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恋物癖的概述、病因、症状、就医、治疗及注意事项

2022年11月04日 心理保健 恋物癖的概述、病因、症状、就医、治疗及注意事项已关闭评论 阅读 2,303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一、概述

  • 表现为反复收集异性使用的物品以满足性需求
  • 病因不明,常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 几乎仅见于男性
  • 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疾病定义:恋物癖是性偏好障碍的一种类型,表现为在强烈的性欲望和性兴奋的驱使下,反复收集异性所使用的非生命物体,并借助这些所恋物体来达到性满足。

恋物癖患者常对异性本身或异性的性器官没有性兴趣,而对女性的内衣、内裤、胸罩、头巾、手套或异性的头发、手、足、臀部等部位异常迷恋。恋物癖在抚摸嗅闻这类物品时伴有手淫,或在性交时由自己或让性对 象手持此物才能够达到性高潮并得到满足。

恋物癖患者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包括偷窃、抢劫等。

流行病学

恋物癖症状初发于青少年性成熟期,个别起源于儿童期。

恋物癖几乎仅见于男性,大部分单身或感到孤独。

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 为什么会患恋物癖?

恋物癖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生物学方面认为恋物癖可能和颞叶病变有关;心理社会因素显示恋物癖与患者的童年性心理发育障碍有关,自我心理防御机制认为性冲动通过置换作用转移到适当客体之上,如异性所用物上,认为所恋物具有象征意义,是一种直接而隐晦的动力;条件反射理论认为恋物癖是性兴奋偶与无关刺激物通过条件化机制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 我总是很迷恋女性的内衣,忍不住想收藏,类似这样的行为可以缓解吗?

一般患者在意识到自己有这种行为时,可能会感到羞愧而排斥就医,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异常的行为可能发展得更严重和顽固,但如果能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一般是以心理治疗为主,一些异常的性行为是能够得到改善的。  

  • 恋物癖如何治疗? 

主要采取心理疗法,包括正面教育,明确指出某些行为的危害性等;以及认知行为疗法中的厌恶条件化疗法,医生通过让患者手持所恋物或观看所恋物图片,性兴奋时,即可给予厌恶性质的条件刺激,如给予电击、用橡皮来筋弹击手腕、注射催吐剂使得呕吐等方法,形成厌恶型条件反射通过让患者观看。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焦虑情绪,可以使用药物辅助治疗,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二、病因

恋物癖的成因非常复杂,目前没有明确的定论,一般认为与患者的生物学特点以及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

  •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恋物癖的形成中占重要作用。

精神动力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性心理障碍者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遭受失败,特别是可能与儿童早期遭受某些心理应激有关,如看到父母的亲密性行为、自身生殖器遭到玩弄等,患者因此退行到儿童早期幼稚的性心理发育阶段。

恋物癖患者童年时性心理发育受阻,容易将性对象泛化或用象征物代替异性性对象。

行为主义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些无关刺激通过某种偶然的机会引起性兴奋,这些性快感的强烈体验会不断强化这些无关刺激,因此形成了条件反射。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位男性志愿者看一系列图片,实验中反复出现一种女靴的图片,紧接着放出一种易于引起性兴奋的妇女图片。重复数次后,男性志愿者在只出现女靴图片时也产生了性兴奋。

综合来看,恋物癖通常是童年时性心理发育受阻,出现性对象泛化或以象征物代替异性性对象。同时,在青春发育期,又习得了以某种物品或人体的某部分作为性对象,从而获得性快感满足的行为,通过条件反射形成了恋物癖。

  • 社会因素

恋物癖的产生与文化背景有关,受社会道德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影响。若性教育缺失或教育不当,儿童最初的性欲被过分压抑,性心理发育异常,以致出现异常性行为。

媒体(包括电视、游戏、网络)将色情图片或视频暴露于青少年面前,有些因自制力不好,会在产生性兴奋时采取性幻想而手淫,若在此过程中借助异性的东西增强性刺激,很有可能形成恋物癖。

  • 生物学因素

有研究发现,颞叶等脑区出现病变可出现恋物癖,同样在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等一些病例报道中发现恋物癖表现。

诱发因素

正常异性恋遭受挫折和伤害;

存在心理社会事件,如工作、事业上面失败和压力;

儿童、少年早期遭受家庭中的性刺激、性兴奋经验的影响,如双亲的不检点行为;

淫秽、色情物品的影响。

三、症状

恋物癖患者常表现为使用各种手段甚至不惜冒险通过偷窃、抢劫等去获取异性的物品(非生命物体,如内裤、丝袜等)。通过嗅闻、抚摸这些物品,或通过抚摸、嗅闻、吸吮异性躯体的某部分来满足性需求。

恋物癖往往会影响正常性爱的质量,甚至对正常性爱不感兴趣。但一般不会攻击异性。

典型症状

患者常对异性本身或异性的性器官没有性兴趣,所恋物品均为直接与异性身体接触的东西,一般对没有使用过的物品兴趣不大;并且一般不试图接近物品的主人,也不会出现攻击行为,只是会偷窃异性用品并收藏起来。

恋物癖患者所迷恋的对象主要包括:异性使用过的内衣、内裤、乳罩、月经带、头巾、衣服、丝袜、手帕等 穿戴品,发夹、项链、胸花等饰品。患者常通过嗅闻、抚摸、玩弄、亲吻、吸吮、啮咬这类物品等方式激起性兴奋,同时伴有手淫或在性交时让对方手持此物来获得性满足。

