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如何对待校园欺凌

2017年01月03日 心理教育 如何对待校园欺凌已关闭评论 阅读 851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丁昆雯转载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最近中关村二小的欺凌事件可以说占据了各大头条。事实上,校园暴力已不是新闻,近些年一直有上升趋势。除了校方、社会应该关注这一问题,为人父母者更是为此感到担忧。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免于遭受校园欺凌?如果孩子在学校受到欺负怎么办?父母应该出面帮忙吗?孩子遭受校园暴力之后,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作为校方应该怎样处理欺凌事件?

       从生命发展序列来看,中小学的孩子正处在生命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从母亲的怀抱、家庭的温暖渐渐融入校园生活,规则的建立,人际交往与友爱的发展,自我管理能力的获得,这些正好是孩子终将以独立成熟的姿态融入社会的预演与保证。校园应该是天堂般的净土,还是允许存在同龄间必要的竞争、争斗、团结、依恋、疏离、成功、失落……,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童年的不幸遭遇是魔鬼的呼唤,让孩子心身沉沦,还是天使的歌唱,激发孩子成长的动力也有不同的声音。原则上,一个学校对学生言行要求越严,对同一性追求越高,孩子内在心身冲突越大,因为生命本来需要自在发展,成为自己是生命本来的目的。如果一个学校只告诉孩子简单的几条:“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给孩子自我发展更大的空间,那么孩子之间的恶性冲突也会大幅减少。

        7-10岁孩子的品格、行为主要取决于家庭教育。10岁以后社会与环境因素开始渗入孩子内心,慢慢的孩子会在两者之间选择,融合,形成自己的行为特征。10到16岁,孩子要度过青春前期,青春期,青春后期,这是一个很奇特的时期,孩子每天都可能不一样,性格,情绪,兴趣,行为似乎不断的更新,重组,16-18岁是成年早期,孩子的心智,性格、行为逐步发展并稳定下来,18岁以后进入成年期,直到25岁形成相对固化的价值取向,兴趣,社会认知,抱负,理想与个性特征。法律上对10-16岁孩子的轻微的非法行为通常是教育为主,原因是这些犯错的孩子通过教育是极容易改变的。如果因为犯错遭受到过大的惩罚,容易使孩子远离社会,或者仇视社会,对这类孩子的健康成长得不丧失。人在人际社会中成长往往都要付出代价,社会法则与丛林法则混杂在青少年行进的道路上。中关村二小的事件,发生在朋友间是恶搞、恶作剧,发生在熟人间是欺负,发生在陌生人之间是欺凌,欺凌就类似非法行为了。涉及欺凌,要把握一个原则,第一次发生可以教育,归咎在青少年的冲动,不成熟,对行为后果不能预见。如果依旧发生第二次类似非法行为,就必须要严肃处理,让犯错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严重责任。

       中关村二小事件凸显的是家庭教育缺失,现在的家长们关心孩子的学习大于孩子的品行,这是本末倒置。今天的学校不是育人,不再把荣誉、自尊、友爱、善意、助人,边界,责任看的重要,分数成为老师学校重要的追求。其实在小、初、高三个阶段,学习做有良知的人远比教导知识重要。想想每一代具有善意、良知的年轻人走入社会,对社会未来的变革与伦理发展有重大影响,这是学校的社会责任感。遥想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修身、齐家、报国,家国一体。现在的家长们不再愿意养育谦谦君子,窈窕淑女,不再鼓励孩子修身、立志,报国,为民。中国在成功学的施虐下,家庭,学校,社会也失去了传统的美德。今天我们富裕了,但精神、思想、文化却依旧贫穷,对物质、奢侈的贪得无厌依旧蛊惑人心。由富到贵美国用了近三十年,如果我们依旧不尊重法制,不强调规矩,不重视平等,不关心弱势人群,中国也许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校园的欺凌事件已是老生常谈却屡禁不止,但我们也要学会甄别青少年哪些行为是可以原谅的,哪些行为是法律严肃禁止的。聚众拘禁,剥夺他人自由,侮辱与歧视造成他人精神伤害,殴打造成他人皮肤破损与功能伤害,陷害他人造成严重后果,侵吞他人财物数目较大等都是犯罪行为。两孩子之间斗殴产生轻微伤,且在对方放弃反抗时停止侵害行为的只是犯错,或称过激行为。青少年期如果成为他人犯罪的受害者,其心理的伤害很大,后果也难以预期,不少受害者会形成应激性障碍,有些人会出现社交恐惧,更严重的是被害者发展出一种反社会人格,开始去伤害无辜的人。受害者的家长应该出面为孩子主张,保护孩子的正当权益,让孩子重建人际安全感。心理老师也要跟进做评估,预先干预,减少受害者心理危机出现几率。如果孩子只是受了同学的欺负,家长最好对孩子做成长教育,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力,不要参与其中。如果反复的被欺负,家长可以向老师反映情况,相信学校会正确处理。中关村二小事件也许只能算同学间的欺负,家长的愤怒可能在于自己内心扭曲,把事情炒作的很大。学校息事宁人、大事化小的态度也不妥当。我个人觉得应该让两位肇事者每天放学后打扫整栋教学楼厕所三个月,并昭告全校。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让孩子在自行其是与自我约束中找到合适的位置,过度保护对他们是极不负责任。不管是受欺负的还是欺负者,都需要在逆境中发展抗挫力,不要轻易剥夺孩子们成长的空间,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