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却毫不知情?

2017年06月02日 心理教育 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却毫不知情?已关闭评论 阅读 949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丁昆雯转载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在美国,儿童的重度抑郁症,发病率为3%。
      青少年的发病率为6%。
      对于青少年而言,抑郁症已成为自杀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2017年5月5日,初中学生李梓豪从家中11楼跳下。随后,他的妈妈因为悲痛欲绝,也跟着跳楼身亡。
      在他的遗书里,透出一种深沉的绝望。
      我这一生,从来没给你们争过光,有时还老惹你们生气。
      希望你们不要记恨我,我只想说,能做你们的儿子,我很幸福。
      我要对大家说,谢谢你们一路陪伴。
      我走了,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不是任何人的错,一切都因为我。
      这不是个例。
      去年9月1日开学当天,上海通报了四起不同学校的中学生自杀。原本是开学的日子,却变成孩子自、自伤的节点。
      对从业8年的婴幼儿心理咨询师小K来说,这样一个话题,严肃而沉重。
      以下内容,为小K口述,小糖团队整理。
      隐形杀手:抑郁症
      难以被察觉,却对孩子伤害极大
      对青春期青少年,抑郁症已成为自杀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从临床的角度来讲,青少年的抑郁发病率一年比一年高,而且程度都比较重。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一些自残、自杀的青少年。
      数量变多,程度变的更严重,是我们工作时感受到的趋势。
      过去,我们在读书时,很少会听到青少年自杀。 但现在,像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每年都会有孩子,用各种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抑郁症就像一个隐形杀手,它难以被察觉,却对孩子伤害极大。
       这不是危言耸听。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一方面,我的咨询室里开始出现儿童抑郁症。
       另一方面,当我去学校、幼儿园做观察时,也注意到一些可能是抑郁症的孩子,被误诊为特殊需求儿童。
       抑郁发病率节节攀升,同时又很难识别,直到酿成自杀惨剧时,可能才被他人知晓。
       这意味着,家长们更应该对它引起足够重视。
       青少年抑郁症:不止是情绪低落
       我们通常把0-12岁出现的抑郁,归为儿童阶段的抑郁症。
       12-18岁这一时期,偏向于是青少年的抑郁症。
       其中12-18岁属于青春期,由于青春期本身就会呈现出独特的特质,所以在这一阶段,抑郁症的识别尤为困难。
       爱穿长袖:是否是你的孩子藏起来的伤口
      很多年前,我有一个印象非常深刻个案。有一个女生她被送来治疗时,父母都不知道她已经在家里面自残超过半年的时间。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家里面的关系疏远,父母非常忽略她。
      看到她手上一道道伤痕,因为袖子盖着,平时没有人知道,我们也是非常痛心的。
      有些青春期的孩子,甚至在咨询室里面看到一些青春期孩子因为抑郁症来就诊的话,我还会特别注意他是穿长袖还是短袖。
       因为有的孩子有自残的行为,他会割腕。不是割到很深的那种,他可能是用刀片去刮之类的,但周围没有人知道,他就会穿长袖子遮盖住。
       这些都是在临床上面我们会格外关注,也是父母在家非常需要注意的部分。
       青少年抑郁症的两种极端表征
       极端易怒or抑郁低落
       一种表现是会发脾气,就是像小婴儿一样得不到满足整个人会暴怒,崩溃,好像那一刻完全没有办法很理智去做很多事情。这是一种非常无助的状态,因为你可以想象当一个人已经十五六岁,但他没有办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只能无助的时候,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崩溃的状态。
       另一种,更接近于我们所理解的非常低落的,死气沉沉的抑郁。它很多指向自己,就是把很多内疚、竞争、羞耻有关的情绪都指向自己。
       在本文开头里,李梓豪的案例,你会感觉到这个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觉得自己“总没有办法让你们高兴,你们从来没有为我骄傲过,我做什么都是不对的”。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自我攻击式的抑郁。
       这样的抑郁,往往是非常消沉,和成人的抑郁症非常像。
       看上去非常低落的孩子,往往具备自我觉察的能力。从治疗的角度来说,他们可以在一个抑郁状态上和你一起进行思考,一起治疗。但暴躁的孩子,可能完全失去了思考能力,治疗起来更困难。
       但从危险性来讲,特别低落的孩子往往更危险。
       你可以想象,一个很暴躁的人,他往往是没有力量去自杀的,因为他完全处在一个婴儿的位置上。
       但如果他处在一个更成熟的状态,去经历抑郁,他是思考能力的。一旦他真的想清楚要去自杀,他是特别清楚的。
       所以我会感觉,这是个“双刃剑”,一方面你有一条路可以更快去跟他进行深度工作,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情况的孩子危险程度也是特别高。
       青少年很“愤怒”,可能是隐藏的抑郁症
       青少年抑郁症更难被发现,首要原因是,青少年抑郁往往披着愤怒的外衣。
       我们治疗成人抑郁症时,他可能刚来时很抑郁,治疗了一段时间后,他突然开始发脾气了。这种愤怒是好起来的征兆,是慢慢康复起来的阶段性状态。
       但是对青少年抑郁患者来说,他们有时看起来并不抑郁,而是非常暴躁。这可能是一种提示,他是青少年抑郁症。
       这个表现和青春期自体感有关。
       青春期,大部分孩子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
       青春期会经历很多特别纠结的时刻,往往是因为他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谁。这种感觉跟小婴儿非常的像,小婴儿是感觉不到自己是谁,他只知道我跟妈妈是同一个人。但青春期的“我是谁”,是我不知道我跟谁像,我也不知道我是谁。
       处于非常无助或没有自体感状态下,暴怒往往是一个人心理结构比较不稳定的表现。这时呈现出来的暴怒,是一个小婴儿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暴怒。
       同时,青少年抑郁症很容易被误解为学习压力太大,或者是青春期叛逆。
       青春期本身即使不抑郁,很多时候看上去表现都和常人不太一样,所以的确很难识别出来。
       判断青少年抑郁:父母要关注哪些症状?