有些患者对异性身体的某一部分,但属于非生命物体,如头发、手指、指甲、脚趾等非常迷恋,可能会在公共场所偷偷抚摸异性的头发、脚趾,甚至可能会偷偷剪下头发,作为性刺激物。

恋物癖几乎仅见于男性,对于女性患者的描述几乎没有。

本病患者离开迷恋对象可能无法正常发挥性功能。迷恋物可取代与伴侣的正常性活动。

四、就医

当患者控制不住自己,使用一切手段获取异性使用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或当性幻想出现显著的强制性、无法接受的仪式动作,并且干扰了正常性交过程,造成了患者的痛苦时,都需要及时就医。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史、生活经历和临床表现来诊断。

就诊科室

恋物癖患者应到专科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就医。

相关检查

医生主要根据患者的行为进行辨别分析。

ICD-10对恋物癖的诊断为以某种非生命物体作为性唤起及性满足的刺激物。

当符合以下两个特点时,才能够确诊恋物癖。

当符合以下两个特点时,才能够确诊恋物癖。

患者反复以某些非生物物品(如女性内衣)作为激发和满足性欲的刺激物,迷恋物应作为性刺激的重要来源或者达到性满足的必备条件;

患者不仅有想要迷恋物的欲望,而且要有收集迷恋物的行为。

鉴别诊断

  • 易装癖

与恋物癖最相近。当恋物对象仅限于用于变装的衣物或刺激生殖器的器具时,不能做出恋物癖的诊断。

  • 性受虐障碍

当患者对“被迫变装”进行性幻想,并因此获得性唤起时,应诊断为性受虐障碍。

  • 无恋物障碍的恋物行为

若个体借助恋物对象进行性唤起,但没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和社会功能的损伤,不应诊断为恋物癖。如性交前常通过嗅闻或舔舐异性身体的某部分(如手指)来达到性高潮,没有造成实际损害,不能诊断为恋物癖。

五、治疗:

目前对于恋物癖等性心理障碍的治疗比较困难,而且缺乏根本性的防治措施。目前的治疗方法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疗法、行为治疗和性治疗等。 

正面教育

明确指出某些行为的危害,指出违反法律法规、单位制度,不符合社会道德的行为。指出就业、升学等各种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增强患者克服恋物行为的意志。

认知疗法

医生会通过询问患者自身的心理发展过程,明确症状产生的原因、过程和具体内容,帮助患者分析发病缘由,让患者认识正常性心理的发育过程,从而认识到自身的行为是一种变态的、不成熟的表现。

行为治疗

经典的厌恶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有效改善病态行为。当患者出现恋物意图时,给予厌恶刺激(常为电刺激、磁刺激等),抵消恋物行为带来的愉快体验,从而减弱恋物行为。

性治疗

通过一些特定的训练,帮助患者唤起自然的性反应,建立正常的性生活。

其他心理治疗

针对患者的异常性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家庭、社会冲突和自我心理的冲突,采用家庭治疗、精神分析、松弛技术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协调家庭冲突、帮助患者融入社会。

  •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医生可能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建议患者使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抗焦虑药

如丁螺环酮。该药物起效时间慢,可以降低异常性行为前的焦虑状态。

或服用苯二氮䓬类,起效时间快,但不应长期使用。

抗抑郁药

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较安全。

此外,对于伴有攻击行为或有较强的自我伤害的患者,可酌情使用激素治疗,如口服或肌内注射环丙孕酮。

但长期大剂量用药可能出现睾丸萎缩;有肝脏疾病、恶性肿瘤患者禁用;不适用于青少年患者。

六、预后

该病的预后有赖于心理治疗的依从性及对于疾病的正确认识。

青春期与成年早期的患者在建立满意的异性性关系后,症状可以减轻或消失。孤独、不善与女性交往的男性患者往往治疗效果较差。

并发症

患者常失去对正常性爱的兴趣。

七、日常注意事项:

该病可以通过儿童早期及时正确的性教育预防,同时避免对儿童给予不良的性刺激。

该病的日常管理主要依靠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家庭护理

家属应理解患者,不要有歧视的行为,多与患者沟通。

性伴侣应配合患者建立正常的性生活,积极建设好夫妻关系。

日常生活管理

患者应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努力克制一些不正常的恋物行为。

特殊注意事项

但长期大剂量口服或肌内注射环丙孕酮可能出现睾丸萎缩;

有肝脏疾病、恶性肿瘤患者禁用。该药物不适用于青少年患者。

预防

该病的预防主要集中在儿童时期。家长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 处理好恋母情结的转化

3~5岁时,男孩会逐渐将对母亲的依恋转为对父亲的认同。如果母亲过于溺爱男孩且在孩子面前过于指责父亲,传递消极情绪,会阻碍男孩的正常心理发展。

  • 避免不良的性刺激

男孩3岁以后,母亲不宜再与孩子同床睡眠,不要在孩子面前换内衣,不要玩弄男孩的性器官,更不能让孩子看到父母间的性行为。

  • 及时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孩子处于对异性有好感时,不要过于打压,而要传递正确的两性知识,合理引导孩子的性心理发展。

  • 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如开朗、乐观、自信等,帮助孩子减轻压力,寻找正确的减压方法。在孩子出现恋物倾向时,应进行正面引导,创造积极良好的成长环境。

温馨提示:

此知识仅作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