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利用途径探析

2014年03月06日 心理教育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利用途径探析已关闭评论 阅读 1,204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任木千子与您分享,谢谢您收藏、宣传中国全民健心网,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作者: 常德市一中  胡宏保  常德市教师进修学校  胡蓉
                     推荐者: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

摘  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按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但其利用途径是相同的。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实施专门校本课程;二是进行学校心育文化建设。心育文化建设主要包含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制度环境三个方面。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资源  利用途径  校本课程  心育文化

    2012年3月,由常德市一中、常德市芷兰实验学校共同承担,由常德市市直各学校参与,以常德市市直心理教研联组为依托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被确定为常德市2012年度立项课题。根据我们课题组的调查了解,现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既面临着资源缺乏的现状,也面临着在现在资源之下如何有效利用的问题。本文就其利用途径进行初步探析。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种类
    根据来源,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内资源是开发与利用的重点,校外课程资源是校内资源的补充。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有关环境和活动,如心理咨询室、校风、校纪、心理社团活动等;校外课程资源含户外拓展训练基地、心理医院、社会心理门诊室等。
    根据存在方式,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显性和隐性资源。显性课程资源是以外显的形式用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物质存在,如教材、计算机网络、心理专题讲座等。隐性课程资源是以内隐的形式对教学活动施加影响,如师生关系、校园传统、校风、校纪等显性课程资源更易开发,隐性课程资源开发更具有挑战性,但影响更持久、更为有力。
对中学来说,拥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很重要,但怎么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更重要。而且不管这些课程资源怎样去分类,就其利用途径来说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利用途径
1.实施专门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属于显性课程资源,在中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途径之一。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不论是选修课、活动课还是讲座都可以纳入校本课程的范畴。通过实施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深入了解学生,明了共性心理困惑,解决共性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选修课与其它学科课程一样,主要按照班级授课制的要求开展,要有三维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它排进了学校的课表,时间固定,一般可以一周一节或二周一节。选修课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选授课内容,对已有课程资源进行加工整合,这需要占有大量的课程资源。选修课的内容比较系统、全面,知识具有连贯性,优点明显,但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要保证心理健康选修课的正常开展,学校必须统筹规划,以确保课时。
    活动课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进行,通过活动来进行心理体验、团体辅导等,活动分专题进行,主题明确,针对性强。选择学生关注并感到困惑的现象或问题来组织相关体验活动。参加活动的学生应具有同质性,如人际关系欠缺的、缺乏自信等等。
    活动课可与班团活动结合。班团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整合,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完全整合型。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选择班团活动主题,安排其内容,设计其过程,评估其效果。如成长性团体活动课《班级树》,主要就是通过全班同学共绘班级树,唤起学生与班级同呼吸共命运、荣辱与共的感觉,增强团体凝聚力。二是拓展延伸型。通过对原班团活动的拓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学生演讲比赛后,教师针对相关内容进行心理化的点评与引导。
    如果活动课能与户外拓展训练结合,则会有更丰富的形式和更好的效果。因为心理拓展训练强化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内心感受,在特定的场景中,通过小组协作、交流,达到一种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应对各种突变事故的能力,形成互谅互让、团结互助、自信勇敢、耐挫抗争的良好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如广为人知的著名的户外游戏“蜘蛛网”、“瀚海方舟”等。
活动课重视学生的需要与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学生通过亲身活动来获得体验,印象深刻,人格得到完善和发展,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活动课对教师和场地设施的要求比较高,前期准备复杂,师生及生生之间不太熟悉,组织较困难。有时失去控制。活动课需要一个比较开放自由的室内或室外场所,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户外活动。这需要教师对每个环节作充分考虑,对一些可能出现的失控状况作出预期与对策思考。
    专题讲座是针对某一年龄段的学生开展的某一方面的专题内容,时间和场所不固定,可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安排。它是前面两种形式的一个有效补充。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坚持认知改变与体验获得并重;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内容、途径等要依照心理学原理确定。
2.进行学校心育文化建设