       有这样几个要素是,父母需要特别注意的。
       第一,孩子睡眠和饮食出现明显改变,体重下降,有的突然暴瘦或者有的孩子整夜整夜睡不了觉,这种情况下要特别注意。
       另外还有一些辅助的判断标准,比如说:孩子看上去对很多东西都不感兴趣。但这一点比较主观,很多青春期孩子,你说往东他就要往西。
       还有一个很客观的标准,他突然一下子和周围人际关系非常糟糕:他以前有一些朋友,现在就跟个刺猬一样,没有人跟他玩。他开始跟别人吵架,或者变的很孤立,这样的状况就需要特别注意。
       儿童抑郁症:
       爸妈,我不是乖,我是生病了
       隐藏在”乖巧“背后的抑郁
       很多有抑郁特质的孩子,会被父母认为是很乖的孩子。
       很多时候我不会特别担心那种看上去特别很难安抚的孩子,我反而会特别担心那种看上去永远没脾气的孩子。
       在我印象中,有一个小孩,在亲人车祸离世后的半年,出现各种各样的异常情况,所以家长带他来咨询。
       家里人会反复和我说,尽管家里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但是他真的很乖很乖。
       我非常担心这个孩子,因为这个“乖”的背后,可能隐藏着非常深的抑郁在里面。
       我在慢慢和这个孩子接触几次后,通过游戏等方式、去帮助孩子释放内心的恐惧,释放一种压力,甚至是一些攻击性的时候,这个孩子突然变了一个人,他变成一个看上去非常难以安抚的孩子。
       这时家里人开始变得很担心,这样看上去是问题变大了。
       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其实这个孩子的内心,已经压抑了很久。
       家里的亲人去世了,而且还是这个孩子很亲的人,没有一个人和他聊过、沟通过,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应该是很郁闷的。
        除此之外,抑郁症的孩子,还很容易被误解成特殊需求儿童。
        抑郁症儿童即使被周围人注意到了,也只会觉得这个小孩“有点不一样”。
        比如周围人在做功课时,他不做,就趴那儿,或者说大家都不爱和他玩儿,老是和大家吵架。
        很少会有人把儿童和抑郁症联系在一起,第一反应都是,他是不是一个特殊需求儿童,他是不是有自闭症、阿斯伯格症、多动症等等。
         对于儿童期抑郁,在我们自己的临床工作中经验也不是很丰富,所以经常会遇到误诊的情况。
         9个识别儿童抑郁的小现象
        由于儿童抑郁实在不容易被发现,这里有一些专业标准可以给大家参考。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以下的特征,请特别引起关注。
        畏缩:孩子与父母、兄弟姐妹和小伙伴没有交流。
        迟钝的表情:孩子的眼睛没有神采,面部表情较少,肢体动作也很少
        缺乏活力:孩子异常疲劳,毫无生气
        感到绝望:觉得自己很没用,有愧疚感,孩子很少表现得主动,也很少表达自己的感受
        不快乐:孩子不会因为那些平时感兴趣的东西开心起来
         进食、睡眠或排泄习惯改变:所有这些生活习惯都受到影响和破坏
         头痛或胃痛:孩子在参与任何新活动前都会出现这类症状,比如上学,去游乐场或去某个聚会之前
         对周围人产生消极影响:孩子周围的人都会觉得难过。他不会让任何人接近自己,暴躁易怒,还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暴跳如雷
        习惯改变:孩子身上脏兮兮的,衣服颜色完全不搭,而且头发看上去乱糟糟的
        你的孩子到底是悲伤,还是抑郁?
