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现代公务员应有的心理素质

2013年04月16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现代公务员应有的心理素质已关闭评论 阅读 1,233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作者:中国全民健心网首席专家、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肖汉仕教授
  
     内容提要:公务员心理素质结构要兼顾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以及职业的特殊需要,现代公务员要想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与职业适应,必需具有自知、自信、自律、热情、公正、耐心、敬业、乐业、创新、乐观、开朗、坚强等心理品质以及交往协调、竞争协作、应付变化、承受挫折、调适情绪、抗拒诱惑、监控行为、理解他人等职业适应能力,准确感知、理性思维的认知能力,来自主体需要、兴趣、动机、理想的内在驱动力。
关键词:公务员  心理品质  心理能力 

    公务员在社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党政干部的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不仅制约着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职业适应,而且对其工作对象的心理健康,工作效能的发挥,乃至社会心态的和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现代社会的变化,一方面为公务员心理发展与自我实现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也使公务员心理适应的难度加大,对心理健康构成新的威胁,要想保持良好的职业适应与社会适应,需要公务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到底公务员应该具备哪些心理素质?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公务员的引进、培训、考核以及自我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务员心理素质的含义
    关于公务员的心理素质,有关研究尚不多见。朱晋峰认为包括良好的心理适应性、高度的责任感、较高的心理稳定性、较强的创新能力、利他性、较强的自信心、对事业的承诺、较强的自我效能感[1]。有的将心理素质简单地定义为抗挫折能力与情绪调适能力。
    对公务员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首先要求明确心理素质的含义以及现实社会及职业特点对公务员心理素质的客观要求。
心理素质是在遗传基础上,在教育与环境影响下,经过主体实践所形成的心理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公务员心理素质的界定需要具有基础性、多面性、可育性、必需性、功能性,即它应是其他素质与行为的基础、应该兼顾全面、可以培育、是保持职业适应与社会适应所必需,对其职业活动具有一定的功能。
    由于公务员具有鲜明的公务性、工作的服务性、角色的多样性、对象的复杂性、地位的特殊性、影响的直接性等特点,因此,对公务员心理素质的要求需要从其职业特点出发,并结合现实社会对人的一般要求,可见,公务员的心理素质是在公务活动以及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与心理能力。
二、公务员应有的心理素质结构
    公务员的心理素质由心理品质与心理能力两大部分构成,其中的心理品质主要指性格特征,心理能力包括对职业的心理适应能力、认知能力、职业动力。
(一)、公务员应有的心理品质
    其中的心理品质主要指性格特征,包括对自己、对服务对象、对工作、对生活的相对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习惯方式。
1、对待自己:自知、自信、自律
    自知是指公务员需要拥有正确自我观,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自我认知,既认识自己的优势,又能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与局限,这是自我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处于领导岗位的公务员,需要时刻拥有自知之明。自信是相信自己,悦纳自己,对自己的职业能力有必要的自信心,具有职业自我效能感。自律是指自我约束,严于律己,自觉慎独,自觉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也不以恶小而为之。
2、对工作对象:热情、公正、耐心
    公务员首先要将自己定位于公仆而不是老爷,才能对工作对象热情而不冷漠,与人为善;对工作对象能够公平、公正,正派、不徇私、不偏袒、不歧视;在工作中具有诲人不倦、不厌其烦的耐心,避免冷漠、不公、暴躁。
3、对待工作:敬业、乐业、创新
    对待本职工作具有认真、负责、勤奋、务实的敬业精神;对职业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爱好,善于从工作中体验乐趣,获取成就感、幸福感、自豪感,能自我预防职业倦怠;在工作中不满足现状,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积极适应新形势对自身新的要求,自觉避免职业行为被动、工作方法过时、思想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落伍,从而保持良好的职业适应。
4、对待生活:乐观、开朗、坚强
    能够乐观地面对现实社会生活,拥有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理性的价值观;具有广阔的胸怀,豁达的态度,理性的信念,保持积极愉悦的主导心境;具有坚强的意志,努力做到有难不怕、遇挫不折、受气不怒、事多不烦、临变不惊、受压不垮、人捧不惑、得荣不拘骄、遇冷不灰心。这是在职业活动中维持健康心态,成就事业的重要心理基础。
(二)、公务员应有的心理能力
    心理能力是心理方面顺利适应职业与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的基本素质。
1、 职业适应能力
    这里的适应能力主要指保持对社会以及职业的积极适应所必需的心理方面的能力,是个体顺利社会化的前提,也是扮演好公务员角色,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
    根据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以及新时期公务员的角色要求,公务员的心理适应能力主要包括交往协调能力、积极协作能力、心理应变能力、承受挫折能力、调适情绪能力、抗拒诱惑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共情能力。
    ① 交往协调能力。它体现在人际交往、影响他人,有效沟通、协调矛盾、化解冲突过程中的效能。由于公务员的工作对象是人,需要经常与人打交道的特点,人际交往、人际沟通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公务员在人际互动中需要积极交往、有效沟通、妥善协调、理智应付、机智化解,才能建构并维持和谐的干群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为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也避免人际矛盾带来的劣性刺激,维护心理健康。
    ② 竞争协作能力。现实活动中既充满竞争也必需协作,协作能力、团队意识为公务员所必需。在职业活动过程中经常需要在与对手竞争的同时,也得与各方面协作,需要既能勇于、善于竞争,又能乐于、善于协作。在竞争、协作的方式上与实际过程中,始终能够遵守职业道德与法规,在竞争协作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嫉妒、不拆台,以避免内耗,形成合力,实现共赢。