    心育文化建设属于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学校文化是学生成长的阳光雨露,学校文化直接影响到教育环境和人的培养。学生置身于高雅脱俗的文化氛围中,会不知不觉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熏陶。学校应把这无声的教育与有声教育相结合,加强学校心育文化建设,营造一种心理教育氛围,通过积极心理暗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身心愉悦的校园物质环境
    校园物质环境包括校园中的自然景观、建筑、设施、设备等,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环境之中隐含的价值、观念、美感等,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诸多功能:以自然呈现的方式传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认知起导向作用;学生置身于内涵丰富的情境之中,易形成良好的心境,从而感悟人生,热爱生活;以良好的环境外观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其热爱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据资料显示,好的设施环境可以使用脑效率提高15%~35%,并可减轻和消除脑力疲劳。
    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体作用于主体的心理变化过程,优美的环境可以安定情绪,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催人奋进。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出发,学校的环境建设必须按美的法则来进行,使学生身心愉悦,健康发展。我校的两棵古银杏树就是文化,郁郁葱葱的银杏树见证了我校百年历程,伫立在挺拔高大的银杏树下,看到它历经风霜后愈加的苍翠,会获得心灵的感悟,得到心灵的洗涤。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来说,好的环境设施应该是建筑的艺术美与心理的灵动美为一体。学校要设置表现一定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标语、字画等,形成极具特色的整体氛围,以利于学生的心理体验、心理感受和心理发展。让校园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成为‘有形’的环境,隐含学校精神,彰显教育思想,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情操,滋养学生心灵。我校的环境涵育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当学生心理阻塞时,面对“开窍石”会豁然开朗;当心理消极时,百年银杏树会让绿叶述说什么是风雨的洗礼;当心理退缩时,面对上下求索的“百年同窗”会深受激励;当心理畏惧时,会受到“历史文化长廊”中民族精神的召唤。
(2)营造和谐轻松的校园精神环境
    校园精神环境包括校风、学风、班风和人际关系等,它通过暗示、感召、移情、认同、熏陶等方式逐步使人的心理品质发生变化,达到常规教育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校风、学风、班风作为精神环境的核心,追求轻松、和谐、民主、文明的理想境界,注重对学生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的养成教育,凭借良好的人际关系熏陶学生,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学校人际环境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所构成的特定学习生活环境。教育实践表明:良好、和谐的人际环境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适应能力,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境,形成自信、活泼、进取的正面人格特征;而在不良人际环境中,学生易形成自卑、抑郁、冷漠等负面人格特征。在学校中,有许多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他们的人际关系不一样,影响也不同,学校不仅要注意调控显性的人际关系环境,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或引导非正式群体的这种隐性人际关系环境。在霍桑的实验中,有这样一个结论:“改变监督与控制的方法能改善人际关系,能改进工人的工作态度,促进产量的提高”。放在学校,这个结论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学校同样要改变监督与控制的方法,通过师生、生生和师师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学校人际环境中感受到温暖与关心,得到激励与尊重,让心灵不受压抑,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生态环境。
    我校持之以恒地培育“尚真、敬业、严纪、乐群”的校风,“立足基础,追求和谐”的办学理念,“追求和谐”就是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综合运用学校文化资源,全方位进行文化渗透,使学生严己宽人利群,互教互学互助,利用各种学生社团,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轻松活泼的人际关系,疏导学生中的不良行为,强化学生行为训练,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敦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形成张驰有度的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是学校各种规章、守则、规范和组织等的总称,体现着学校管理者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规范和引导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如校规、校纪要明确具体,才能对学生产生约束力,促使学生不断调整思想和行为;行为规范要真正落实,最终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素质。制度形态软环境的优化关键是要体现出紧张而不失宽松、严肃而不失活泼的特点,使学生既有规范得体的行为方式又有开朗活泼的性格心态。可以让学生参与制定,既不压制学生个性,又要倡导积极向上的心态。
我校制度健全,不仅是全体教师参与的结果,同时也是全体学生参与的结果。特别是对学生的要求,学生是制度约束的对象,也是制度内容践行的主体。他们参与制度的制定与修改,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在实践中当制度与学生的心理相容后,其效果往往会更好。
    当然,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利用途径还有很多,如学科渗透、宣传周(月)活动、黑板报的评比等,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能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课程资源,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常德市2012年度立项课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成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