        很多时候,悲伤和抑郁在儿童身上也难以区分,这里有一些鉴别的标准。
        时间长短:抑郁持续时间长,悲伤是短暂的。
        是否有具体事件:抑郁是持续存在的感受,而悲伤是有具体内容的。
        影响范围:抑郁会一下子影响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干扰睡眠、同伴关系和学校生活,而悲伤则源于具体原因。
       同伴参考:同伴的敌意或回避可能预示着孩子存在抑郁。很多时候,周围孩子是最佳参考;他们不会喜欢一个唤起自己内心冲突,让他们不知所措的孩子。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时代背景与成因
       究竟什么导致了青少年抑郁
       抑郁症的成因是非常复杂的,学界在这一部分的研究还在持续进行中。
       但是非常肯定的一点是,抑郁症是既有生理性因素,又有心理性因素。
       所谓生理性是指大脑的某些部位会出现退化,退化后很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有一些抑郁症的用药,也是针对这一部分工作的。
       如果家族当中抑郁症病史的话,遗传特质也会比较强。
       至于为什么退化,说法也不一样。有的人认为是创伤,有的人认为是压力等。
       从精神动力的角度来讲,很多时候抑郁症和早期的母婴联结有关。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从他生命早期对依恋关系的建立都有一些缺失,这也是和整个生活文化的大背景有关联。
        我们小时候,会感觉爸妈回家后大家没有电视看,无非就是大家一起做游戏、看书什么的。但现在很父母回家就会玩手机,不和孩子交流;有的父母会忙于工作。
       这样各式原因,导致孩子和人的联结非常薄弱。
       当抑郁症出现时,非常需要人际支持系统。在人际支持系统很弱的情况下,对于抑郁症的康复会非常困难。
       其次,抑郁往往是一个人对自己非常深层次的自我攻击。
       所以不管是儿童、青少年,当他们出现深度抑郁的时候,往往我们的治疗目标是帮助他们合理释放攻击性。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很多孩子会慢慢好起来。
       你会发现一些特别抑郁的孩子,他的家庭中有一些关系让他承受非常大的压力。比如:父母的关系长期很糟糕、离婚、或者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离去了,但是周围人没有人跟他谈论这件事情。
       青少年抑郁的时代背景
       第一,信息选择实在是太多了。过去有句玩笑话,知识越多越反动,其实知识越多,真的越痛苦。
       你感觉现在的孩子心智成熟非常快,可是他们的身体或者心智的预备程度,又没有让他们有足以承受这么大信息量的能力。
       第二,课业压力比起过去增加很多。尤其遇到升学阶段,课业的压力明显增多,在大城市中,这和抑郁的发病率有一定的关联。
       第三,一部分原因是和媒体宣传有关。
      媒体宣传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很多人意识到了什么是抑郁症,得了抑郁症怎么办。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宣传反而加强了暗示,有一些青少年在人格很不稳定时,看到一些渲染抑郁、自杀的作品,他反而很容易被引导。
       最近网络上经常谈到蓝鲸自杀游戏,我感觉这里面有很多网络舆论推波助澜作用。
       当然,100个人可能会有100种不同的症状,每一个抑郁症背后的根本精神动力可能是非常不同的,落实到每个个体可能是非常不一样的。
       但不管是哪一种,家长们要对它引起足够的关注。
        面对抑郁这个隐形杀手
        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请在悲剧发生前就用心聆听孩子
        很多家长在育儿的时候,会倾向于“走脑不走心”。遇到孩子有问题,第一反应不是去感受孩子的内心,而是想最好有个什么办法,直接搞定我的小孩,这个心态很普遍。
        这样的心态,会忽略孩子真正需要帮助的部分人你。
         当孩子出现抑郁时,父母要有一种信仰。
         这个信仰是指,天底下没有一个孩子真的想去作恶,除非他生下来就有反社会的基因倾向。
         大部分看上去作,或者看上去特别难以沟通,看上去厌学的小孩儿,他背后可能有各种各样求助的信号。
       父母一定不要单纯地用知识去面对,而是要真的用心体验孩子的内心在发生什么,即使会有羞耻感,但也要知道和一条命比起来,什么都是可以放下的。
        有不少抑郁症的孩子,父母是到他跳楼的那一天,才知道原来我们的孩子已经抑郁了那么久。
        原来我的孩子一直在对我发出求助的信号,可是我一直试图在用一种理论的方法去对待他,而不是真正地用情感的部分去回应。
       寻求专业帮助:让孩子好起来
       现在儿童和青少年期的抑郁症,如果真的被得到诊断,干预还是有一定的效果。
       有时抑郁症会严重干扰孩子的学业,学业差了,抑郁症好得更慢。就像一个恶性循环一样,表现差,压力大,又好不起来,家长又焦虑。
       很多孩子在医生建议下开始服药,就可以回归到一个学习的正轨上,他反而具备了更多的力量,让自己慢慢好起来。
        所以很多时候能够有一些专业人士的介入和帮助,对这些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