    ③ 心理应变能力。指心理上是否能坦然面对、积极应付各种变化,尽力而为地主动影响或适应现实,保持对新的角色以及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的良好适应状态。公务员的单位、岗位、地位、身份以及自我角色等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在客观变化产生时,能避免心理应激,保持冷静、沉着应对、心态坦然,不惊慌失措,不固执己见、不死板僵化、不怨天尤人,能审时度势、灵活调整,从容应变、积极适应。正所谓“山不向我走来,我就向山走去”,以减少心里不适,避免因心理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心理障碍与不当行为。
    ④ 承受挫折能力。是指对失败、逆境、批评、误会、失落、侮辱、困难、攻击、委屈等劣性刺激的心理承受能力。公务员工作对象多种多样,情境复杂多变、职业成就的制约因素众多,难免遭遇一些不如意的情形。面对过重的任务,经常会产生心理压力,为了保持心理平衡,需要能够正确认识,理性期望、合理归因,坦然面对、坚强承受,理智应付,以保持心理与行为的正常,避免心理的失衡以及行为失控。
    ⑤ 调适情绪能力。是指缓解不当情绪,恢复心理平衡的能力。公务员情绪的好坏影响的不仅是自身心理健康与工作效果,而且直接关系到工作对象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干群关系乃至社会和谐。在劣性刺激下,也难免会出现紧张、焦虑、烦恼、愤怒、悲伤、郁闷、恐惧等消极情绪,需要对不适当的情绪能够自我控制、自我澄清、自我调适、自我抉择,通过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以自我缓解不当情绪与行为冲动,使不当情绪转化为适当情绪,或者使不良情绪持续的时间得以缩短,强度得以减弱,频率得以减低,表达方式正常。做到得意不忘形,失意不灰心,激动不失控,以保持适当情绪与理性的行为。
    ⑥ 抗拒诱惑能力。由于公务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居于领导地位的公务员拥有一定的权力资源,容易成为某些别有用心者的诱惑对象,当面对金钱、美色、权利等外来的诱惑,如果缺乏自我辨别、理智抉择、果断拒绝的能力,常常成为俘虏而断送前途。除了法律、道德等外力控制外,更要自我从心理上具备抗拒诱惑的能力,能够慎独,自我约束,做到不为所惑、不为所动。
    ⑦自我监控能力。体现在不当的行为意向产生后,能够自我察觉,自我调节、自我抑制,依靠自我的力量将不良欲望以及行为倾向抑制在萌芽状态,或克制于发生过程之中,或转变、升华为积极有效的适应性行为。公务员需要具有心理与行为的自我监督与控制能力,避免迁怒和失控、失态的行为举止,自觉维护好自身的形象。。
    ⑧ 移情能力。这里的移情能力是指设身处地理解他人心理感受的能力。对于人的工作,需要从原有单一的行为控制向心理素质培育与心理辅导转化,也就是说,现代管理需要从“心”开始。要想创造和谐的干群关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需要公务员设身处地地站到工作对象的角度,进入其心理世界,了解其所需、所忧、所求。自觉需要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善于设身处地进行心理换位与角色扮演,才能顺利进入群众的心田,乐群众所乐,忧群众所忧,适应现代管理的新要求。
2、 认知能力
    公务员要想保持职业适应自然需要正常的智力,在认知方面尤其需要拥有精确的感知与理性的思维能力。
    ① 精确的感知能力,能够敏锐感知、准确反映,要想客观地认知自我、他人及社会现实,就需要自觉避免主观臆断、夸大其辞、以偏概全、将可能视为肯定,将想象当作现实,戴“有色眼镜”、先入为主地感知现实、想当然地仓促下结论,以免歪曲现实,产生误解,从而避免决策失误。
     ② 理性的思维方式,从思维品质上需要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在思考问题时能够从实际出发,合理归因、理性分析、准确地判断、符合逻辑地推理、果断地抉择,自觉避免单向思维、机械僵化、多疑多虑、绝对化要求、走极端、消极预测、自我中心、责任独揽、责任推诿、笼统判断、苛求完美等非理性的思维方式。                                                                                                                                                                                                                                                                                                                                                                                                                                                                                                                                                                                                                                                                                                                                                                                                                                                            
3、职业内在驱动力
    职业行为的出现一般来自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来自内在动力的行为才能自觉、主动、持久。公务员要保持职业活动自觉、积极、主动、持久,需要不断自己激发内在动力。而内在动力主要来源于主体个性心理倾向。
    人的主动行为的力量源泉在于主体自身的内在动力,而这一内在驱动力来源于主体的需要、兴趣、爱好、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公务员职业动力的大小取决干好本职工作以实现自我价值这一内在需要的迫切性,对本职工作的悦纳而产生的兴趣爱好的强度,工作动机的强弱,职业理想的定位,科学信念的有无,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合理性。内在动力依靠自我激发、自我培养、自我转化。
    这一切力量能促使主体主动适应客观社会的挑战,成为个体不断进取、主动发展的内在力量。要想保持对本职工作持久兴趣与热情,除了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外,更多的需要依靠自我激励而产生的内在动力,才能使积极的行为得以持续发展。
    可见,心理品质与心理能力共同构成公务员的心理素质,其中心理品质是心理素质核心和基础,心理能力是心理素质的体现。认知能力与心理适应能力制约着公务员的职业适应以及社会适应,内在动力决定职业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持久性,缺一不可。
    因此,在公务员的引进、培训、考核以及公务员自我修养的过程中,需要自觉地将公务员应有的心理素质纳入进去,摆到应有的位置,以保证素质的全面性,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公务员心理素质的客观需求,也是公务员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履行好自身的职责,维护自身以及工作对象的心理健康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