建设积极正向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从事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章    积极的班级引导。

    强调教师要用积极美好的语言占据学生们的心,讲究“爱”的方法,做到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师爱。此部分涉及如何接手新班;怎样快速稳定班级秩序;怎样培养班干部队伍;怎样让班规更加有效;怎样形成良好的班风;有效奖惩的方法;如何与领导和科任教师相处等。

第三章    健全的人格培育。

    强调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心态,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美好事物心怀感激;对自己的感觉和言行负责,对人真诚等,培养学生成为意志坚强、豁达宽容、人际关系和谐、富有创造力的“人”。

第四章    合作的家校关系。

    强调家校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支持的教育合力。围绕家校关系中关键问题、热点问题,教师、家长面临的棘手问题,通过对通常语言和积极语言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帮助教师更有效地与家长、学生交流互动。

第五章    创新的学习策略。

   强调通过提高成绩和解决学习困惑来提高学生自信的重要意义。针对学生学习常见问题设置情境,分析通常语言模式和积极语言模式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及影响,提出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创造力、自律、希望、坚持、热情、好奇心等积极品质的方法。

第六章    健康的教师心理。

   强调教师应该用积极语言调整和塑造自己的心态,更好地感悟、体验教师职业的价值与意义,热爱生命,快乐生活,积极工作。教师心态消极,怎么可能培育出积极乐观的学生?一个有心理问题的教师,很可能会制造或者扩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只有教师热爱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成长,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热爱生命,追求成长。

第七章    精读引评。

    专家学者、领导、教师及积极语言的塑造师们,对积极语言HAPPY 模式产生的背景、重要性及指导意义、体系结构和逻辑关系、局限性和不足进行了经典论述和精细点评,使文章的“微言精义”更加明白透彻,易于读者阅读和吸纳。

 

    本书每条建议都植根在教育、教学中常见情境中,“情境”包括学生常见表现、原因、规律、特征;“建议”包括教师在这种情境下应该怎么听、怎么想(脑语)、如何说(口语)、怎么做(行为语言)。每条建议都紧紧围绕“HAPPY”构建:

 

英文

原意

H:Hope

A:Action

P:Process

P: Point

Y:Yield

中文

译意

预想,期望

(脑语)

行动

过程

关键点

产品,收益

 

基本

解释

 

教师(家长)说任何话前,应先期望学生(孩子)具备或可以达到某项积极品质的品质培养目标,相信学生(孩子)能够形成这些品质(行为特征)

教师(家长)激励和引导学生(孩子)认识到自己标志性积极品质或期待形成的品质,引导学生(孩子)形成内在动机,愿意发挥特长、创造性地做起来

在与学生(孩子)对话等活动过程中,注意学生(孩子)的需求、情绪变化、心理活动,分析学生(孩子)心理活动的原因,在学生(孩子)行为的方向、强度和坚持性上加以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家长)的爱

设法找到教师(家长)语言与学生(孩子)情绪之间的平衡点,说那些指向未来、指向目标、指向希望、能提高学生(孩子)动机和效能的起关键作用的话,激励学生(孩子)想做、做起来、做下去、往好的方向做

1认知领域:扩建即时注意和思想,即:扩展视觉注意的范围和思维的多面性和深刻性;

2人际关系方面:增加对陌生人的亲切感,增加对熟悉人的信任感,尤其是对于亲密之人,促进彼此在思想信仰、价值观念、行为做法等方面产生认同,建立起富有凝聚力和效能的人际关系,增进情感上的相互包容与依恋,满足人际情感需要;

3行动方面:获得行动的必要知识、技能和技巧,认识到为何行动,怎样行动,何时行动,行动要取得什么结果等,更好地调控自身行为,形成各项品质的行为特征,对未来乐观、有希望

关键

在教师(家长)期望与学生(孩子)需要之间找到平衡

行为小而具体,让学生(孩子)想做。注意说的层次行

学生(孩子)朝向什么方向及目标,使多大劲,坚持多长时间,能否用言语表达出来,即:教师(家长)的“爱”能否让学生(孩子)感受到

诱导学生(孩子)积极情绪,实现关键假设

人与人之间协调认知、协调情感、协调行动,实现“一起想、一起成长、一起幸福”

 

根据教师(或学生自己)预想和期望,结合积极心理学强调的“六大美德”(智慧和知识、勇气、仁慈、正义、自制、超越自我)及24种积极品质的品质特征,确立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结构、习得积极品质的行为,发生积极改变,为学生成为乐观、积极、健康、阳光、人格健全的人奠定基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