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全民健心 势在必行

2012年08月06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全民健心 势在必行已关闭评论 阅读 951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全民健心 势在必行
作者:肖汉仕 来源:中国全民健心网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供稿)有关调查与现实表明,我国居民当前的精神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每年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自杀以及攻击伤人的刑事案件大量发生,每年有20多万人自杀身亡。“儿童行为问题,酒与药物滥用,海洛因等毒品成瘾,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在人群中的比例逐年增高”。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相关资料就显示,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已经居于首位,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

       肖汉仕等人曾于2008年在湖南、广西、上海、山东、甘肃五省、市、区,采用偶遇抽样的方法,对1500例正常居民进行了测查,发放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问卷1500份,回收1437份,回收率95.8%,男性678名,女性759名,年龄为10~76岁。

   表1不同时期正常人SCL-90的因子分布比较

项目  1986年常模(1388 2008年(1437 2008与1986年

             M      SD        M       SD             均值比较

  躯体化   1.37    0.48     1.72      0.68          +0.35

  强迫症状 1.62    0.58     2.05      0.69          +0.43

  人际敏感 1.65    0.61     2.02      0.72          +0.37

   抑郁    1.50    0.59     1.96      0.67          +0.46

   焦虑    1.39    0.43     1.91      0.69          +0.52

   敌对性  1.46    0.55     2.07      0.69          +0.61

   恐怖    1.23    0.41     1.72      0.71          +0.49

   偏执    1.43    0.57     2.05      0.67          +0.62

   精神病性1.29    0.42     1.69      0.65          +0.40

  总均分                                 1.89          0.57

      结果表明,2008年居民精神症状各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1986年,高出0.35~0.62,说明新时期居民的精神健康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特别是偏执、敌对性、焦虑因子平均高出0.5,其次为恐怖、抑郁因子也有较大的提高。

   还有许多居民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遭受负性情绪的困扰。

表2 1437名正常居民负性情绪体验的比重分别为(%)                                     

 项目       经常如此   偶尔如此   说不清   基本没有   极少如此

感到精神紧张    3.4        19.2      37.4       27.5      12.5

感到心情不好    2.9        7.1       36.4       41.8      11.8

毫无理由地害怕  5.1        28.1      10.6       43.3      12.9

反复检查才放心  20.7       36.2      18.8       21.6      2.6

感到孤独        12.2       45.5      16.0       18.4      7.9

心神不定        5.4        35.0      15.4       35.5      8.6

感觉空虚无聊    4.8        29.5      14.2       32.5      19.0

      可见,存在各种不良情绪的人不是个别现象,人们的紧张、抑郁、焦虑、恐惧、烦躁、郁闷、苦恼、愤怒等情绪障碍以及压力感、挫折感、不幸福感、不满意感、不公平感并未随着社会发展,生活的改善而减少,反而在许多人心中更加频繁、更加强烈。这不仅给居民自身带来精神痛苦,严重地影响其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工作效率、生活质量以及社会适应,而且也容易引发个体和群体性问题行为,影响社会心态的和谐,威胁着社会的安定和谐,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们的心理压力也并未随着社会发展而减小,多数居民与以前比较觉得心理压力有所增大或一样大。

    表3 1437名正常居民近年来的心理压力与以前比较(%)

项目      总样本   男性    女性      城市       城镇      农村

大了许多   16.4    16.5    16.4       15.2      14.6      22.1

大一些     41.5    41.3    41.7       41.8      37.9      42.7

一样       14.5    12.3    16.8       13.3      18.7      17.2

小一些     18.5    18.6    18.7       19.9      21.2      12.7

小许多     8.8     11.3    6.5        9.9       7.6       5.2

    有关专家预言:从现在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精神疾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在21世纪,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

    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取决于所处社会环境的优劣、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的有无、精神卫生服务的质量以及自身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心理保健能力的强弱、自身对社会心理服务资源是否有效利用。而居民心理素质的培育与心理保健意识及育心、护心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面向全体居民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

     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反映,社会的转型必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居民的心理。我国社会已经呈现出一系列变化特点或趋势,例如经济市场化与国际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选择自由化、管理法制化、信息膨胀化、传播快捷化、知识更新频繁化、生活节奏快速化、科技影响深远化、竞争激烈化、协作紧密化、人际关系复杂化、差距扩大化、人口老龄化、宏观生态环境恶劣化。

     这些现实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人们的潜能开发与自我实现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与更多的机遇;另一方面,也给人们的心理健康构成了严峻的挑战甚至威胁,社会已经对居民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生活中以人为本的意识薄弱,人文关怀少,心理关怀被视为奢侈品,或者仅仅作为装饰品,还没有被视为必需品,以致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交往生活中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劣性刺激大量存在,成为负性情绪与心理障碍产生的外在根源;社会心理支持体系薄弱,组织的人文关怀不够,人际之间的心理支持过少以及专业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力量不强,心理服务事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得不到所需的扶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精神卫生工作由精神卫生机构孤军奋战,疲于严重精神病的治疗,而心理障碍的预防与早期干预难以开展;学校及家庭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没有落实,导致心理素质水平低下,心理发展滞后,性格缺陷大量存在,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适能力适应不了现实社会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仅局限于学校且没有全面开展,广大的社会居民没有接受心理教育的机会,成为心理卫生知识普及的盲区,导致许多居民的心理卫生知识缺乏,育心与护心意识薄弱,心理保健方法缺乏科学性与实效性,致使居民的心理自助能力差,求助专业心理支持的动机不强。这一局面不仅严重影响着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心理素质的优化,消弱了居民的幸福感与整体健康水平;而且也制约着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威胁着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国家卫生部等十七部委在《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提出2015年我国精神卫生的目标:将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降为10%,将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提高到80%,将精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80%。要求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与“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工作机制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

      要想遏制心理问题严峻化的趋势,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的心理素质水平,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实现国家的有关精神卫生工作目标,在我国面向全体居民,开展以优化全民的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为直接目的,以全方位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构完善的社会心理支持与服务体系、全体居民主动参与为途径的全民健心活动势在必行。亟需将其作为一项系统的、奠基的工程提上社会管理的议事日程,纳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变为社会与居民的自觉行动。



 

标签: